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场域下的主流文化安全研究
2021-12-26洪振涛
洪振涛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阶级和群体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由于社会交往的增加,当这些相对独立的文化在同一时空中交流交融交锋、相互影响和作用时,就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场域,如民族文化场域和外来文化场域,现代文化场域和传统文化场域,精英文化场域和大众文化场域,主流文化场域和非主流文化场域等。这些文化场域,各自表征着基于自身利益需要的不同价值观,体现着不同的政治、经济等价值诉求。其中,主流文化场域是体现统治阶级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场域。现阶段,我国的主流文化场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革命文化、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场域。多元文化场域一方面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平台,但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冲击着主流文化场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中牢牢守住主流文化场域的“桥头堡”,确保主流文化安全,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主流文化安全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主流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事关国运之兴衰、民族精神之独立、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特定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
1.主流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
“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不出事故。在多元文化场域中,多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一直在相互作用与影响,其中既有互鉴与交融,也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与碰撞,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主流文化安全构成威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维护文化安全,核心要义就是维护主流文化安全,就是消除威胁、免除损害,使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时刻处于既没有外部威胁、也没有内部危险的安全状态。具体来讲,主流文化安全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价值体系安全。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包括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道德规范、民族精神等一系列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是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精神内核。维护主流文化安全,首要是维护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安全。
此外,对于接受了乳房全切的患者,若存在前哨淋巴结转移是否能够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尚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因此,评估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临床课题。
(2)社会制度安全。社会制度是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等,是文化在社会规范体系方面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承载一定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并影响着主流文化的发展走向。异质文化入侵的最终目的,往往也是为了颠覆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因此,社会制度安全是主流文化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多元文化场域中,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有利于主流文化吸收借鉴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和表达方式,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并提升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多元文化的性质、类型各不相同,非主流文化场域中存在许多消极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成分,这种文化间的交融交锋,又不可避免地给主流文化安全带来被污染、被同化、被侵犯的潜在危险。如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属性决定了它以满足人的感官快乐为原则,容易降低文化的品位与道德立场,一些庸俗、媚俗、低俗的内容对主流文化造成严峻威胁。精英文化虽然具有高雅的审美旨趣,但主要是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为受众,与普通大众平等对话的亲和力不足,且对政治有一定的冷漠疏远倾向,这些文化特质同样不能融于主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其先进、积极、进步的一面,但其落后、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不容忽视,也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西方文化中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竞争开拓精神固然值得主流文化吸收借鉴,但其蕴含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以及各种与我国主流文化相悖离的文化观念,也会对我国主流文化造成不良影响。多元文化场域内文化内容良莠不齐的复杂格局,使得人们的价值选择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历史节点,文化领域更易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实施渗透和演变的焦点。如不能有效应对主流文化安全面临的这些严峻挑战,就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3)生活方式安全。生活方式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主导下,长期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是文化观念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的具体呈现。共同的生活方式对于增进民族和国家认同、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生活方式安全也是主流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战略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5〕只要有强大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为支撑,国土丢失了就可以夺回,军事失利了就可以卷土重来,但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阵地丢弃了,主流文化消亡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自立,只能沦为别人的附庸。因此,主流文化安全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国家软实力、政权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历史时期,只有维护主流文化安全,牢牢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更好地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力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6〕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我国主流文化安全正面临诸多现实的或潜在的挑战。
自苏联解体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与“和平演变”的下一个对象,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推行文化霸权,加紧文化输出,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期达到“西化”“分化”中国、遏制乃至瓦解中国崛起的战略图谋。它们利用新闻媒体掌握全球话语权,使用双重标准,通过设置“人权”“民主”“自由”等议题来抹黑、丑化乃至妖魔化中国,大肆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推销西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扶持大量的“非政府组织”,打着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幌子向我渗透,培植西方民主政治的代言人,兜售“普世价值”“宪政民主”“三权分立”“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西方学术理论,与我争夺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一代。利用影视大片、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电视娱乐节目、主题乐园等文化产品,日渐改变着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消费观念和价值理念。利用跨国公司在中国各地投资办厂,在收获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通过公司治理、员工培训、文化倾销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中方人员进行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等文化价值渗透。这种基于“文化霸权”思维的文化扩张和渗透,成为近年来全球多起“颜色革命”的幕后推手,对我国主流文化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影响极其深远,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5)文化产业安全。文化产业既包括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也包括文化演出、体育、娱乐等文化服务,但无论哪一种文化形态,都具有承载和传播精神文化的作用。“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4〕把握文化产业的正确导向,确保文化内容安全和传播安全,是主流文化安全的内在必然要求,并且对于增强主流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2.主流文化安全的主要特征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等内容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国家安全体系。主流文化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要义,具有战略性、复杂性、隐蔽性、渐进性等主要特征。
试管鳞茎的ABA含量变化(图1B)趋势和商品鳞茎基本一致。5 ℃贮藏条件下外层鳞叶与内层鳞叶的ABA含量同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顶点也均为20th d时,而25 ℃贮藏试管鳞茎的ABA含量同样持续缓慢下降至60th d的最低点。但在60th d时,5 ℃低温贮藏的试管鳞茎的内外层明显高于商品鳞茎。
(2)复杂性。主流文化安全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时代命题。从涉及内容看,主流文化安全涵盖了价值体系安全、社会制度安全、生活方式安全、新闻舆论安全、文化产业安全等多个领域,涉及范围相当宽。从影响因素来看,主流文化既易受到外界的渗透和颠覆,也易发生内部的消解与变异,且更多时候是内外部共同作用。从文化之间的影响机制来看,主流文化安全通常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安全息息相关,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已成为最复杂、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
(1)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9〕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作为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要在坚持基本立场、核心观点和根本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代特点相结合,同当代中国现实需要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其理论体系,使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之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要以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和生动化,使之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大众生活的价值导向、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3)隐蔽性。与人力资源、自然禀赋、地理环境、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相比,承载着统治阶级思想的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理想信仰、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等在内的主流文化,则是一种无法量化的“软实力”,这种特性决定了主流文化安全也是无形的,是一种更高等级的“软安全”。而且,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输出和意识形态入侵,往往将真实意图隐藏在看似正常的文化交流交融背后,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不像传统安全威胁那样能够直观感受,因此,很难被迅速察觉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渐进性。文化场域的交锋与斗争尽管十分激烈,但由于面向的是人的精神领域,争夺的是无形的思想价值空间,因而给人造成的冲击远不如政权更迭、军事入侵等那样强烈。与传统安全不同,文化场域的斗争是全方位、深层次、渐进式的,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潜移默化过程才能奏效。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初时甚至感受不到威胁与损害,而一旦文化渗透与入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积重难返,从量变到质变,国家安全的防线就会全面失守。
其次,纵观美国反补贴法的发展历史,国会并没有侧重于在反补贴法的现有框架内增添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相关的内容。经过分析与梳理反补贴法的立法历史,法庭认为国会对“第303节”反补贴税的部分进行了6次修订,但并没有出现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重大的改变,这说明了国会无意在这一条例中规范这一问题。同时在反补贴法的修订中,国会也没有任何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指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国会并不想通过反补贴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反补贴法的范围与含义并没有发生变化。
画画时画家们都会以为自己在重新发现真相,把幻觉留在画布上,这种“发现真相”恰恰是取消了真实。上世纪的西方艺术史,过度使用幻觉似乎成了一个常态。前卫艺术就是挥霍的一个代名词。前卫艺术对传统的解构或者简单地对传统的无视,就如传统是一份不合时宜的可以被随意挥霍的礼物,又或者传统是一种很容易被征服的地位。把反常的事物正常化,把卓越的感觉标准化。从买方到卖方,从量化到简单化的量化,几者结合成一种貌似荒谬可笑的批评,其形式就是我们真正的感觉缺席或向别的事物的缴械投降。
二、我国主流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4)新闻舆论安全。新闻舆论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表达的社会公众意见或态度,体现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文化属性并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3〕新闻舆论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也是主流文化安全的必争之地。
学生想要查阅资料,不用再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可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学习材料或即时信息。学生将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节约时间,减少成本投入,找到想要的学习资料;学生也可浏览实时新闻,关注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利用互联网,学生还可与全国优秀教师借助摄像头和耳麦进行“面对面”互动,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如:大规模网络公开课(MOOC课程)、蓝墨云班课等。
1.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造成的外部威胁
李小树听了我的话后抬起头来不满地白了我一眼,我不由得哈哈大笑,李小树就没有理会我了。他眯着眼睛咬着嘴唇,胸口剧烈地跳动着。
2.不同文化场域之间交融交锋带来的潜在危险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任务圆满完成。加强部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重要应用系统、部网站的运维工作;完成本地会议244次、异地41次,约12万人次参会,视频会议成为常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水利部网站全年访问浏览2 874万人次,获得政府网站精品栏目奖。
3.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导致的管控难度加大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问世,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出现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交往、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家层面看,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后的“第五空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当今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拥有先发优势和垄断权利,他们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渗透性、虚拟性、隐匿性等特点,全方位、立体化推销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妄图使互联网成为推行其意识形态的新殖民地,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近些年中东、北非等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以及当前一些西方国家抹黑我国治疆政策、宣扬我国高新技术“威胁论”等事件中,一些西方社交媒体就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社会层面看,基于互联网发展的“虚拟社会”已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二活动空间”,尤其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各种通过网络传播的思潮、舆论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巨大。从文化传播角度看,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风靡全球的第四大媒体,各种社交软件、虚拟社区、网络游戏、“云空间”、网络资源等的广泛利用,在促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使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主流文化安全管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4.我国主流文化场域的建设发展仍需自励自强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家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巨大逆差状态,与国家的综合实力远不相称。如在教育领域,英语课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普遍受到重视,而语文课在高等教育阶段则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一些西方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国内受到盲目追捧。在文化领域,如电影界的奥斯卡奖、新闻界的普利策奖、音乐界的格莱美奖、新闻摄影界的荷赛奖、学术界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的诺贝尔奖等等,都暗含西方的评判标准与审美情趣,但一些国内机构和从业人员却“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为博取国外奖项而落入“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陷阱。在生活领域,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一些带有西方宗教背景或承载西方价值观念的“洋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华传统节日。在思想领域,还有一些人向往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西方文化渗透和舆论宣传,贬损自己的祖国甚至“网暴”爱国人士。一些“公知”也在推波助澜,以“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的历史观抹黑我党、唱衰中国、诋毁英雄,冲击和解构中国的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念。即便在学术领域,也存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7〕的现象。这些文化现象,都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大,实现主流文化自信自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加强主流文化安全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8〕我们必须对主流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和严峻挑战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强国家文化安全能力建设,有效维护国家主流文化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力量。
1.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该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844,判定系数R2为0.9672,经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9668,F=2120.31,F0.05(5,364)=2.23878,F﹥F0.05,显著水平为0.05,预测精度可达96.47%。
(2)不断增强共同理想的社会认同。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要加强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现实,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尤其是要抓住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四个自信”。
(3)坚持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0〕要在人民群众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中国人“修齐治平”“家国天下”的独特精神情怀,引导人民群众心系国家前途命运、捍卫国家民族尊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传承和弘扬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大力倡导突破陈规、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褒扬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使命担当,提升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使改革创新始终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主流文化自信自强
(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最好营养。维护主流文化安全,实现主流文化自强,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治国理政智慧和伦理道德观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创造发展新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民风民俗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发挥育人化人功能。
(2)继承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传承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传承革命文化中为国为民的革命理想、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公无私的革命道德,激励人民群众同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挺直民族脊梁,服从集体利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排除万难、不怕牺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路。同时,要坚决摒弃把革命文化与时代主题相对立的错误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回击肆意歪曲党史国史、否定党的领导、亵渎革命领袖、抹黑民族英雄的现象,维护和弘扬革命文化与优良传统,使其成为新时代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指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大力培育和谐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诚信文化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相承接的文化体系,以之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要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品格,倡导健康高雅的精神追求,反对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有效抵御西方价值输出和文化渗透,营造更加健康清朗的文化空间和社会环境。
3.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主流文化软实力
(1)构建主流文化安全体系。当前,“西强我弱”的文化传播格局仍未根本改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激烈复杂,迫切需要构建包含文化规划指导、监测预警、评价激励、立法规范等在内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体系。要树立“党管文化”的意识,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文化理论、新闻舆论、文化市场等文化领域实施有效监管。进一步加强文化立法,在严格执行文化领域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文化事业发展和维护主流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进程,构建涵盖文化发展各领域的法律体系,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促进其良性发展,维护主流文化安全。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文化事业是党和国家直接主导的社会精神产品供给方,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二者都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要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向基层倾斜,大力发展教育、体育等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新闻传播手段,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以优质的主流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鼓励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艺术品位和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文化陶冶心性、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积极作用。
(3)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1〕维护我国主流文化安全,必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参与国际竞争。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找准价值共同点和文化结合点,推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中外融合、价值与共的优秀文化产品,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和竞争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让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认同,并深刻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