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遗址博物馆典型的汉阳陵之文化解构

2021-12-26徐丽砚刘庆余

理论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博物院考古遗址

徐丽砚 刘庆余

一、引言

遗址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在时空统一上的局限性,将空间形式与历史内容相结合,通过研究、保护和展示凸显遗址蕴含的价值,其内容包含众多历史文化信息,如政治、军事、经济、聚落、城址、宫殿形制、墓葬形制等。1953年我国依据考古发掘建造了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即中国猿人陈列馆(现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之后,便开辟了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时代。陕西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规模化系统化管理,成为我国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方面的领军者。其中汉阳陵博物院作为目前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并且是首座对考古遗址进行全面封闭的博物馆,利用斯洛文尼亚的复合中空电加热玻璃强度大、耐高温、透明度好的特点实现地下展示,〔1〕成为遗址类博物馆的典范。本文将以汉阳陵博物院的发展管理为例,分析遗址类博物馆未来的改进与可提升空间,进而对遗址类博物馆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汉阳陵博物院概况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皇后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于其考古工作的巨大成就和对于西汉时期墓葬制度的重要研究作用,业界称之为“西汉帝陵营建的阳陵模式”。保护区内文化遗存较为清楚,出土文物恢宏庞大,是西汉帝陵和汉文化的典型。1998年年末,陕西省征用文物保护用地2894亩,筹建“汉文化旅游景区”。〔2〕博物馆以两者的墓葬为依托建于西安市北郊渭河之畔,由皇帝皇后陵园、南区外藏坑、北区外藏坑、陵庙等仪式建筑组成。阳陵陵园与陪葬墓区、阳陵邑构成了规模庞大、布局严谨的阳陵园。遗址公园建有3个类型的博物馆,即建在地面上的“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建在地下的“外藏坑遗址保护展厅”和建筑风格相对独特的“考古陈列馆”。这3个类型博物馆在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展示问题上都有的放矢地指向了不同的问题类型,三者优势互为补充,互相成就。汉阳陵博物馆作为保护和重新展示阳陵遗址的载体,采用下沉地下施工的方式,将人工建筑对场地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在保证游客参观可达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场地环境与参观环境的分离,是现当代遗址博物馆值得借鉴的优秀案例。

三、汉阳陵博物院展馆设计

1.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1)展厅建设

在三个展厅中最具“弃宏大而就无形”展陈特点的便是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外围隔离与情感延展作用。展厅仿照墓道的结构层层下沉递进,在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了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其中8个坑用特殊的玻璃围起来,〔3〕与参观环境相隔离,但区别于普通博物馆狭小的展示柜,此方式突破传统空间感,不仅没有阻碍观众的体验感,反而因大视角开阔而增强了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感。这是全世界首次利用复合中空电加热玻璃对大型遗址进行场馆保护,其保护方式与保护规模均可称为国际范围内的佼佼者。在整体感知上,展馆没有生硬地使用汉代文化符号,而是采用每两块砖块相互垂直排列组成的方形连续图案,类似于汉代席子的纹路,又因其粗犷原始明显的纹路设计给人以浓厚的朝代氛围。配色方面利用红为昼黑为夜的五行说,纵横生死意象,使观众在无形中加深了体验感。〔4〕

还原墓道结构与路线设计。遗址墓葬坑中的出土文物原始地呈现了外藏坑的面口,引导观众的通道则采用了与墓道相同的设计理念,入口的门厅地面标高比普通地面低了约6米,而坑口底部与地面距离约7米。司马道北侧设置的地下保护展示厅主入口使得室外的自然光照最大限度射进室内,一定程度上有光照节能的作用,〔5〕陵园相互对称的45度角上则设置了主出口用于疏散游客。为减少重复道路,展厅利用有限的空间设计出了南北延伸的长约60米、宽3米的U形玻璃通道,从入口开始,在长达500米的浏览路径中,通过引、停、绕、跨、靠等手段引导游客多方位多视角观察遗址文物,最后通过西北方向的长坡道进入出口。除了单纯的墓葬展厅建筑模式,它所透露的视觉造型、语言意象都代表了完美阴世黄泉的意义,其独特的参观方式令人叹为观止,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遗址博物馆见人见史的本质内涵。

(2)多媒体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一改传统单调展陈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方式拓宽博物馆功能的传播空间与展示效果。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采用澳大利亚多媒体技术与幻影光成像技术,〔6〕运用到辅助陈列中再现历史,向观众展示皇帝皇后的生前场景和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发掘中的困难与解决办法;考古陈列馆同样使用多媒体展示简介,并利用现代技术设立了9处多媒体互动体验区,将与观众分离的文物串联起来,提高参观的价值和意义。

2.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

南阙门遗址位于陵园南部正中,1997年进行发掘56个10米×10米的探方,为了保护遗址本体,减少坍塌开裂、风化、生物破坏等影响,〔7〕2013年陕西省文保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公司等多家责任人进行了对遗址本体保护建筑的建设,即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展示厅是仿制汉代形制复原的,在完整保存遗址并最大限度解决遗址破坏现象的基础上,向观众完好地再现了帝王的门阙高台建筑风貌,它的原身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为宏大、级别最高的宫阙——三出阙,生前用来区分尊卑,死后用以超度亡灵和居住。观众仿若身处当年的宏伟磅礴,自觉想象实现客观与感性的兼容。

3.考古陈列馆

在传统博物馆方面,考古陈列馆的展示更加侧重于理性的整理与梳理。由于该馆落成的时间较早,历史悠久藏品众多,为了还原完整的陵墓风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相辅相成,馆内采取半地下式双层建筑结构,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与陈列优势,但仍存在文物内容专业性强、受众面小的问题。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陈列馆在展陈上力求历史性与叙事性相结合,7个单元层层递进层层嵌套。观众在对地上地下展示厅有了整体的感知后,着重于墓葬陪葬制度、军事、文化生活、经济政治等不同视角深入展出,且葬坑隧道式结构复原展现了展馆在陈列上独特的考古视角,〔8〕完成了阳陵遗址的最后一块拼图。

四、汉阳陵博物院教育功能

新博物馆学将博物馆的中心从“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上来,这就要求博物馆将依照“人”这个群体发展得更加社会化、大众化、生活化和意识化。遗址公园作为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过渡桥梁,在契合群众需求后引申出的遗址博物馆便是以人为本的新兴产物。遗址博物馆因为规模较大,选址固定且其本身不仅是藏品更是展品,所以在现代化社会中是少有的集聚性传统文化输出地,这对于公共教育的作用就尤为凸显。

1.主题教育活动

“让文物活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工作提出的指示,是对新时代博物馆的要求,那么作为承载文物的博物馆,它的活动性也就尤为重要。汉阳陵博物院多次走进学校走进企业,例如在以“民以食为天”汉代饮食为主题走进西安市泾渭学校,方便了学校大规模统一安排学生参观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员进入各班安排知识讲解、制作饮食器、表演舞台剧和品尝美食等活动,让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汉代饮食器的科学原理,更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热爱。博物馆内也经常组织开展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陶育汉朝陶俑DIY、灵光焕彩“姗姗”涂色活动、一决雌雄汉代体育游戏等。除了此类场外活动和线下活动,汉阳陵博物院还推出了在线教育,动画片、在线小游戏等结合了多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结合受教育群体的特点,通过3类教育方式全面具体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2.公众考古

由于考古发掘工作有着极强的专业性、规范性、操作性和科学性,致使考古热爱者或感兴趣的青少年或许终生都不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所以汉阳陵博物院在2011年与西安晚报共同组织了以“一把手铲梦回西汉”为主题的公众考古活动,2012年设立了模拟考古基地,此后陆续设立了教育基地并开展夏令营等公众参与活动。〔9〕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帮助考古爱好者实现愿望体会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同时在宣传招募期间也扩大了汉阳陵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了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提高了保护遗址的自觉性,真正做到历史文化与人之间的互通互联。

此外,博物院还招募了众多大学生志愿者,在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参与社会教育活动、收集调查问卷和参与培训讲座的过程中,不仅是文化的输出,更是对自身的文化输入,同时线下设置陶艺馆、“互联网+文物”等多个体验馆。正是这样一个全方位对内对外落实教育的先进理念,造就了如今汉阳陵博物院在文化实力上的强有力地位,在教育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率作用。

五、汉阳陵博物院文物保护环境调控

遗址博物馆建立的初衷是对遗址文物进行保护,但其本身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个目的,尤其像汉阳陵博物院(外藏坑展示厅)这种开放式遗址博物馆,因遗址地理位置偏僻、遗址面积大等客观因素导致的破坏,后期的场馆维护与场馆调控是保护的重中之重。并且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游客量成为博物馆文物场所保护的难题,还有在调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旁支问题,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并长久保护文物环境协调,汉阳陵博物院采取了适当的措施。

1.参观区—展示区环境调控

应对开放式展厅的游客环境与展示厅环境的不同需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游客参观区与文物展示区环境分离。这种方法适用于新建的遗址博物馆,对于汉阳陵这种葬坑结构的遗址文物环境,国内也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案,如空气幕系统隔离、辐射毛细管调控等虽有可行之处,但仍有缺陷。最终采用置换通风系统实现对遗址文物保存环境的独立调控,并且和游客体感空调适宜环境模式相结合。〔10〕如对于最常见的湿热可能带来的破坏问题,针对人体可能引起的热变化而导致室内温湿度对遗址的破坏,厅内采用高强度耐热度好的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在隔离了遗址与参观游客的同时又不妨碍观览。为调节和稳定室内温湿度,博物馆又使用了类似LED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普通光源,例如紫外线对于遗址的破坏的高科技光源。且地下博物馆可在能源管理上完善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合理的分项能耗统计方法,减小室外热湿环境对室内保存环境的影响。〔11〕

2.土体失水解决方案

因冬季玻璃内外温差导致结露现象,水滴可能会滴落土壤或导致土体开裂风化,主要分布于外藏坑道的隔梁、坑底及侧壁上。研究人员通过对遗址保存环境的分析,得出汉阳陵遗址区空间的密封性达不到要求,大气环境与外部产生交换,土气平衡难以维持,使土遗址内部失水严重的结论。〔12〕汉阳陵博物院工作人员根据现有状况采取人工补水的方式予以补救,例如采取表面洒水的方式减缓此类问题的发生,也有实验论证表明可以通过置换屋内保温层来降低结露的可能性。对于不同研究人员给出的解决方案,这里暂不做深入探讨,但值得肯定的是汉阳陵作为半坡遗址博物馆后屈指可数的成熟的博物馆,是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的。〔13〕

六、汉阳陵博物院运营创新

汉阳陵博物院在遵循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保护发展协调理念,并符合市场运营模式,积极开拓博物馆衍生品市场,政府由决策者转为监督者和参与者,充分尊重配合博物馆整体发展趋势,促进博物馆在自我探索中形成良好的专属运营模式。

1.文创方面

文创产品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开发文创产品的目的在于延伸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让历史文化通过更现代更生活化的产品进行渗透,进而促进博物馆产业的长远发展。自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汉阳陵博物院便致力于文创产品的开发,以汉代历史和出土陶俑为基点,衍生出了陶俑系列、瓦当文字系列、教育丛书系列等产品,且在2016年汉阳陵出土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后,开创了“秦汉古茶”茶系列文创产品。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经济文化价值,一方面是运营资金的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在加深观众印象的基础上更具人文价值。其间注册获得了百余种商标和专利版权,兼顾了游客体验与场馆运营,形成了规模化、创新性、效益性于一体的产业结构。

2.新媒体产品

采取电影和网络电视等方式,通过大众媒介拓展自身影响力。博物院先后推出了《汉代雄风:汉景帝与阳陵》(三秦出版社,2003年)、与帝陵和景帝相关的《汉景帝阳陵探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书籍,并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刊物《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10年),至2021年已出到第四辑。电视台等栏目组为博物院录制专题特别节目并实地拍摄,增加了社会关注度与社会传播力。同时,积极运营官网平台,并开通全英文网站实现国际化传播。〔14〕同年推出的智能讲解移动客户端,不仅方便了公众更全面地对阳陵进行深入探究,也代表了汉阳陵博物院在大数据时代作出的融媒体创新举措。

3.其他

博物院依据汉代的时代背景,重塑皇家亭台院落的鹿鸣霜林自然景观。同时,将汉代传统饮食习惯与帝陵坐落方式相结合,创新经营了博物院品牌的汉源华宴餐厅。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考虑到游客参观质量和文物保护,博物院及时进行游客调控错开高峰期灵活应对,并且坚持观众导向,博物馆设置线上线下调查问卷与观众留言板,及时反馈和总结。由于各项有效举措,博物院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称为“汉阳陵模式”或“汉阳陵标准”向世界推广。

七、国内外优秀案例

除汉阳陵外,我国众多的优秀遗址博物馆也是文博事业大潮中的引领者,例如金沙遗址博物馆有着优秀的展厅灯光照明设计,结合人体视觉成像与感官针对不同的展厅结构和藏品主题有着不同的打灯方式,从而提升辅助展品的利用价值。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虢国博物馆积极拓展社教空间,除了进校园进社区还进入军营,用冷兵器为士兵讲述数千年前虢国的战争历史。虽然中国的遗址博物馆发展势头正猛,但仍存在类似文物事业与经济发展脱离,过于注重藏品保护而忽略游客体验感等问题,而西方国家则因长期以来的市场经济导向,侧重于管理与市场化,对我国有可探讨的借鉴意义。例如墨西哥拉文塔遗址博物馆是遗址公园类型的设计理念,它没有侧重于藏品展示,而是将遗址融入堪比热带雨林的公园中,还原了曾经辉煌神秘却又衰落残败的玛雅文明。希腊的奥林匹亚遗址博物馆,是以原遗址为基础延伸出的其他博物馆的总和,除了公众参与考古外,博物馆还结合奥林匹亚除竞技精神外的艺术表演传统,开创了音乐剧、话剧等参观体验类表演,多角度展现了主题遗址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理念,也提升了博物馆的市场价值。

八、结语

博物馆对于遗址有着保护传播的载体作用,遗址博物馆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运营发展保护方面不断克难攻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虽然汉阳陵博物院在同类建筑中较具有代表性,但仍不乏提升与完善的空间。例如,由于自身地理条件和展示类型的特殊,出现遗址公园游憩功能两极分化、配套设施不完备、交通不便利、游客体验感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博物馆内部应加强周边联系,形成点线面的文化辐射区域,完善配套设施和突出各功能区特色以均衡游客密度等。这就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吸取外来优秀方式方法,结合本馆特色为我所用,形成独具规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同时,也需要政府及公众等社会因素的支持力量。博物馆的展示价值来源于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物化为意,帮助引导公众从见物转为思意,进而完全发挥场所精神,使得文物之文化价值内涵充分体现并转化为精神上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总而言之,遗址博物馆作为日后文博发展的主力军,是值得我们时刻探讨并为之赋予终身实践的事业。■

猜你喜欢

博物院考古遗址
博物院寻兔记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考古”测一测
山西博物院藏“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鉴赏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