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2021-12-26张浩勤
张浩勤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绵延至今的灵魂,也是学校思想教育永恒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主动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家国情怀;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1—0103—03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个人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责任[1]。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把实现自己的价值始终同人民的期盼、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时刻为此勤奋努力,竭尽全力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让学生的思想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激发其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理解,从而立志为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奉献,这是教育工作者最核心、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整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保证[2]。
一、家国情怀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国五千年的璀璨历史,铸就了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流传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形态之一,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传统文化里蕴含的宝贵精华,蕴藏的深深的家国情怀,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的保证。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得到发扬光大,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人民浓厚的情感,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自觉接受历史知识并形成爱国意识,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由衷的自豪,对古圣先贤的敬仰与歌颂。
二、家国情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求实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历史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及责任意识培养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家园情怀的培养,对人类社会普遍的人文关怀都具有根本性所用。只有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家国情怀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認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各学科师生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历史教学无疑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许多历史老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只关注学生是否能答好试卷,结果却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忽视了学生对祖国人民深厚情感的培育。若只限于一些人物、事件、器物的简单记忆,师生并没有发掘出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功能,忽视了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不会客观分析评价历史现象。体会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体会不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达不到“以史为鉴”的学习目的,不能具体地结合当前社会需要找出前人的成功经验教训。怀揣家国情怀报国之志的建设者只有在为国家人民作出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局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单纯地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考核结果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师生需要从历史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理念,把书本知识同当前社会现实结合,把历史事件同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辩证地、历史地得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学得活,老师教得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形式。相比于其他学科,历史有着较为鲜明的价值判断和褒贬倾向,通过老师正确的引导,可以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一种价值讯息,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把历史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相结合,在课堂上同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和讨论。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深厚情感,激起学生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从而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在小事件中践行奉献国家社会的行为[3]。
三、家国情怀教育是形成学生优秀品质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处在品格定型分化的阶段,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初中学生喜欢模仿他人的言行,老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英雄”。实践证明,学习一个正面的历史人物,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路,相反,他们也有可能受错误思潮、负面人物的影响。因此,借助历史中许许多多的正面人物、正面事迹的精神力量,使学生产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品格,在近代百年屈辱史中激发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意识,自觉萌发为国家人民奉献一切的行为[4]。因此,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对中华文化产生高度自信。
历史教学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足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学习的榜样和动力支持,历史教师可以把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同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具有无限延伸的历史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历史才能给人以全面的教育,青年学生只有对我们的前人的成就满含激情,对国家对人民充满敬意,才可以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完善[5]。
四、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纵观中国古代史,秦汉唐宋元时期,我国全面广泛对外交流,西汉丝绸之路直通欧洲(罗马帝国),开放的唐宋元时期,不仅坚持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已有的基础上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人民共享中国的发展成果……正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学习交流,才有了当时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而中国历史进入明朝中后期以后,开始逐步闭关锁国,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清政府自负地走在落后的道路上。落后就要挨打。以史为鉴,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开明开放的发展环境才能使中华民族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所以我们培养的接班人必须具有开放开明的胸怀[6]。
翻开中国的发展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是丰富的文化知识画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更是中华民族充满激情的共同创造。老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有自己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考虑的问题可能不全面,但都是自己的理解和顿悟,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话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的对比性思考中,学生会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必将成长为有眼光、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7]。
参考文献
[1]林明霞.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学刊,2014(05):38.
[2]张果.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赖远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46.
[4]江维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5]刘柱.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2(03):25.
[6]吕东杰.21世纪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7.
[7]王正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大观周刊,2013(06):248.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