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渭北桃树土肥水管理中优势和存在问题
——以秦都区为例
2021-12-26孔恵峰徐会善
孔恵峰,徐会善
(1.咸阳市咸阳湖管理处,陕西咸阳 712000;2.秦都土肥站,陕西咸阳 712000)
0 引言
桃树栽培起源于我国西北的陕甘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咸阳渭河两岸桃树栽培面积急剧扩大,后来由于一部分桃园老化而淘汰,另外一部分桃园因城镇建设扩路等被挖掉。特别在2015年,陕西周至、户县桃大量滞销,西安市未央区0.27万hm2桃园全部挖掉[1]、秦都区沣河、渭河交汇处上万亩桃树挖掉,渭河沿岸的桃花景观成为传说,陕西桃树种植面积在不断下滑,但也有新建桃园增加桃面积,如乾县、礼泉的南部平原区挖了老苹果园,倒茬新建桃园,尤其礼泉榆村和袁家村的桃花节更是成了一景,甚至都上了邮票。同时,秦都区北部塬上桃树成为替代苹果之后农民致富的主要推广果树品种。目前,陕西桃发展由渭河两岸向渭北转移,究其原因,主要是桃树的土肥水和气候差异导致桃树的生长,果品品质两地有显著差异,以此探讨,为渭北桃树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1 秦都发展桃产业的优势
1.1 土壤疏松深厚根系发达
桃树根系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因此根的水平分布较广,垂直分布受土壤条件影响大,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根系主要分布于20~50 cm,在渭河两岸土壤黏重、以河流的冲积淤泥土为主,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根系则主要集中在5~15 cm的浅层土壤。即使栽植在沙壤土上,却因排水不畅,土壤养分差而极易缺铁黄化,而在渭北塬区的塿土,是在褐土的基础上长期耕种熟化,形成较厚的熟化层,是一种蓄水保肥和供水供肥性能很好的农业土壤[2],桃树根系可超过1 m,桃树的抗逆性得到极大提高,塿土钾含量十分丰富,生产的桃子色泽艳、品质高。渭河两岸桃树成花早,易结果,但土壤粘重,桃树根系浅、抗逆性差,果实品质差,产量低,竞争力低,桃大量滞销,而秦都区塬上的马庄、双照两镇群众种植的桃品质优,价格高,亩效益达到万元以上,甚至可达2万元/667m2。
桃树根系浅,成枝力强生长旺盛,喜旱怕涝,以须根系为主,适于在土壤质地疏松、排水畅通的沙质壤土建园,沙壤土多在河边,地下水位高不宜栽桃(地下水位不能高于1 m)。易发生徒长,桃树流胶病、根腐病十分严重。桃树根系呼吸旺盛,最怕水淹,所以既要选择便于灌溉的地方,又要易排水防涝得地方。因此桃树栽培首先是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秦都区塬上塿土非常适合桃树种植。
1.2 土壤排水方便无涝灾
桃树是浅根性果树,主根浅而粗,侧根以毛细根为主,根系活力旺盛,对土壤中空气含量要求高。土壤粘重通气差,根系生长不良色泽差,新稍生长少,树体显著衰弱,根系比其他果树的根系浅,对水分需求较少,特别对积水反应更为敏感,连续积水就会出现死亡,因此桃树怕涝,土壤粘重排水不畅水分过多,空气不足,根系衰弱易生根腐病、根癌病等土传病害,严重者造成全树死亡。在渭河两岸、周至户县就出现这种排水不畅的现象,造成根系腐烂、树叶黄化,甚至桃树根系因需氧量不足而死亡,而在咸阳塬区土壤疏松深厚,土壤孔隙度大,空气含量高,排水顺畅,雨停田干,十分适合桃树生长,至今未出现类似问题。
1.3 气候适宜品质佳
秦都区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497.9 mm,年平均日照2 045.2 h,气候干旱,海拔超过500 m,光照充足,阴雾天少,年平均气温12~14℃。桃树喜光怕涝,花芽分化要求有较高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比较干燥的气候对桃树生长极为有利,特别种植晚熟桃果个大、色彩艳、红度高、裂果轻、味甜浓、肉质硬、耐贮运等特点,品质极佳。对南方晚熟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关中南部由于水土气候原因,导致桃果个偏小,口感差。再加上品种老化,是桃滞销的主要原因。
1.4 职业农民培育强力支持
秦都区桃树种植面积已有上万公顷,群众种植热情高涨,涌现出李根平、侯巽、李登文等种植大户和能手,秦都区农广校因势利导,以发展秦都区桃产业作为抓手,已举办职业农民桃树班培育4期,7个桃树班,共有350人,全区群众桃树种植土肥水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商品桃果品品质优、产量高,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秦都区以苹果为主的果业转型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探索。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建园首把土壤关
秦都区北部塬区土壤多为红油土,土壤疏松多孔适中,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光照好,桃树种植也要把好土壤关。桃树不能种植在土壤粘重的黑老洼土、淤泥土、潮土上;不少果农直接将桃园建在这些土质黏重的土壤或建在壕地等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块上,横亘秦都区的肖河古道土壤粘重、轻度盐碱化,不适合种植果树,沿肖河古道的消渡村、师村、天阁村等村一些果农将桃树种植在肖河古道上,幼树生长旺盛,进入挂果期迅速树体衰弱,果子小色差甚至死亡,许多果农只得把树挖掉,造成重大损失。
2.2 培肥地力是根本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生产优质果品的重要条件,是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秦都区果园大多采用清耕,施有机肥量极低,果树地生草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都低于20 mg/kg,因此,培肥土壤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深翻熟化:在行间深翻,疏松踩踏土壤的通透性,结合施入有机肥料。
2)增施有机肥:广泛搜集有机肥堆腐,在秋季结合无机肥、菌肥施入。
3)有机秸秆全园覆盖:利用丰富的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废弃菌棒等有机物全园覆盖,保墒减少杂草生长,疏松土壤,以提高有机质含量。
4)果园生草:桃树行株距较大,十分适合种植草木犀、三叶草是、毛叶苕子、小冠花等耐阴的豆科草(既固氮力强,又易分解)及生长旺盛的绿肥作物。
2.3 水分管理是保证
渭北地区常降水量分布不均,常出现春旱和伏旱,是渭北桃产业发展的最重要限制因素。群众大都采用漫灌方式,大水大肥,对桃树的水肥分管理十分粗放,难以保证桃树对水肥的要求,特别果实成熟期,如干旱期大量漫灌,桃急速吸收水分快速膨大引起裂果,果实商品率严重下降,果农损失巨大。滴灌是果树目前较为理想的灌水方式之一,可为桃树在膨大关键时期有效供给土壤水分、肥料,显著提高果品品质。桃树的萌芽期和开花期、桃膨大期、采果后正值桃树根系的二次生长高峰,采用滴灌可及时增大土壤的含水量,满足桃树对水分和养分的要求,有利于花芽饱满、桃膨大增甜增色、根系的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及积累。
2.4 合理施肥是关键
群众施肥十分盲目,对施肥原理掌握欠佳,桃树施肥原则有机+无机+生物菌肥。肥料施用量应根据土壤的肥力、树龄、品种、产量、气候因素等灵活确定。一些农户施肥不根据自家桃树生长情况,不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需求,偏施乱施肥料,造成桃树旺长或树体衰弱,甚至果品质量差、产量下降。桃树对三要素的需要以氮、钾为主,对磷需要量较少,但幼树要相对多施磷肥利于根系生长。
桃树生长旺盛,增施氮肥极易引起旺长。桃在挂果前,氮肥过多会引起果树枝条徒长,花芽分化受到影响成花质量差,桃树丰产推迟,初果期产量低、果实色泽差、极易落果、抗逆性差极易引起流胶病,树势易早衰。盛果期施氮肥要保持树体中庸健旺,果实丰产品质高。在衰老期增施氮肥,保持氮素充足,减少产量,恢复树势,延长桃树生产年限。
桃树对钾的需要量大,增施钾肥可以膨大果实、果实色泽鲜艳、甜度增高,果实品质有显著提高。施肥的重点是使桃树的枝稍生长和开花结果相互协调,在施肥方面以氮肥和钾肥为主,配施一定数量的磷肥和微量元素。
桃树中微量元素的补充主要以钙、锌、硼、铁为主,钙主要在桃幼果期到套袋前补充,可采取叶喷或土壤增施硝酸钙,在花期喷施叶面肥补硼,在新叶期喷施叶面肥补锌铁。
桃树的根系较浅、大根多、须根少,抗旱能力较差,对水肥要求较高。集中施肥较易发生肥害,在桃树施肥中应注意适当深施,或深施与浅施相结合,有的农户在春季施入未堆腐完全的有机肥易造成了肥害,在秦都区已发生多起桃树肥害事件,群众在购肥、施肥方式上一定要十分注意。
3 咸阳渭北发展桃产业建议
甘肃省的兰州、天水、陕西省的渭北等地,新疆的南疆等地是绝好的桃、油桃生产基地,要进行规模化发展[3],这也符合陕西省农业布局的最新规划。渭北桃树栽培历史悠久,资源极为丰富,渭北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土壤含钾量十分丰富,平均海拔500~800 m,年平均气温12~14℃,海拔较高、气候干燥,基本没有涝灾,这些气候条件对桃树生长极为有利,特别种植晚熟桃果商品性极佳,深受各地果商和市场的欢迎,桃树种植前景十分广阔,可以以中、晚熟品种油桃、鲜食桃为主导。逐步向集约化迈进,向高密栽培模式转变,修剪简单,省工省事,而且光照好、色彩艳、产量好,效益高。品种向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蟠桃、黄桃等优良品种。农业部门应制定陕西渭北地区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施用绿色农药、增施有机肥,少施化肥,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发展旅游观光,创出桃果新品牌,占领国内外中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