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2021-12-26王世茂
王世茂
(济南市章丘区垛庄镇人民政府,山东济南 250218)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治理提出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手段,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于广大乡村人民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深入关心。振兴乡村,就是振兴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着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水平,是考量一个国家执政能力与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总纲要是全方位振兴乡村经济,具体措施包括高效治理、转型产业、治理环境、建设文明、发展经济等。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乡村治理工作提出了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来奠定好乡村治理的基础,推动乡村治理工作高效开展,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工作。
2 乡村治理工作陷入的困境
2.1 乡村治理水平低,缺乏治理意识
乡村治理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乡村治理的总体水平较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乡村治理意识,阻碍了乡村治理的高水平进行。具体表现为:首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乡村也不例外。广大乡村地区坚持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这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力。然而,由于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部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村民们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就导致了村民没有多余的精力与意识参与政治生活,就无法落实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村民对于政治生活漠不关心,对于政治选举持较为随意的态度,这就导致了乡村的治理水平总体较低,选拔出的人民代表执政能力治理意识都有待考察,阻碍了乡村治理的健康开展。除此之外,乡村治理亦包括自治,而目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不足、硬件设施较差等多方面原因,村民缺乏自治意识,对于乡村治理的理解程度不深,从而引起了一系列乡村治理的矛盾与冲突,阻碍了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缺乏正确的乡村治理意识,导致乡村治理陷入了低水平的困境。
2.2 乡村治理未形成适合体制
由于乡村治理工作开展较晚,发展的时间较短,乡村治理目前还未形成一个较为适合的体制。具体表现为:首先,乡村治理缺乏完善的制度指导。乡村治理的指导文件规定了镇政府对于村委会的职责与权能,对于村委起到指导作用。而由于缺乏完善的规定引导,导致在乡村治理工作实践中,存在职责划分不明、部门职能重叠、交叉指挥、越级指挥等问题,影响了乡村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由于部分乡村居民的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导致乡村治理工作难以形成科学的体制,即使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指导也难以起到效果,相关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受到了乡村居民的干扰与阻碍,导致乡村治理体制难以形成。最后,乡村治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管制度。乡村政府人员的治理工作缺乏有效监管,加之乡村治理意识较差,就会引起错误的治理行为。而错误的治理手段如果不及时加以监管,会引起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乡村治理工作陷入困境。目前,乡村治理缺乏系统的责任监管与追查制度,导致一旦出现问题牵连一片,无法精准定位工作失误所在,降低了乡村治理的工作效率。
2.3 乡村空心化,缺乏治理主体
由于近年来的城乡发展差距加大,产业类型转变等原因,乡村人口逐渐出现了空心化的发展趋势。大部分乡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了出村进城发展,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乡村居住,而年一过完乡村人口又会经历一波骤减,乡村逐渐出现了空心化的现状。而乡村治理工作,治理主体一定是乡村人民,而目前乡村这种空心化的现状导致了治理主体陷入了困境,乡村缺乏治理主体,导致乡村治理工作难以开展。乡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乡村经济缺乏吸引力,运行成本较高、收益较低、耗时较长、提供的资源较差等,导致了广大村民不愿意留在乡村工作就业,导致产生了乡村空心化现象。而留守在乡村的多为年龄较大的老人、年龄较小的孩子等,这类人群在乡村生活主要精力都用在维持日常生活,更没有时间与精力参与乡村治理等政治生活,有心无力。由此可见,乡村空心化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乡村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得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受到阻碍。
3 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3.1 坚持思想引领,端正治理工作态度
推动乡村治理工作,以促进乡村振兴工程的高效开展,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端正治理工作态度。具体措施为,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来开展乡村振兴党建与治理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在乡村振兴与治理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找准乡村治理工作路线。与此同时,要组织思想学习,端正乡村工作者的治理工作态度,真正服务于人民,服从组织的领导与调配,增强责任意识。村委会人员要做到听从组织领导,不私自决策,不敷衍了事,端正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正确的思想引领,保障乡村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统一思想战线,端正服务态度。
3.2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形成合理制度
乡村治理工作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因此要建成合理的工作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指导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乡村经济运行情况、乡村基础设施建成情况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以政府的乡村振兴文件为指导,制订一个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与监管制度。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成要重视多位融合,重视村民自治、依法治理、治理有德,深度融合乡村治理要素,统筹兼顾,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成。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责任监管制度,对于乡村治理工作者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跟进与监督,杜绝错误治理措施、预防工作失误等。通过责任监管制度,划分好各部门与各人员的责任,避免出现职责重叠、交叉指挥、推诿扯皮等降低工作效率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责任监管,及时追究工作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及时表彰优秀先进工作者,并树立成模范典型,鼓励全体村委会人员向其学习。通过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合理的管理制度,来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促进乡村振兴工程,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为广大村民提供实惠。
3.3 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
乡村人口目前出现了空心化的趋势,这是由于乡村经济缺乏竞争力引起的。乡村经济的发展较为落后,成本较高、收益较低、耗时较长,导致年轻人不愿留在乡村就业,使得乡村经济进一步衰落,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一定要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使得年轻人愿意留在乡村就业,城市居民愿意来到乡村工作,为乡村经济注入新鲜的活力。发展乡村经济,必须坚持创新的思维,立足于乡村本身的优势与资源开展建设,而不能一味模仿城市发展模式,要坚持乡村独特的优势,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进行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与此同时,要重视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即不能一味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建设,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应当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乡村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提高工业化程度的同时,依据当地地形地貌进行适当的环境建设,形成景区等,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带来多方面的收入。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不能丢失乡村独有的乡土文化,要在兼容并收的同时保持一份本土文化,在发展信息化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保留乡村的文化遗产。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手段,来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治理工作。
3.4 引进优秀治理人才
乡村治理工作的主体是人,而针对目前乡村治理能力较低、治理理念落后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引进优秀的治理人才。首先,建设好乡村环境,做好基建工作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保障外来人员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其次,以优秀的待遇吸引人才,在社会中进行宣传,鼓励大学生在乡村就业,为其提供优惠与补贴;最后,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制订相关政策留住人才,为乡村去空心化不断努力,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4 结语
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长远的大工程,不是一日之功。政府部门在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乡村经济模式、乡村发展情况以及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了解乡村治理的困境所在,深入研究治理工作遇到的矛盾与问题,并应用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对策。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工程的开展,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