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交通运输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设计

2021-12-26李柏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笔者

李柏城 罗 钦

(深圳技术大学 广东·深圳 518118)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关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改革的探讨也开始出现。文献[1]明确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并以同济大学编著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为例,结合家国情怀、社会公德、城市规划价值观、职业素养四个课程思政元素,对教材内22个章节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内容给出了建议。然而,该教学目标体系对于非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而言,还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现有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面向的仍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修习之前应经过了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先修课程的学习[1]。然而,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之前,因自身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很难系统性的学习上述先修课程,造成学习城市规划原理时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第二,非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学习城市规划课程时,需要合理地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明确学习该课程的目标和侧重点。以笔者所教授的交通运输专业为例,交通运输系统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当面向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开设城市规划原理时,除了向学生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的专项规划等基本内容外,更应通过该课程,带领学生从宏观的城市角度出发,理解规划存在的必要性和主要方法,培养广阔的专业视野和全局观,为后续具体学习交通规划课程打下基础[2]。鉴于此,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授课教师应当灵活调整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

目前,对于面向交通运输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设计的研究尚存在较大空白,存在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空间。文献[2]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知识体系,对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可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归纳。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课堂教学案例,进一步探讨面向交通运输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设计方法。

1 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制定合理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文献[1]提出了一套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包括专业目标和通识目标。其中,专业目标包括建立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和培养规划师的职业道德,而通识目标则包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公德。笔者进行思政目标设计时,在大致沿用文献[1]提出的目标体系基础上,针对交通运输的专业背景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归纳如图1。本节将对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阐述。

图1:面向交通运输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思政目标体系

1.1 课程教学专业目标

笔者于所在单位面向交通运输本科生讲授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材选用目前国内权威的,由同济大学编著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非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专业目标与城规类专业的学生应当有所不同。如文献[2]指出,对交通工程这样非规划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接触规划类课程的时间非常有限,可以说是前无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后无持续的知识深化与累积,更应当紧贴着问题的关键展开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在明确对交通运输本科生教授该课程的专业目标之前,需要先明确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笔者在与部分学生进行课前沟通并与往届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后,将此关键问题明确为:交通运输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事实上,带领学生探寻此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其在日后从事与交通规划相关工作时,更好地从城市建设的全局把握理解交通问题。

然而,想要系统性地、清楚地回答上述关键问题,需要对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具有较为深入的认知。从宏观层面而论,人或物在空间上的移动产生了交通运输,城市最初的雏形便是依附于交通线形成,而城市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影响交通运输需求的时空分布。可见,城市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存在着某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交通运输本身就可以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城市规划中的其他专项规划(如: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等)都与交通运输规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鉴于此,本课程教学的专业目标明确为:第一,了解城市规划的发展史、价值观、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第二,了解各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及与交通运输的联系。为了实现上述专业目标,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着重讲述作为城市专项规划之一的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见《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15章),并在讲授各专项规划时额外介绍其与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联系。笔者认为,以上述两个专业目标为指导进行课堂内容设计,能够培养交通运输学生的专业视野与格局,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更加宽阔知识面和灵活的思维,成为合格的交通运输从业者。

1.2 课程教学通识目标

笔者在进行课程教学通识目标设计时参考了文献[1],后者对城市规划原理的通识目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中提到的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公德,如:“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横向对比,能客观认识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现状,认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均有讲授的价值。此外,笔者结合交通运输的专业内容,对思政要素的引出方式进行了设计,在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章节上,尽量做到以交通运输相关的案例引出对通识内容的思考和探讨。例如,在讲授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中与大气环境相关的内容时,以汽车尾气排放为切入点,介绍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所取得的减排成果,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该战略的认识与认同。

2 课程思政设计案例

本节将结合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的部分章节,给出笔者讲授对应章节时的课程思政元素和设计思路。笔者选择课程教材中的第15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和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进行阐述。

2.1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涉及许多交通运输的专业知识。该章节的主要授课内容分为三部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建设;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规划。以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建设为例,该部分作为章节的开篇内容,重点讲述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在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一条与思政元素相关的结论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国家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笔者使用了以下三个具体例子对上述结论进行解释。

(1)秦代弛道的修建。学生对于弛道为何物十分熟悉,也对发达的道路网如何令出行更加便利深有体会。然而,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大部分学生对弛道与城市形成的关系可能不甚了解。因此,笔者通过介绍江西赣州最早因弛道修建而形成[4],说明自古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就在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近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仍十分落后,是西方列强与封建统治阶级对我国人民进行剥削的工具。以铁路运输为例,自1876年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73年间,我国的铁路总建设里程仅为2.4万公里,其中正式通车运行的更是只有1.2万公里左右。当时,全国的铁路线80%分布在东北、华北、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且90%的铁路线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手中。根据这一组简单的数据,便可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呈现给学生。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一直稳步推进交通运输基础的建设。2019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重要纲领性文件,均提到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群)建设中所起到的支撑作用。例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到,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网络,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立足促进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统筹安排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5]。《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则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该主骨架由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最为关键的线网构成,是我国区域间、城市群间、省际以及连通国际运输的主动脉[6]。通过带领学生学习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的与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相关的纲领性文件,能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科发展前景,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

上述三个例子在时间维度上由远及近,最终落脚于新时代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2 城乡住区规划

笔者将城乡住区规划章节的教学重点落在了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上。教材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给出了国内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住区规划模式,包括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邻里单位模式、居住开发单元模式、“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新城市主义。对上述模式进行介绍时,一方面,笔者结合在线地图的街景功能,为学生展示不同模式的典型住区街景,为学生建立较为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除介绍不同模式的道路设计、公共空间等特点外,笔者还介绍了不同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并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在住区规划结构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例如,在介绍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的开端——美国伊利诺伊州滨河小镇时,笔者提及该小镇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芝加哥、伯灵顿和昆西铁路(Chicago,Burlington and Quincy Railroad)的通车,带来了一轮在芝加哥城郊进行住区建设的热潮[7]。在这股热潮中,滨河小镇依铁路而建,居民可通过乘坐列车往返于住区与市中心。后来,随着小汽车产业的发展,小汽车灵活、快速的特点更为郊区整体社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居民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居住所付出的通勤时间成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令居民享受了郊区的宁静与舒适。然而,小汽车交通的快速发展阻碍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使得居民出行过分依赖小汽车。当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道路拥堵效应日趋明显时,对更高出行效率和更好居住环境的追求使得规划师开始探寻新的住区规划模式,由此逐渐出现如邻里单位模式、“扩大小区”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等等。而这种探索新模式的尝试,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城市交通运输随着时间推移和科技进步得到不断的发展。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讲述,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对住区规划思想演变的推进作用。

在住区规划结构演变介绍的最后,笔者将视角放回国内,提出两个问题:从交通运输的角度出发,国外流行集中住区规划模式是否适用于我国?交通运输在国内城市住区规划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两个问题作为开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住区发展模式于我国国情的适应性,更加辩证地看待我国对住区规划的探索实践。

3 结语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面向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结合具体专业的知识背景,进行灵活的课程思政设计,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基于面向交通运输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探讨了课程思政的设计方法。文章在现有研究提出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对该目标体系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强化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之间关联的探讨,并侧重通过交通运输业的相关案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与家国情怀。最后,文章通过介绍课程教学中两个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设计案例,为进一步发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设计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原理笔者
老师,别走……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