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战略背景下以军民融合推动 辽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2021-12-26刘春芝李晓杰
刘春芝 李晓杰
双循环战略是根据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新环境和所处的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是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宗旨、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战略背景下,《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大开发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双循环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以军民融合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意义
军民融合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列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军民融合具有范围经济和协同创新效应。军用技术在民用化的过程中,不但能缩短技术研发链条,更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国会曾做过精密测算,把军事技术研发转化为民用技术之后,每投入1美元,将会产出7美元的效益。
辽宁省作为“共和国长子”,是传统工业和军工大省,有13家军工企业和570余家为军工企业提供配套的民参军企业,由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核工业、电子信息六大行业构成了系统完备的辽宁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一直扮演着排头兵角色。辽宁省军工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综合生产实力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具备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有利条件,因此,实施军民深度融合,以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双循环战略背景下重振辽宁经济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挖掘现有军工基础和优势,大力推进“军转民”和“民参军”,实现军民深度融合,以军民融合战略引领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辽宁经济提质增效。
二、相关研究综述
2003年开始,国内学者针对军民融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期刊数据库为检索范围,单是以“军民融合”为篇名的文献就有5372篇(检索时间为2021-3-18),其中4261篇来源于学术期刊,181篇来源于学位论文,203篇来源于会议,727篇来源于报纸,通过归纳总结发现,国内关于军民融合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关于军民融合的基础理论规范研究
主要包括界定军民融合的内涵与外延,阐释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发展的路径、模式与意义等。晏强、宋鹏(2020)运用区域经济和资源禀赋理论,阐明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发展路径。王军华、黄春荣(2020)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和互操作性理论,构建了军民融合技术标准互操作性项目实施体系。吴刚(2014)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指出军民融合能有效促成产业转型升级。许达哲(2015)和杜人淮、马宇飞(2016)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能有效促进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资本周转与流动,完善市场经济各项制度,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促进了国防事业的发展。
2.关于军民融合的国际比较研究
主要包括军民融合国际经验借鉴与比较。郑雪平、雷磊、鲁炜中(2020)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实施军民融合的历史演变、主要政策制度和实践举措,并简明归纳出对我国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启示与借鉴。杜兰英、陈鑫(2011)和康悦(2015)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军民融合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熟经验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列举出三国在制定政策法规、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和融资渠道建设等方面我国可资借鉴的经验。朱启超、王妹(2020)归纳了军民融合的日本范式,总结了日本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策略、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黄春峰(2015)以英美两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为例,比较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及其经验启示。
3.关于军民融合的专题实证研究
主要包括军民融合的各省实证研究和专项问题探讨。张近乐(2012)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对陕西省军民融合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实证研究。徐恩华(2020)以广东省航天航空产业为例,对广东省军民融合发展思路和举措进行详细阐释。湛泳、赵纯凯(2016)针对军民融合对各产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军民融合对第二产业的正向激励作用明显,而对第三产业的激励作用不显著。霍春辉(2018)提出军民融合将带动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发展。张曦(2020)论证了军民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
然而,综观国内现有研究,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基于双循环战略背景和制度研究视角的相关研究更是少见。本文拟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
三、发达国家推行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美、俄、日、英等发达国家开始对国防工业进行新的调整,在军民融合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比较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在军民融合层面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对推进辽宁省军民融合的实践,促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尽管美、俄、日、英等发达国家根据本国不同国情,在军民融合的模式和路径上不尽相同,但是在管理模式、机构设置、政策法规、战略规划与军民两用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可供借鉴。
1.在管理模式方面
美国和英国均为军民一体化管理模式,日本的管理模式是先民后军,俄罗斯则是以民掩军、寓军于民。
2.在机构设置方面
美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和“国防技术转轨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强调国防、军政部门间跨部门协同合作;俄罗斯联合企业、工厂、研究所、金融和贸易等部门,成立集科研、设计、试验、生产、销售和融资等为一体的金融—工业集团,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实行专业化的生产;日本的国防事务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掌管,任何有关军用装备发展的规划及重大项目一律由他审批,内阁总理大臣(首相)任主席的国防会议负责最终审核和决策涉及军民结合的发展战略,而武器装备发展和采购计划的监督执行则由防卫厅具体负责;英国国会、首相及下设国防与海外政策内阁委员会负责制定国防工业最高决策,国防部、贸易与工业部、原子能总局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
3.在战略规划方面
美国既颁布《国防转轨战略》《国防科学技术战略》等国家战略规划,又出台技术转移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军民两用科学技术计划等具体计划并部署实施;俄罗斯颁布《俄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和《俄罗斯国防工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军转民”;日本制定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从军工企业和民间企业同时着手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英国国防部下设国防工业委员会,负责国防工业发展战略、计划规划和方针政策等重大决策,协调国防工业科研与生产中的军民问题。
4.在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方面
美国委托民间企业管理国家实验室,积极推行军转民技术投资,为民用研究提供经费,并在国家保密要求范围内,向地方政府和民用企业传播国防科技情报、技术诀窍等。英国利用国防工业独特的生产和科研实力,大量生产品质高、竞争力强的民用产品;利用军民两用技术加快改革军工企业的结构,逐步实现军工生产与国民经济的连接;广泛寻求国际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日本对于军工企业,政府不断扩大对民用或军民两用先进技术的采购;而对民间企业,政府通过加大国防科研投入的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民间企业发展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业。英国科研以政府为主、生产经营以企业为主,近2/3的国防科研任务由政府科研机构承担,其余则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负责。
综上所述,美国、俄罗斯、日本和英国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军民融合,采用军民一体化或以民掩军、寓军于民的管理模式,不但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还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同时注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开发。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军民融合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省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起步较早,在机构设施和政策法规制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8年1月就成立了中共辽宁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办公室,是全国首批独立设置的省委军民融合办,先后制定并出台了《辽宁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辽宁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意见》等制度规范,并于同年开通了辽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辽宁省有军工企业(或科研院所)将近400家,分布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核工业和电子信息六大行业,军民融合发展态势日益向好,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是,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和英国等地区的军民深度融合相比,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军民融合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军用企业与民用企业的合作还不很紧密。军民融合基本信息数据不健全,辽宁省现有军工企业内,有多少可以转为民用的资源,有多少具备转制条件,在现有民用企业内,有多少具有军民融合意愿,有哪些民用技术可以转为军用,这些军民融合的相关信息和基础数据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五、辽宁装备制造业实施军民融合的制约因素
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军民深度融合相比,辽宁省还存在政策制度壁垒、技术标准壁垒、金融资本壁垒和市场机制壁垒等制约因素。
1.政策制度制约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辽宁省虽然出台了军民融合相关政策与制度规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指导性,尤其是现行的采购制度和审批制度与市场运作脱轨现象严重。另外,“民参军”的进入壁垒较高,申请程序烦琐并且周期较长,影响“民参军”的积极性。
2.市场机制制约
由于军工企业基本上是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其生产经营与技术研发等活动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严重,还没有形成市场主体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军工企业内缺乏熟悉市场运行机制的企业家或者管理者,使得军工企业缺乏军转民的主动性。
3.技术标准制约
军品研发以指令性计划方式运行,而民品研发是以市场指导性计划为主,军品技术标准主要来源于上级指令,民品技术标准则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与竞争。这导致军品和民品的技术标准往往相互独立,制约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金融支持制约
在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方面,辽宁省金融业对军民融合的支撑力度不够。主要原因是:由于军民融合产业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质,信息不能完全公开,从而使得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获得涉军企业在信用、信誉、信息等方面的必要信息,因此,不敢提供金融支持。此外,目前金融机构的授信方式比较单一,对于军民融合产业这一特殊领域,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
上述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军民融合方面成效不大,并进而影响辽宁经济双循环战略的有效实施。
六、双循环战略背景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实施军民融合的对策
当前,在加快推进双循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步入新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时期,辽宁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工业振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化解各种制约因素,破除各项壁垒,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军民深度融合路径,对辽宁“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切实推动作用。
1.在政府层面,注重制度设计,破除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壁垒
(1)完善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相关制度。针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和军民融合现状,制定、梳理、调整、补充和修订辽宁省军民融合发展相关制度,切实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2)完善现有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现有平台上设立平台资讯、政策法规、资源共享、科普展览、申办资质、咨询服务六大模块,建议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资源共享、申办资质、咨询服务三大模块,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此外,建议借鉴美国和俄罗斯经验,增建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平台和军用技术转民用再研发三个平台,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在本省的研发和孵化。
(3)创建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数据库。建议创建五个军民融合数据库,完善军民融合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军工企业数据库、“民参军”企业数据库、潜在“民参军”企业数据库、军工专家、军工高技术人才数据库和“民参军”技术和有潜在军用价值的技术数据库。
(4)培育军民融合区域生态。建议辽宁省积极培育军民深度融合的区域生态,探索培育军民融合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孵化器、军民融合技术研发实验室和军民融合创客空间等。同时,推动在辽军工科研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军民融合创新联盟,培育为军民融合提供信息咨询、供需对接、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与评估、管理与决策咨询、投融资等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服务企业,培育利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区域生态。此外,注重营造军民融合氛围,积极参与、承办或主办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展示会、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通过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对外宣传和展示辽宁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最新成果。
2.在行业层面,构建军品和民品技术共享机制,破除当前存在的技术壁垒
首先,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民用企业参与军用装备制造技术研发,积极推行军转民技术投资,可以委托民间企业管理国家级实验室,并为民用研究提供经费,在国防技术保密要求范围内,向民用装备制造企业传播国防部科技情报和技术诀窍等。其次,完善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形成机制。在充分考虑军品和民品不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尝试构建一种军民共同参与、开放透明、相互制约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最后,加强军用标准的市场适用性。现实中军品技术标准普遍高于民品,这也是部分军用装备制造产品受到市场欢迎的原因,但提高了军品的交易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适当控制军品技术标准强度,使军品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特点。
3.在金融机构层面,多形式创新金融服务,解决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业的融资困境和资金壁垒
(1)完善对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业提供资金支持的相关政策。针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融资困境现状,建议驻辽金融机构为军民融合企业量身打造金融支持政策,更好地解决其在创业投资、产业基金、产权交易、发行上市等不同阶段的资金问题。同时,完善军用装备制造产品的企业财务核算和产品定价机制,允许将企业财务成本计入产品成本,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更多地运用金融工具来破解研发生产中的资金困境。
(2)建立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企业信贷审批“白名单”。基于辽宁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和新构建的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数据库,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企业金融支持名单制度,确定重点支持企业。探索建立保密合同认可机制,由银企双方共同认可的第三方进行合同认证,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名单企业简化信贷条件,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3)建立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产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为进一步缓解军民融合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议通过市场机制引导驻辽金融机构开展专门针对军民融合产业的质押融资,建议试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同时,建议设立军民融合产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从而鼓励驻辽金融机构加大对军民融合的融资支持,解决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业的融资困境。
4.在军工企业层面,强化市场竞争意识,破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市场壁垒
由于军工企业多半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并长期在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军队纵向管理下生存,生产经营受计划安排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者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忽视用户需求导向,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因此,建议军用装备制造企业尽快转变以往“以计划安排为主”的思想,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价格”为风向标。军民融合,也是技术转化和市场意识的相互融合。要实现军民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做到技术、市场的内外兼修。把军用装备制造技术成功转化到民用领域,使民用装备制造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反过来,用市场经济理念发展军用装备制造产品,加强军用装备制造产品的领先技术研发,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切实发挥军民融合的协同创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