“互联网+大健康”视域下高校心理防疫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1-12-27张碧影
张碧影
摘要:后疫情时代下,高校不仅需要身体防疫,还需要心理防疫,结合“互联网+”,将大健康思想融入高校心理教育中,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整合多元资源,构建基本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积极促进高校心理防疫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互联网+;大健康;高校心理防疫
隨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仅只关注身体健康,大健康理念是根据时代发展提出的一种全局性理念,指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道德、社会等多方面的健康。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首要任务应该是增强其心理免疫力,这才是国家心理健康教育之根本。因为,心理免疫力是学生能否解决其社会性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背景下的少年强,是体魄强、能力强、思想强、心理强,与大健康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防疫的任务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更进一步建立建好心理防疫体系提供了平台与资源,更多的大学生可以依据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
一、心理防疫体系构建现状
(一)地区资源配置不均衡,高校心理体制建设不明晰
当前国内能适用于帮助青少年构建心理防疫的体系,以学校为主,以社会心理咨询和培训为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学校提供帮助,但是各高校的心理管理水平不一,心理咨询师水平不一。纵观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却发现,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大多没有放在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工作上,而是放在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上。尽管国家已有相关政策说明学校应配备一定比例的心理咨询师,并要求应该完成哪些工作,但是学生属于学校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并不仅仅需要咨询中心的工作,还需要学校各部分单位的配合。
(二)行业准入门槛较低,高校服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2017年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证后,心理咨询市场上更鱼龙混杂。从前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现在市场上各类培训机构不具有颁布从业证书资格,行业服务人员水平相差较大。高校应当明确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准入标准,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招聘相应的简直咨询师,提供有质量的注册系统督导师进行督导。
(三)高校心理服务供需不明确,心理干预体系建设有待提高
高校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辅。虽然授课主题是根据大量研究进行总结后得到的结果,但是未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进行进一步深化,也未随着学生心理动态及逆行相应调整,课程教学与心理服务内容脱离学生发展现状。比如,自疫情发生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改变,倾向于选择更稳定更舒适的环境进行学习工作,情绪转台也发生变化,但心理服务变化不大。此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有待提高,应坚持每年的专业伦理和咨询技能学习,提高工作专业性。心理教育与干预的平台往往基于线下工作,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线上模式的额重要性,疫情的发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但是线上工作仍局限于公众号平台的推广。
二、高校心理防疫体系的构建模式
(一)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中必有的环节是课程教育,各高校应当相应国家政策,积极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灵活化课程评价体系,应是学校牵头,依托心理咨询中心,通过“5·25”“12·5”等节日开展线下心理辅导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性,促进个体进行内部自我探索。此外,应通过互联网创建线上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优化课程内容与模式,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1]。
(二)整合多元资源,构建基本服务平台
后疫情时代下强调不仅要身体防疫,还要心理防疫,提高心理韧性,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多方主体协同工作,共建心理防疫体系[2]。在高校中应充分整合多方面资源,构建基本服务平台。发挥各主体联动机制,构建基本服务平台。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构建三级心理防疫体系
互联网本身具有一定的共享性,整合资源之后,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结合综合性预防模型,构建三级心理防疫体系[3]。所有的工作将通过互联网完成,调查青少年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广泛收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资料,并结合大健康视域下的社会现状,划分青少年心理免疫力等级,同时建立一个服务于社会大众的线上平台,通过社会调研统计相关数据;分析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同时建立相关档案存储于平台上;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划分等级,根据相应等级构建三层心理免疫力培养系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培养方案。比如心理筛查,可以采用SCL-90等量表线上测试,后台经过数据分析得到相应结果。
三、防疫体系构建运行保障要求
(一)完善体制建设,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内心理工作体制建设,权责分工明确,避免各部门之前互相推诿,结合校情积极构建“学生-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干预的工作体系,构建全面性预防、选择性预防、指征性预防三级心理防疫体系,开展预防性心理教育。
(二)社会力量协同促进,互联网+心理防疫深度融合
学校应和社会组织机构等协同工作,共同构建心理咨询服务优化体系。学校及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和线上在线咨询,并为学生提供社会层面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优化心理咨询服务。此外,应构建动态数据库,构建地区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地区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将互联网+心理防疫深度融合,并把结果向社会、国家反馈,为国家心理咨询方面法律的制定建言献策。
(三)构建大健康发展理念与格局
大健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应在时代的比较和感悟中承担使命与责任,帮助大学生构建大健康发展理念,促进健康教育与多学科教学有效结合,培养和完善学生个性化健康自我意识,利用线上平台教育学生大健康知识,将劳动教育、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等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能力。
四、结语
心理健康作为现代健康的含义之一,其免疫力的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预防有着长足的意义。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高效收集和分析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将其心理免疫力具体划分为三个等级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培养,对构建“互联网+大健康”视域下高校心理防疫体系影响重大。
参考文献
[1]吴丽玫.基于大健康观的高职学生心育四取向服务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1(09):94-98.
[2]江海粼,任情.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多主体共建研究[J].南方论刊,2021(07):97-100.
[3]刘甜芳,杨莉萍.心理预防概念的更新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J].心理科学,2012,35(06):1513-1518.
基金项目
巢湖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编号:XWY-202017),发文单位:巢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