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有效性探究
2021-12-26司凤香
司凤香
(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公主岭市分校,吉林公主岭 136100)
0 引言
吉林省作为玉米大省有着良好的种植条件,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等自然条件符合玉米种植的基本条件。年平均降水量为最高可达600 mm,对于玉米生长期雨水方面有着极高的需求适应性。为了保证玉米能够提升玉米产量,做好玉米栽培和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
1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1.1 种子选择
玉米选种是玉米栽培技术中最基础的一环,选择优质的种子可以为玉米的成功培育提供保证,如果在选种环节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导致后期玉米的生长出现问题。玉米的种子选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求:第一是选种需要根据实地情况选择适宜在当地种植的品种。要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可以针对性地选择符合10℃活动积温2 750℃上下、生长期大约在127天的品种,来有效减低当地自然灾害对玉米造成的不利影响。第二是要对种子进行特性优选。应首要选择抗倒伏性、抗旱性好的品种,选择对病虫害有一定抵御能力的优质品种,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减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得到最大优化。第三是要注意对所选种子进行提前处理,提高其发芽率和抗风险能力。对所选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处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控制药剂的浓度,根据用药规范进行喷洒、拌种工作,在晾晒过程中要将处理种子均匀铺开,保证其可以达到最大脱干程度从而保护其在后期生长过程中的吸水性。选择正确优质的种子才能保证玉米的高质高产。
1.2 土壤选择
在玉米的栽培过程当中土壤条件是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可以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状况,不同种类的种子都有不同的适宜土壤,因此根据当地条件和种子种类挑选合适的土壤十分关键。为保证土壤的疏松平坦,在玉米播种之前要进行土地翻耕。在翻耕过程中进行土壤筛选,将大块土壤筛出,可以提升玉米根部的抓地能力。除去大块或硬块土壤的同时,也要保证土壤的颗粒不能太小,太小的沙质会降低玉米根部的吸水能力从而使得玉米根系吸收营养能力下降。对于土壤翻耕的时间,要保证在第一茬作物收割完成之后及时进行土地翻耕工作,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翻整和松动,深度不能小于30 cm,大幅度地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和保墒性。同时要注意合理控制翻耕土壤的力度大小,在翻耕土壤过程中进行不少于10 000 kg/667m2的有机肥料施肥工作,对土壤中的各种病害细菌进行全面消杀,保证玉米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长来提升质量和产量。土壤除了给玉米提供所需水分外,还可以通过栽培中的添加为玉米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玉米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土壤优化方法,是使玉米借助在该土壤上种植的上一批作物所留存的营养来生长,小麦可以使土地更加肥沃,适合种植在玉米的上一批来提升玉米栽培的质量。
1.3 种植管理
在实际的玉米栽培过程中,很多种植者盲目的将玉米种植的非常密集,这会导致在同一区域内种植的玉米数量过多争抢营养,且生长空间拥挤较矮的玉米被遮挡,无法吸收足够的阳光,较高的玉米可能会出现颗粒干瘪不饱满的状况,导致资源浪费。由此可见玉米种植的密集程度也是影响玉米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当地的实际条件,考虑到环境中的光照条件和土壤承受力进行合理种植,疏密程度要把握好,保证每一株玉米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条件。依据吉林省的实际光照雨水和生态环境条件,在相同大小的土地资源内,平均种植4 500株/667m²大穗型玉米或者种植6 000株/667m²小穗型玉米的效果最佳。在进行玉米种植疏密程度合理优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在种植过程中,当玉米进入了拔节期需要对植株添加氮磷钾化肥,可以有效提升玉米主茎秆的坚韧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抗倒伏能力,同时配合定期的相应药剂喷洒来帮助玉米生长,喷洒药剂过程中要掌握药剂的含量和剂量,并对喷洒工作做好记录,避免出现漏喷或重复喷洒的情况。
1.4 精细管理
玉米从幼苗期到成长期直到成熟收获期的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一时期的培育都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实时掌握玉米的生长状况,按时进行疏松土壤、去除杂草和施加肥料的工作。施肥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用量和频率,合理把控施肥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节点,通过严格操作来避免肥料烧苗问题的发生,保证玉米植株的茁壮成长。在吉林省针对玉米的施肥通常选择以复合肥、有机肥为主的水肥,同时观察玉米的具体生长状况来把控施肥继续添加肥料,要做好天气预报的了解,顺应天气变化来调整施肥量,预防极端天气给玉米带来的损害。玉米的发穗期要注意授粉工作的管理,做好授粉监控排查工作,一旦出现自然授粉失败的状况及时选择人工授粉干预。玉米成长到收获期时需格外注意,将施肥工作细化到具体日期时间段,如果近期出现不良天气,可以适当的延迟玉米收获的时间,利用现代化农业高科技设备和手段进行玉米收获工作,保证玉米颗粒的持续灌浆从而提升玉米的收获质量和效率。
2 玉米常见病虫害
吉林省玉米种植常出现的病害有大斑病、细菌性茎腐病和黑穗病。大斑病出现的频率十分高,通常出现在湿度和温度偏高的时期,发生的标志是在玉米叶片或是叶鞘位置出现黄褐色或是偏灰色的大斑点,一旦出现玉米的苞叶将会枯萎,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果穗枯萎,从而导致玉米果实受损严重损害质量。细菌性茎腐病通常出现在玉米生长中期,表现为玉米中部叶鞘出现的不规则褐色病斑,同时伴有恶臭味。黑穗病是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一旦出现这种病症要引起重视。黑穗病常常出现在玉米生长的幼苗期,因玉米种子的抗病能力弱,玉米幼苗的抵抗力差,导致幼苗受到病毒侵害使得玉米果穗变小,颗粒不饱满,严重时还会影响玉米的授粉功能,从而降低玉米的产量。
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螟、黏虫、蝗虫等。玉米螟呈黑褐色,依附在玉米苞叶后可侵入植株内部,啃食破坏玉米内部的重要结构;黏虫繁殖迅速,常常在清晨傍晚和阴雨天出没,喜欢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生活;蚜虫通体黑色繁殖能力极强,通常以大量聚集的方式对玉米植株进行侵害且聚集范围极大速度快,一旦找到适合生存的环境会带来极大危害。
3 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病害防治技术
针对玉米生长中出现的大小斑病,要注意改选优质抗病种类,实时检测玉米种子周围的空气与温度,改良玉米种植的密度,在出现大小斑病的时候,可以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加入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合对发病植株进行喷雾喷洒,通过药剂辅助玉米提高抗病水平。针对玉米的黑穗病,同样应该注意抗病品种的选用,通过选用具有良好抗病基因的品种作为自交系亲本开展育种工作从而得到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还可以通过药剂处理来提升种子的防病害能力,通过干拌种和湿拌种两种方式再加以浸种来提升种子的防病能力。为防治黑穗病病毒侵入玉米植株,要选用吸附力强药效长的药剂,通常选择三唑类杀菌剂进行拌种,可保持60%~70%的大面积防效,有效阻止病毒在玉米幼苗时期侵入内部造成损害。其余的常见玉米病害的防治通过喷洒农药可以得到有效防治,虽然农药喷洒见效快更便捷,但长期使用农药终究会对玉米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从根本上创新培养抗病能力更强的优质品种才是长久之计。
3.2 虫害防治技术
相比于病害防治,虫害防治需要注意的问题更多。害虫长时间吸附在苞叶或叶鞘上,会啃食玉米的叶片和果穗,甚至会进入到玉米内部破坏重要部位,影响植株内部的健康程度破坏其正常功能,严重限制了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和整体产量。为防治玉米虫害,在种植前期需要开展科学合理的勘察检测,评估玉米种植环境周围可能出现病虫害的几率,通过设备扫描排查找到病虫虫卵,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消灭虫卵,使得害虫在玉米种植前就已经被彻底消除。同时可以利用辛硫酸等药物涂抹在玉米植株上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可以采取适量的药剂喷洒来防治虫害,通常使用新硫酸乳剂。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农药一定要注意控制用量,并防止农药药剂残留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另外,可以采用生物技术手段防治虫害,通过生物相克性引用有益昆虫瓢虫来抑制害虫泛滥,利用孢子虫清除害虫的卵。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玉米种植基地安置防虫网、驱虫灯等装置来抵御害虫。玉米培养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种植者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选择最适宜的防治办法,出现病虫害要及时处理避免情况加重破坏玉米的健康生长。
4 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玉米则是农作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要想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就要提升玉米的栽培技术和防病虫害能力。要根据实际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升级玉米栽培技术,利用最新技术和药剂培育抗病能力好的新品种,研发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