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配置资源视角下高校专利运营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2021-12-26吕凤兰周治卢
吕凤兰周 治卢 奇
(1.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 江苏·南京 210000)
0 引言
“建设专利强国”作为中央部署的9个强国建设战略任务之一,是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核心引擎。2020年,教育部、国家专利局、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号)指导文件。专利运营是以实现专利经济价值为直接目的、促成专利流通和利用的市场行为,作为专利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技术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专利作为专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出能力和水平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提升专利运营能力的本质要求。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专利运营现状,探索专利质量评估、高价值专利培育、分级分类、运营模式等影响因素与市场机制基本要素的衔接形式及市场资源配置方式,为系统阐述如何坚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专利的市场价值取向,优化创新高校专利资源配置方式,充分释放高校专利运营活力,推动高校专利运营体系建设,提供实证分析和对策建议。
1 高校专利运营中心现状分析
1.1 以运用为导向的创新成果有待突破
专利运营作为一种市场行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以运用为导向的创新成果缺乏是制约专利转化率偏低的重要因素[1,2]。如何增强科研人员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意识,将专利创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质量评估,分级分类转化与专利市场化运营有效衔接,是解决目前高校专利创造质量不高,运营能力不足的重要手段。
1.2 全流程管理体制有待加强
大多数高校专利管理机构,采取行政管理的运作模式管理专利,管理内容相对简单,专利管理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层面,专业化人才缺乏,全流程专业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3]。因此需进一步充实高校职能部门专业人员管理队伍,提高科研团队专利管理能力,规范全流程管理过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充分协调高校校内外优势资源,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形成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局面。
1.3 专利运用效益有待提升
高校专利中,专利的市场价值、技术价值等参差不齐,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及有效的分类推广模式缺乏,专利运用效益水平有待提升[4,5]。因此,如何立足高校实际,建立专利评估实施细则,协同有关部门落实相关工作流程,规划专利评估实施进展,进而建立有效的专利质量评估体系,对专利进行深度挖掘和筛选。同时,开展以价值分析为核心的分级分类管理方法,推进专利在数量、质量与效益上的优化布局,是开展专利转化,提高专利运用效益的重要前提。
2 市场配置资源机理
市场配置资源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根据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引起价格变动从而实现对资源进行分配,组合及再分配与再组合的过程。市场机制则是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机理。市场机制作为解决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其供求机制决定了资源配置流向选择,价格机制决定了资源配置流量,竞争机制决定了资源利用率,反过来,竞争关系的展开,调整了供求关系,形成了新的资源配置格局,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运行机理[6,7]。专利运营所涉及的资源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科研团队、运营团队、专家团队等人力资源,科研平台、校地校企平台、学科型公司、运营机构、科技支撑机构、信息推广平台等物力资源,科研项目经费、专利导航与布局基金、高价值培育投入、预研资金、产业孵化、运营机构建设经费等财力资源,专利管理、评估机制、收益管理、市场化运作管理等政策资源。如何将供求、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作用于专利运营资源,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将专利创造与培育,专利价值评估,分级分类转化,运营渠道拓展,市场化运营模式创新等核心要素有效衔接,是解决目前高校专利创造质量不高,运营能力不足的重要手段。市场资源配置视角下高校专利运营能力建设分析图如图1所示。
图1:市场资源配置视角下高校专利运营能力建设分析图
3 高校专利运营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3.1 强化申请预评估、开展定制推广,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利申请预评估机制,开展以菜单式为特色的定制推广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是供求机制调节专利供给与市场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3.1.1 强化申请预评估
一是构建专利申请预评估体系。针对预申请专利,结合国家地方行业发展及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聘请专业化评估机构,围绕是否属于专利保护的对象及范围、是否具备专利三性(实用性、创新性、新颖性)、是否具有市场前景或产业化价值评价维度,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设立评价指标、评价系数、评价权重、计算方式。根据不同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优选专利试验集和测试集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和校正。二是落实评估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从实施主体、部门协同、评估办法、评估流程、产权确权、经费管理、跟踪管理、资源保障等方面,细化评价流程,制定阶段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在确保评价对象的同时,兼顾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事关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等特殊专利处理。三是制定专利申请预评估发展规划。结合高校目前现状和目标实施难易程度,合理规划实施进度。在初期阶段,组织学科专家、专利申请、金融投资、市场开发等领域专家,建立以校内资源为主的专利申请预评估机制;在中期阶段,优选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学校管理部门开展专利申请前审核与第三方评估机构代理质量审核反馈机制相结合的专利申请预评估机制;在长远阶段,探索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高质量专利撰写、专利评估、专利申请等全流程服务工作机制,进而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系统全面的专利申请预评估工作机制。
3.1.2 开展定制推广
一是构建供需数据库,包括专利信息、专家信息库、需求信息库。专利信息库主要包括专利基本信息以及专利申请预评估信息,按照技术领域、专利三性、市场应用等设置文字检索范围;专家信息库包括专家基本信息、承担的横纵项目、成果获奖信息、论文著作等,通过对接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同时构建专家知识网络拓扑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包括研究领域、科研项目、专利论文等信息的关联性匹配,高校科研人员能力水平分析;需求信息库通过采集地方产业发展、园区企业、国家及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校地校企合作等数据信息,设置关键词检索,按照研究领域、目标阶段需求进行分类整合。二是开发信息定制推广平台。在供需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企业、科研人员、政府等对象,根据用户属性设置操作权限,提供相应的可操作界面。通过管理端可控,实时采集用户信息和用户检索路径,对供需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对用户需求进行梳理分类,根据信息匹配程度,采用梯队推广模式,及时将市场信息和技术供给信息推送至用户的手机、邮件客户端口,并设置反馈端口,便于管理端和用户端的线上线下互动互联,提升科研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为用户提供“菜单式”定制推广服务,实现供需信息的精准对接。供求机制对专利运营资源优化配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供求机制对专利运营资源优化配置表
3.2 开展可行性研究,实施分级分类,评估市场价值
建立基于市场分析的可行性研究机制,开展以价值分析为核心的分级分类管理方法,科学评估专利价值,是价格机制调节专利供求关系的前置条件。
3.2.1 加强可行性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愈加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项目投资开发的动力。因此,准确、有效的市场分析成是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决定投资与否的重要环节,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前提[8]。因此,建立以市场分析为前提的可行性研究机制,将有利于掌握目前专利的市场定位和未来走向,指导科研人员及时调整科研方向,明确技术投入重心和经费分配方案,为科学评估专利价值,推动后期市场化运营提供保障。然后由于目前高校专利专业化运营人员不足,且大多数都从事职能管理,缺乏专业性知识。因此有必要采用节点辐射的形式,以学校专利运营团队为牵引,以学科单位专业团队为分支,以科研人员为个体,在建立绩效奖励机制的基础上,聘请专业团队,面向不同案例、不同研究方向,指导学校专利运营团队和学科单位专业团队开展可行性研究分析和报告撰写。以特色学科和重点科研团队为试点,由学校和学科单位组织相关科研人员结合现有基础,形成前瞻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产业化应用三个方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形成典型示范的基础上,推广至其他相关科研人员或者团队。
3.2.2 实施分级分类
一是专利分级。在建立基于市场分析的可行性研究机制的基础上,采用专利发明人自评和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从技术、法律和经济三个维度对专利自身价值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专利的级别[9]。关于发明人自评,主要从技术先进性、侵权可判定性、与标准相关性方面进行评价;关于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可参考由国家专利局发布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操作手册》,主要从先进性、适用范围、可替代性、成熟度等技术价值度,专利稳定性、可规避性、专利侵权可判定性、有效期等法律价值度,市场应用、市场规模、政策适应性等经济价值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权重赋值法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组建专家团队进行定性判别。在两种评估结果的基础上,从公共专利、一般专利、基础专利、战略性专利角度,明确专利分级。二是专利分类。以市场需求定位为导向,对不同级别的专利,从科研人员、专利成果、市场接受度、市场进入状态、市场预期效益、政策导向、未来预警角度,开展系统性、全方位的供求关系匹配分析。最终,针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专利,采取不同的管理和处置措施,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顺应市场供求关系,加快专利的实施转化。价格机制对专利运营资源优化配置具体如表2所示。
3.3 培育高价值专利,树立品牌形象,提升核心竞争
建立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的高价值培育体系,树立以“专利布局+运营转化”为管理模式的品牌形象,提升专利运营核心竞争力,是竞争机制调节专利资源配置利用率的关键要素。
表2:价格机制对专利运营资源优化配置表
3.3.1 培育高价值专利
加强专利学科交叉融合,是将“选题、研制、工艺、组件、设备”等过程有效融入专利创造、培育、运用以及产品整个阶段的推进器。因此,以专利高质量授权、市场容量大、稳定性好、不可规避性强、侵权可诉性强为培育目标,推行交叉成果共享奖励机制,在专利申请预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梳理学科交叉内容和研究方向,鼓励并引导科研人员、科研团队之间加强交流合作,联合开展专利检索、分析布局、专利申请、转化运营等工作,形成学科交叉联合专利。同时,高校设立高价值专利培育资金,面向国家地方发展需求以及市场,按目标、按阶段、按额度对潜在的高价值专利进行专利导航、布局、申请、保护、推广、运营、转化、孵化投资,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专利技术,并通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的应用带动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3.3.2 树立品牌形象
“专利布局+运营转化”管理模式是将专利布局作为专利申请、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运营的前提条件,将专利运营作为专利管理的最终目的,该模式是针对教科技〔2020〕1号文件,解决专利数量质量“双提升”矛盾的有效方式。一是合理的专利布局。立足高校科技人才优势资源,面向特色学科方向和代表性科研成果,协同校内外信息服务机构,加强专利分析、导航、预警,然后组织学科、市场、代理等专家团队,有策略地、深入地进行专利挖掘,再结合高校中长远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专利布局[7]。二是可持续的运营转化。高校通过整合组建集“专利创造与保护、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成果报奖与评价”职能为一体的成果转化与专利服务中心,下设专利、产学研合作、成果评价等管理科室,协同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学科单位,联合各类校内外科技支撑机构,整合校地、校企创新载体资源,在打造专利运营转化组合拳、组建由上至下专利运营团队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化高校政产学研协同,建立从专利创造到专利转化再到专利实施的全过程运行机制,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使高校科技优势与行业发展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将协同创新的优势资源转化为行业发展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专利运营转化合力,是高校提升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推手,是高校强化示范效应,推动专利可持续运营转化的发展目标。竞争机制对专利运营资源优化配置如表3所示。
表3:竞争机制对专利运营资源优化配置表
4 结语
高校专利市场化运营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高校创新要素和企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流动与对接,将价值链延展技术链和创新链,形成企业、高校资源互补、互惠共享的良好局面,是增强专利创造能力,提高专利运营效率,推动专利产业化程度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市场资源配置视角,探索了高校专利运营体系建设有效路径,为进一步优化创新高校专利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推动高校专利市场化运营贡献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