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陇南旱作农业的土肥水管理探究

2021-12-26康成弟王海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7期
关键词:旱区旱作土肥

康成弟,王海燕

(1.西和县农业农村局质检站,甘肃西和 742100;2.西和县农技服务中心,甘肃西和 742100)

0 引言

在我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旱作农业条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要想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必要对旱作农业的特征进行可行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土肥水管理措施,降低旱作农业条件的不利影响。

1 旱作农业的特征

我区的旱作农业主要集中在西汉水流域的半干旱地带和半湿润偏旱地带。这些地区的旱作农业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1 旱作农业的土壤特点

我区旱作农业的土壤特点,表现在黄土高原几种土壤类型为主:第一山地褐土、红壤土、风积黄土;半干旱偏旱地区川坝浅山区以沙壤地和淀土为主,植被少,裸露土壤多,蒸发量大而涵养水源的能力弱,个别地域土壤遭到不同程度的风蚀。而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地区虽然降水强度较大,但是降水过于集中,使得当地的土壤遭到了严重的水蚀。部分低洼地区的田地,地下水位较高,水资源蒸发问题严重,所以土壤表现出了明显的盐渍化特点[1]。

1.2 旱作农业的土壤肥力特点

降水量有限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大多属于旱作雨养农业区。但是除了降水量有限之外,土壤肥力对于旱作农业的产量影响也不容忽视。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当地农民群众的施肥情况,对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息息相关。如果旱区的土壤水分不饱和,水分移动非常缓慢,则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就依赖于其根系的向水生长。如果土壤的肥沃程度较差,农作物的根系生长能力就会减弱。找水能力减弱,也就无法向农作物持续性的供应水分,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如果土壤中的水分不足,肥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作物抗逆性变差,还有可能使农作物出现病害。

1.3 旱作农业的降水特点

农作物产能低下的原因,除了降水量过少之外,还与当地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程度有关。首先,作物生长周期与降雨严重错位,或雨热不同季气候常有发生,旱区受到当地气候特点的影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量十分有限,水资源是相对稀缺的瓶颈因素。其次,旱区还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雨季大量水土资源的外流,更是对旱作农业的正常进行产生了影响。

2 旱作农业的土肥水管理

在当前人口不断增长,农业劳动力资源又明显减少,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土壤肥力较差,降水量较少,提升农作物产量的难度非常大。生产成本逐年加大情况下,撂荒地范围不断增多。基于此,近年来政府发力,项目助推,我区相关部门对于旱作农业的发展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壤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的实施,并以农业产业发展、合作社建设和土地流转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的扶持政策下,以强化种养结合,农业循环,有机肥替代化肥,培肥旱区的土壤肥力,间接提高抗逆性,促进光合生产量,实现藏粮于田沃土技术目标,应对旱作瓶颈,技术体系成熟,效果良好,可与因地制宜地力推,则旱作农业的发展潜力依然不可小觑。

任何单项的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要提高旱作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贡献率,只有从土、肥、水基础工作集成组装配套多项农业技术,才能在生产中发挥综合效应,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2.1 旱作农业的土壤改良

针对旱区土壤的水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三大措施来加强水土保持:第一,生物措施:即种植适用性的牧草等植被,借助植物根系的蓄水作用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预防;第二,耕作措施:即通过浅耕措施、中耕措施以及耙耱措施来避免土壤中水分被过分的蒸发掉,进而达到蓄水保墒的目标;第三,工程措施:即通过基本农田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等进行专项治理[2]。

针对旱区土壤的风蚀问题,为了保证治理效果,需要重点降低风力、提高土壤抗风能力。如种植牧草或树木抗预土壤风蚀的治理措施。再例如,如果恰逢旱区雨季,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引洪淤灌的方式对砂质耕地进行改良。

针对旱区土壤的盐渍化问题,为了保证治理效果,需要对当地土壤的水盐情况以及相应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运用引洪淤灌的方式对上层土壤进行改良,或者进行排水系统的建立,阻止下层土壤中的盐分移动到地表。另外,采取一定的生物措施,种植耐盐牧草,也可控制土壤表面水分蒸发量,对盐分上升进行抑制。针对盐渍土的改良,还可以采取整平土地、深松深翻、中耕耙地,优选合适农作物品种等措施。

2.2 旱作农业的土壤培肥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而绝大多数旱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1.0%以下,部分重旱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甚至低于0.5%,土壤肥力非常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品质越好,土壤的理化性状与水、肥、气、热之间的协调作用就越理想;土壤的保肥、保水、供肥、供水能力就越强;土壤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土壤的微生物和酶活性也就越高。由此可见,要想做好旱作农业的土壤培肥,就必须要对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进行提升,使其符合旱区生物气候带的标准生产水平。据研究,植物根细胞获得氮和磷之后,会加速细胞分裂,进而促进植物根系的健康生长,而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也会对根的分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故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强化秸秆还田,种地加强养地,提高土壤蓄纳水源的能力,促进作物根系吸收水分的肥料效应,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就相应更强[3]。

2.3 旱作农业的节水灌溉技术

影响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降水量有限,水资源稀缺。促进旱作农业发展,就必须对集水、节水灌溉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目前,适用于旱区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喷灌、地下灌溉、滴灌、覆盖节水、果园生草、大水漫灌改成小畦微灌或渗灌技术等。

2.4 用好用活天然降水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分布时空又不均匀,春旱出现的次数最多,也最为严重,常常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的气候特点,为了摆脱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抗旱、年年受灾的被动局面,科学“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用好用活天然降水,是旱作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和途径。目前,加大成熟的覆盖技术,只有与集雨措施,覆盖保墒措施密切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地膜全地面覆盖技术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做到对天然降水的接纳与保蓄,使其充分利用。

一是充分接纳保蓄降水,实现了有限降水的高效利用。在覆盖方式上,变半膜为全膜,有效防止了降水的蒸发;在覆盖时间上,从播前覆膜变为秋覆膜或早春顶凌覆膜,有效防止秋冬春季节土壤水分的蒸发;在播种方式上,将平铺穴播变为双垄沟播,实现降雨集流,使自然降水利用率由40%提高到80%,并不断探索创新,构建现代科学抗旱技术体系。

二是扩大玉米、经济作物适种范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使山塬旱地大面积种植玉米和其它经济作物成为现实,扩大了作物种植范围,使可种植区域由海拔1 800 m提高到2 300 m,由年降水400 mm以上的区域扩展到250 mm的区域,区域内扩大适种面积大幅增加。

三是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在正常年景下,全膜双垄沟播作物较半膜覆盖相比,以玉米为例一般增产150 kg/667m2,平均增产30%以上,黑色地膜覆盖马铃薯平均增产25%以上。

2.5 将耕地改造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结合

有鉴全球变暖和不可逆转的干旱问题,及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土壤耕地地力退化速度加快的形势,要想做好旱作农业的土肥水管理,促进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走出一条恢复优化生态环境的新路子。首先,土地利用实施宜农为田、宜草还草,宜林则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草林结合来对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其次,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发展目标,实现以畜促肥,以肥养地,以地储粮,种养促经的多赢局面形成。采用综合措施提升当地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激发旱区农民群众种养结合,三产融合,齐头并进,全面发展,面对旱作农业,提高认识,让群众充分意识到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6 将旱作农业土肥水管理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结合

做好旱作农业的关键措施就是提高土肥水管理技术,并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结合,是有效促进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以耕地改造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实现当地农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为重点,进行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当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其次,加大适宜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力度,通过发展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经济作物等方式,提高当地的农业效益,促进耕地利用率,以厚实的经济促进提高土肥水的技术应用和设施投入。最后,结合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发展生态农业。如保护地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以促进土、肥、水利用的科技水平,实现农业良性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水平[4]。

3 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旱区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根据本区域土地投入现状,唯有促进旱作农业的土肥水科技管理为基础。强化土壤改良、耕地培肥工作,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将耕地改造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结合、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旱区旱作土肥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理事长新语:为有土肥可说
第二届全国土肥和谐大会
简谈造林苗圃土肥水管理技术
主流媒体第一时间聚焦“土肥和谐”
寒旱区水工混凝土结构常见病害及修复技术
华北寒旱区3种根茎作物初霜后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