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温针灸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2021-12-26高汉义付海燕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2期
关键词:肌电肌群面瘫

王 莹 高汉义 张 琪 杨 琪 付海燕

1.潍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2.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潍坊 261031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感染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后患侧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嘴角向健侧歪斜,患侧鼓腮时漏气,吃饭时齿龈部存饭[1-4],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中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占多数。目前西医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与激素冲击治疗[5],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现代康复技术结合中医疗法受到重视。中医针对疾病症状治疗[6],现代康复技术强调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温针灸疗法相结合,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及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ouse-Brackmann,H-B)评估患者面部功能,拟为本病的临床评定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4 月至2020 年1 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40 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患者知情同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潍医附院伦研2017 第04 号)。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7]中的诊断标准,患者不能皱眉,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面部表情肌麻木板滞,鼻唇沟消失或变浅,嘴角歪向对侧,食物常存在患侧齿龈部,漱口、喝水时常从患侧漏出;起病较急,多为单侧发病。

中医诊断参照《针灸学》(第2 版)[8]拟定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中医辨病以口眼歪斜为病症特点,患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等,多有受凉伤风史,舌红苔薄,脉浮紧。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发病在1 周以内;年龄17~70 岁;首次发病;单侧发病。

1.4 排除标准

合并Hunt 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肿瘤;由脑外伤、中耳炎、腮腺炎、颅底脑膜炎、化脓性淋巴腺炎等引发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瘫及中枢性面瘫;合并严重疾病;有精神疾病;妊娠或哺乳期[1,9]。

1.5 治疗方法

入组患者在发病后均予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作为基础治疗。

发病1 周后,对照组加用现代康复技术,即鲁德(Rood)技术、运动疗法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Rood 技术包括:①触觉刺激,用软毛刷在患侧快速往返刷擦,以一个肌群的范围为一个刺激单位,反复多次,以面部皮肤微红为宜,每个肌群刺激1~2 min。②轻敲拍打,用手指末梢轻敲拍打患侧皮肤,频率为20~28 次/min,拍打4~5 min。③温度刺激,将36~40℃的热敷袋置于患侧面部,以肌群为单位,每个肌群热敷约3 min。④牵张和压缩,双手向患侧的后外方牵张额肌、颊肌和咀嚼肌,牵张的同时轻轻压缩被牵张的肌腹。⑤按摩手法,揉按患侧耳后乳突周围,揉按3 min。运动疗法为患侧面部的肌力训练,包括抬眉、闭眼、耸鼻、努嘴、龇牙、鼓腮等动作,每个动作20 次。使用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型号Infiniti3000A)刺激患侧面部肌肉,每次20 min。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选取太阳、攒竹、下关、丝竹空、颧髎、牵正、颊车、地仓、阳白、足三里、翳风为针刺主穴,结合风寒袭络证型选风池、列缺、双侧合谷为配穴。头面部穴位采用0.25 mm×25 mm 一次性平柄针灸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余穴采用0.25 mm×40 mm 一次性平柄针灸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针刺得气后,根据高汉义教授30 多年临床经验[10-11],在太阳、下关、牵正、阳白、双侧合谷、足三里穴上点燃约2 cm 艾炷,一炷烧完后更换艾炷,直至烧完三炷,待艾柱燃尽后除去灰烬。

两组患者治疗1 次/d,5 次/周,1 周为1 个疗程,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 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本研究分析表面肌电的仪器为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生产的表面肌电分析仪(型号Flex Comp Infiniti)。测试时嘱患者取仰卧位,受试部位用酒精棉球擦拭,待酒精挥发后在适当位置粘贴一次性使用电极片(上海同安医疗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参考电极片贴于面部两侧对称位置。对称检测患者双侧额肌群、鼻肌群、颊肌群及口轮匝肌群的肌电活动,记录抬额、耸鼻、鼓腮和示齿时两侧肌电信号。

观察指标:①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 个疗程后采用H-B 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12];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 个疗程后,在室温25℃左右环境下,由同一医师应用表面肌电分析仪测量双侧额肌群、鼻肌群、颊肌群及口轮匝肌群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平均值,并计算患侧与健侧RMS 平均值比值[2,13-14]。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15]拟定疗效判定标准。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面神经动态观评分-面神经静态观评分-并发症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满分为50 分。治愈,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为47~50 分;显效,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5 分;有效,经过治疗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0~15 分;无效,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0 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6]。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 分级比较

两组治疗前H-B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3,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B分级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50,P <0.05;Z=6.166,P <0.05)。治疗后观察组H-B 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2,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 分级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肌群RMS 平均值比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额肌群、鼻肌群、颊肌群、口轮匝肌群患健侧RMS 平均值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群患健侧RMS 平均值比值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肌群RMS 平均值比值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肌群RMS 平均值比值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RMS:均方根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亦称“口眼喎斜”,以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中医认为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是由机体正气不足,经气阻滞,经脉失于濡养,筋肉纵缓不收所致[17-18]。

《医学入门》提到“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19]。临床也发现温针灸治疗本证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加显著,温针灸将艾炷的热力作用通过针身渗透到穴位内部,有散寒疏风、温通经络之功。本研究选取的太阳可清利头目;下关可刺激颊肌恢复功能;牵正位于咬肌之上,可调畅局部气血[20]。阳白是治疗额肌瘫的首选穴;足三里扶正祛邪,补中益气;针刺双侧合谷可增加神经突触的活动,强化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功能联系,促进脑功能重组[21]。现代康复技术针对面部功能治疗。Rood 技术是多种感觉联合刺激面部的方法[22]。运动疗法加强面部肌肉的肌力。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能帮助患者恢复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检测可评估面部肌群的肌电情况。Ryu等[23]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同时采用量表和表面肌电分析仪检测患侧面神经恢复的情况,研究提示神经传导系统与sEMG 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EMG 与评估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刘立安等[13,24-25]研究表明sEMG 与H-B 量表二者相关性高,sEMG 是评价周围性面瘫严重程度的较为客观的方法,通过收集肌肉静止或收缩过程中的神经电信号,评价神经及对应肌肉的功能。

本研究结果提示,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温针灸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能准确评估患者面部肌肉的情况,可作为本病的康复评定方法。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样本量相对较少,未进行长期随访,下一步研究中仍需完善。

猜你喜欢

肌电肌群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女生穿运动鞋与高跟鞋步行腰背肌电比较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