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拜物教的扬弃路径
——基于社会革命的视角

2021-12-26李萍萍

理论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拜物教资本主义货币

李萍萍

拜物教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马克思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剖析为我们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掩盖,乃至人被物控制的事实。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内拜物教依然存在,只是在技术理性和文化的裹挟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这种对人与物关系做一颠倒的逻辑的显现,深究其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他们以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为目的,将雇佣劳动作为资本开启自行增殖的前提条件,把生产剩余价值作为终极目标,因而呈现出人极度迷恋物的颠倒画面。既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拜物教产生的根源,那么消解拜物教就要以彻底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社会革命入手,社会革命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的革命。一方面,社会革命相比于政治革命将更彻底地实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社会革命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途径,而共产主义社会内拜物教必然被消解。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拜物教扬弃路径的探究相对贫乏。因而,本文从社会革命的视角着重探讨拜物教扬弃的路径,以期深化学界关于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研究。

一、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及当前拜物教的多重表现形式

拜物教最初是宗教领域的用语,用来指称对大自然中未知的一种神秘力量的崇拜。马克思将其引入经济学领域,在《资本论》中着重分析和批判了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富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作拜物教。”〔1〕这一论述,是马克思关于拜物教的直接的定义。关于拜物教,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

关于商品拜物教,马克思一开始就指出:“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2〕这说明商品有其自身并不具有的神秘属性。接着,马克思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桌子来举例。桌子作为产品,就其使用价值来说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转化为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3〕这说明,一方面,商品形式是商品神秘性的来源,是商品拜物教的秘密所在;另一方面,商品是商品拜物教的重要载体。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分析为我们揭开了商品的神秘面纱。商品拜物教是把人们私人劳动的社会属性直接转化为物天然具有的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物与物的关系即交换才能实现,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误以为商品具有一种它本来不具有的力量,并对它顶礼膜拜。正如科恩所言:“经济崇拜物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它所缺少的力量,而宗教崇拜物则完全没有这种力量。”〔4〕宗教崇拜物在现实世界没有力量可言,而经济崇拜物却掌控现实世界,这就是商品拜物教。

当商品生产和交换普遍化,货币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交往的重要纽带,人们便崇拜货币。与商品拜物教相比,货币拜物教的谜更加耀眼。众所周知,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产物,如论者所言,“货币本质上是用来表现价值的价值形式发展的产物”。〔5〕首先,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历程看,货币本身是一种商品,也有其使用价值,如金和银可以用来装饰物品,后来随着交换的经常化,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那么,为什么只有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并具有拜物教性质?这要从货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谈起。从货币的自然属性看,金银由于其易保存、分割的特性,因而成为一般等价物的首选,如马克思所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6〕在这里已得知,人们将价值形式规定到一定的物上,这是人们崇拜货币这一物的重要原因。从社会属性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由于它同商品一样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的化身。交换是在社会关系内进行的,并且只有通过货币才能实现。“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这种关系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7〕同时,“货币所以能拥有社会的属性,只是因为各个人让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作为对象物同他们自己相异化”。〔8〕其次,从商品自身的内在矛盾看,由于商品中存在的矛盾,即商品隐藏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这种对立进一步发展,就表现为、实现为商品的二重化即分为商品和货币。”〔9〕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交换价值,因此,商品二重化为商品和货币。个体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而商品生产者之间要实现平等交换,就要把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是因为社会劳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货币使私人劳动的社会属性完全消失。“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10〕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通过交换的关系实现。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与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相对立,商品只有借助货币才能实现价值,因而人们更加崇拜货币,这就是货币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比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更加具有神秘性,尤其在生息资本拜物教上已没有物的形式,好像资本是自行增殖的。资本为什么有如此魔力?其一,这要从货币转化为资本说起。资本家拿货币在劳动力商品市场上寻找自由的工人,工人是没有人身依附的自由的人,同时他一无所有,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用资本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即用工资掩盖这种本质不平等的交换。资本家得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但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将剩余价值无偿占有。显而易见,资本控制了劳动。似乎资本具有了魔力,而实质上是“人们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生产力采取资本的生产力的形式。形式是看得见的,但他们劳动活动的基础却是看不见的,社会形式隐藏了物质内容”。〔11〕其二,资本拜物教是物质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工人的劳动力,不变资本是厂房、机器和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生产产品,而且使原先投入的资本增殖,在这里进行价值增殖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但从表面上看,这是资本的自行增殖。在那里价值的生产和物质(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生产,好像是资本固有的能力而不是体现在它的生产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实现交换价值,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交换价值。正如科恩所言:“首先,生产力与它的物质生产的基础相分离,并被归因于交换价值本身,归因于资本。其次,生产力被倒转过来归之于作为资本物质体现的劳动能力和生产资料。劳动能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性的似乎是由于其作为资本的体现,而实际上资本是生产性的是由于它在它们中的体现。”〔12〕其三,资本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生息资本拜物教。在这一阶段中G—G',资本自行增殖,中介运动在这儿完全消失。生息资本好像是自身在主动地扩大而没有生产的介入,生息资本的完成使资本拜物教更加扑朔迷离。

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只有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还有许多形式的拜物教,如金钱拜物教、符号拜物教以及对自由人权强烈追逐的自由人权拜物教。金钱拜物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能影响人们的拜物教之一。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即将犹太人称作“拜物教徒”,因为犹太人经商牟利,比较崇拜金钱。其实,不仅犹太人崇拜金钱,全世界各民族都把金钱作为世俗的神来加以崇拜。当代资本社会人们还是未脱离金钱的奴役。人们为了金钱几近疯狂,为了金钱,以权谋私,为不法分子大开方便之门,损害平民的利益甚至损害他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金钱似乎无所不能,但实质上它只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除了金钱拜物教以外,还有符号拜物教。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购买商品不仅为了使用价值即满足某种需要,还为了一种新的使用价值,即商品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如论者所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把这样一种主观的东西,物化为一种客观对象”。〔13〕商品在技术裹挟和文化渗透的双重作用下,其使用价值让位于商品使用价值延伸出的符号价值。人们在选择商品时,商品的功能与效用退居其后,符号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越崇拜象征某种身份地位的商品,就越体验不到商品带来的快乐。这就是符号拜物教。此外,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还崇拜自由人权,为了实现自由人权,不顾个人健康与安全。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来说,为了遏制病毒蔓延,全球各国政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一定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生命,尽快遏制病毒传播,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频频爆发大规模反限制出行的游行示威活动,宣称限制出行侵犯了自由人权,这种不顾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盲目追求自由人权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拜物教。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已阐明了资本主义所标榜的自由人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抽象的人权,看似自由但仅仅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单子的自由”。〔14〕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人不可能是封闭的和孤立的,因而对自由人权的崇拜只是一种抽象人权的崇拜,并未给人的发展带来任何好处。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要深刻地认识事物,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根本。同样,要揭开拜物教神秘的面纱,抓住拜物教的本质,最根本的是要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之中。马克思说:“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生产出来,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16〕科恩也谈道:“经济崇拜物的力量的出现不是来自思想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它产生于商品社会中组织生产的方式。”〔17〕这就为我们理解拜物教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即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找到拜物教产生的根源,为人们正确认识拜物教给予理论和现实双重指导。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拜物教,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如何形成的?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第一,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是拜物教产生的根源之一。雇佣劳动是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一方面,劳动者在市场上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用一定数额的预付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商品,而且不仅购买劳动力商品,还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而后进行商品生产。众所周知,商品是工人生产的,是工人劳动的化身,当然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创造的。但在现实中这个价值好像是资本创造的,因为资本家先投入一部分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在这里貌似资本创造价值。“不费资本分文……又因为工人在他的劳动本身属于资本以前不能发挥这种生产力,所以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好像是资本天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18〕在这里资本好像跨越了生产力这个中介,直接自己生成价值,自行增殖,因而人们更加崇拜资本。另一方面是工人劳动的异化。劳动本是自由自觉的,但是工人却厌恶劳动,其劳动目的只是换取工资,维持生活,而且工资成了工人生活的唯一来源。在这里“人们没有认识到他们自己是价值的原创者,只有通过价值他们才能联系起来。因而,价值调节他们作为生产者的生活。因此,他们在一种很特殊意义上与他们自己的力量相异化,这种力量已经转到物上去了”。〔19〕因此,工人只是为了工资而劳动。工资也是货币,人们为得到货币而劳动和生活。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其中剩余价值生产是最主要的生产,它使拜物教更加神秘。资本家投入一定的资本购买劳动力商品、原材料和机器等生产资料。工人用自身劳动对生产原料进行加工,使生产原料成为商品,也就是说工人发挥自身能动性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在这里可以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物质生产。生产原料成为使用价值,工人生产出的产品已经具有比生产原料更大的价值。一方面,产品具有价值是因为人们在它们上面花费了劳动;另一方面,产品的价值增殖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工人耗费的劳动力远远大于资本家给予工人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正是在这里存在着不平等:工人多余的劳动力被资本家占有,产生剩余价值,但这个过程却被资本掩盖,好像是资本所具有的力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也离开过程本身而取得了独立的存在”。〔20〕工人成了无生命的劳动工具。同时,资本家实际上不是作为真实存在的主体意义上的人而在场,而是作为资本追逐利润的人格化的存在物。这就如伊格尔顿所说的,“资本家和资本都是死亡了的生命形象,一方面有生命却麻木不仁,另一方面没有生命的东西却活跃着”。〔21〕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的所有制形式是拜物教产生的前提。所有制形式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生产资料归属不同的阶级。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并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生产完全由市场决定。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意味着生产是各个资本家的私人生产,因而生产也是私人生产。但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实现交换价值,这就是私人劳动能够转变为社会劳动的重要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私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私人劳动是有用劳动并能生产使用价值;二是私人劳动能生产社会所需的商品,简言之,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归私人资本家所有,所以生产者之间不能直接进行交往,而只有通过商品实现交换,人们的社会联系才能实现。商品是由人生产的,人应当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角,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正是由于商品生产的目的是实现交换价值,因此,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科恩所言:“交换价值以及与其相伴随的幻觉不是永久的,而是确定的社会形式所特有的。”〔22〕这种“神秘的出现是因为生产的社会特征只表现为交换,而不表现为生产本身”。〔23〕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拜物教产生的根源。科恩谈道,在其他经济中,它们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由习惯、指令和计划结合起来的;作为生产者,他们已经相互拥有权利,或笼统来说已经对社会拥有权利。“在商品生产中没有这样的结合:生产者只是间接地联系,即通过交换联系,不是作为生产者联系,而是作为市场上的买卖者联系。商品直接地是社会的,而生产者的关系只间接地是社会的。”〔24〕因此,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们才能不受物的控制。所以,要实现生产资料全体公民所有,按计划和指令进行生产。社会不再有商品生产,因而每个人在社会中不需要通过商品交换这一媒介就能实现同他人的交往。每个人的关系简单而明了,没有物支配人的现象。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要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三、社会革命:拜物教的扬弃路径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仍然受拜物教的控制,无法得到真正的解放,那么拜物教的扬弃路径何在呢?马克思为此不懈探索,在《资本论》中提出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显著的现象之一,并以孤岛上的鲁滨逊来说明。在鲁滨逊的孤岛上,他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一目了然,根本不存在拜物教现象,甚至在中世纪人们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清楚明了,因而也不存在拜物教现象。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到拜物教归根结底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马克思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产品受人支配,拜物教将销声匿迹。但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唯物史观已表明,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形态也在不断更替。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必然会让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在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马克思的选择是社会革命。

为什么要选择社会革命呢?一方面,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相比,是更为根本的方法。马克思既肯定了政治革命的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它的局限性。政治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它具有进步意义,它不仅使国家摆脱宗教束缚,还使人摆脱封建依附,为人的真正解放迈进一大步。然而,政治革命也有其局限性,它使国家二重化为世俗国家和政治国家,也使人二重化为虚幻的抽象的公民和现实的利己主义的市民社会中的人,抽象的公民与现实的个人相对立,因而并不是人的真正的解放。政治革命虽是市民社会革命,但并不能改变市民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相比之下,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能彻底变革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能彻底铲除拜物教滋生的土壤,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归还给人们。这样,社会革命乃是扬弃拜物教的根本路径。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以把握。

第一,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即从哲学方面提出了“拜物教徒”的概念,而后在《资本论》中又深入研究了拜物教。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意识到单了解拜物教,而不去打破它的藩篱,从现实世界中消解它,这对理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单纯精神性的解放迫使人将自己的锁链合法化。”〔25〕正如马克思所言,从拜物教就可看出,“理论之谜的解答在何种程度上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在何种程度上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26〕马克思所倡导的社会革命就是一种实践哲学,是改变社会现状的行动哲学,而不是在虚幻的世界里寻求自我安慰的幻想。拜物教耕植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之中,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解拜物教,而社会革命就是要变革现存社会,如此拜物教也将被消解。

第二,社会革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手段,铺就了拜物教得以消亡的土壤。唯物史观表明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运动的,而社会内部的矛盾是推动社会运动的主要力量。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通过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所显露的弊端得出共产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终将到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仅需要社会内在矛盾推动发展并自行更替,更需要一种外在推动力。马克思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27〕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认为,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典型的现象之一,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之中。“在家长制社会中,产品带有家庭关系特有的社会烙印:它从一开始就被预定为家庭的某些成员或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所消费,并且知道是预定的,而且只因它是预定的才生产。”〔28〕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由市场竞争和供给决定,同时人们也不知道自己生产的商品能否卖出,更无法决定自己商品的命运。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拜物教将消亡,因为不再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分,也不再有商品交换之说,产品由社会分配,拜物教赖以存在的根基将不复存在。因此,社会革命使生产力得以解放,因而是扬弃拜物教的路径。

第三,社会革命能彻底变革社会经济结构,因而能从根本上消解拜物教。社会革命不同于社会改革,社会改革不改变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良。因而,社会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也无法扬弃拜物教。社会革命能够彻底变革社会经济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政治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29〕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根据前述分析,拜物教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是特定经济社会生活的产物。所以,要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社会革命首要的是夺取政权,依靠权威的力量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标志。”〔30〕也就是说,经济基础的革命带动上层建筑革命。因此,首先要夺取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改变经济结构,从而进入新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通过社会革命消解拜物教的意义所在。

四、结语

拜物教是人们将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误认为物本来具有的天然属性,因而被物所控制,进而崇拜物的一种现象。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以及本质,认为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马克思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再有拜物教,因为没有商品交换,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社会关系。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马克思选择的方法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本质上是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革命,也就是说要推翻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建立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构。总之,社会革命能够彻底变革拜物教所赖以生存的土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社会革命是扬弃拜物教的根本路径。不过,要充分认识到,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物质极大丰富这一条件并非一蹴而就的。■

猜你喜欢

拜物教资本主义货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的再探讨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