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南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绿色防控技术
2021-12-26程仕良曾广铭刘良好
程仕良 曾广铭 刘良好
(1.江西省新干县神政桥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 新干 343109;2.江西省万安县宝山乡政府,江西 万安 343800;3.江西省井冈山市农业农村局,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水稻白叶枯病由水稻黄单胞杆菌引起,由于其自身特性,常呈流行性病害发生,对各个稻区造成严重的危害。该病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发生较多,对我国水稻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据调查,该病会使水稻产量减少10%-30%甚至更多,进一步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最大化地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
1.水稻白叶枯病概述
1.1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为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在整个水稻的生育期均可受到水稻白叶枯病的侵害。其中最为严重的时期为水稻秧苗期以及分蘖期,其主要受害部位为叶片,在受到病害后主要表现为叶片干枯、千粒重降低、穗粒干瘪等表现,如没有及时进行有效防治,会出现死丛等情况,严重影响水稻的质量。根据其受害表现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一,叶枯型。主要表现为叶片受到危害,严重时会扩散到叶鞘,在发病时会在叶尖或叶缘处出现水浸状线状斑,呈暗绿色,如不采取措施短时间内会呈黄白色病斑,逐渐变成黄褐色、枯白色,由于失水快,病叶逐渐呈灰绿色。其二,急性凋萎型。主要发生在水稻苗期至分蘖期,当病菌从根部侵入维管束时易发此病,主要表现为叶心失水青枯,逐渐凋萎,形成枯心苗后,周围的叶片逐渐呈卷曲状,直至全株枯死;在病株茎内腔可发现大量菌脓,使叶鞘基部呈黄褐或褐色,在折断或挤压时会出现大量黄白色菌脓溢出的情况;部分水稻在分蘖至孕穗阶段,其剑叶会呈淡黄色,沿中脉病菌会上下进行延伸,使病株生长不良,水稻未到抽穗期就会死亡,影响水稻产量。其三,黄化型。在水稻发生白叶枯病后,会出现黄化型症状,其主要表现在早期心叶不会枯死,会相继出现褪绿斑、枯黄斑,在病叶底部会有水浸状小条斑,如空气湿润可在病叶中出现乳白色小点,在干后变成黄色小粒,很容易脱落。
1.2 水稻白叶枯病的侵染途径
病稻草、病稻桩和带菌谷种是白叶枯病的主要侵染源,其中前者易发生在老病区,后者易发生在新病区。其中病稻桩的病菌易在病种、病草上携带,冬季时会形成干的菌脓,在遇水后即可传播,该病菌主要侵染途径包括近距离传播,如大风天气、昆虫活动及农事操作;远距离传播,如种子调运的过程。一般在环境干燥的情况下,病稻草上的病原菌可以存活半年以上;带菌谷种其侵染途径主要是远距离调运,一般在干燥的环境下,带菌谷种的病原菌可以存活在8各月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种子带菌不一定会影响种子的传病率,也不能判断其是否可以侵害秧苗,因种子在储存的过程中,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噬菌体的原因,使剩下的病原菌传染性降低;叶片的水孔、伤口或茎根的伤口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都易引起白叶枯病原菌侵入,在其导管内大量繁殖,如出现菌脓的情况,受风雨和水流的影响,会使病害传播蔓延,导致再流行。另外,由于江西部分地区气候较暖,再生稻、茭白和鞘糠草等多种杂草也可以带菌过冬,导致田间病株成为本病的再侵染源。
2.中国南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革新,灾害性天气的不断增多,使致病菌发生明显的变异,白叶枯病流行趋势逐渐上升,其风险系数逐年增大,严重影响水稻的安全生产。水稻作为江西省主要粮食作物,为南方最大的粳稻主产区。根据调查,江西省从1987年至如今,水稻白叶枯病流行发生明显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及21世纪初期发生病害较多,近几年病害发生较轻。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中度以上的流行达到15年左右,重度流行主要集中在1993年、1996年、1997年,其部分田块产量达到50%以上,年损失达到0.81万吨左右,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3.水稻白叶枯病再流行原因
3.1 品种抗性原因
在防控病害的过程中,水稻的品种抗性对白叶枯病再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未发现有效对抗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根据调查,在前些年江西省的水稻品种主要选择三系杂交籼稻中矮败型等品种,对白叶枯病没有抵抗作用;部分稻区种植协优46号等水稻品种,但因其品种单一,且连续耕种,也使品种抗性逐渐丧失。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增加,人们更加重视选种工作,南粳52、丰粳3227、苏垦118等品种逐渐被应用在稻田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品种的抗性问题,对病害起到了防治的作用。但总的来说,白叶枯病抗性品种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水稻品种调运频繁,水稻品种使用情况没有严格规范,仍然使白叶枯病存在较大的流行风险。
3.2 外在环境因素
外在气候条件因素与白叶枯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关系,受台风、暴雨、温湿度、洪涝灾害等多方面的影响,会加大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概率。江西省地处低热、高温多雨地区,年降水量达到1721mm以上,为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提供重要的生存条件。根据调查,水稻白叶枯病在温度25~30℃,湿度80%~90%时最易发病,如温度不超过20℃或高于33℃以上,湿度不超过80%时,该病不易流行。另外,在日照不足时,此病也易发生,特别是在台风暴雨天气,极易引起病菌扩散蔓延,导致发病严重,防控难度加大。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暴雨导致水稻叶面或根茎出现损害,在水流冲过时,导致大量病菌侵入伤口中,引起病害发生。与此同时,大面积的淹水会进一步降低稻株的抗性,导致病害频发。
3.3 菌源累计原因
带菌种子、稻间遗留的病稻草、稻桩是白叶枯病的主要侵染源,随着近些年白叶枯病症状的减轻,部分地区的防治措施逐渐疏于规范,一些措施未进行明确落实,为白叶枯病的发生留下隐患。例如,部分稻农对种子消毒不彻底,甚至不消毒;在稻田收割后没有及时对留在田间的病残株、稻桩进行清理;对病田的土壤没有进行有效消毒,导致田间病菌大量积存,为病害发生流行提供重要的繁殖条件。
3.4 田间管理原因
田间管理工作的质量和白叶枯病发生的概率具有重要的关系,目前,由于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耕作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虽然增加水稻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但也加重了病害的发生。如稻田收割时,大部分稻农都在使用机械化机器进行收割,导致水稻遗留的稻桩过长,大量病菌遗留在田间,增加病害的发生;在施肥或喷药的过程中,使用机械化作业,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植株出现损害,利于细菌的侵入,造成大量繁殖,为病害流行提供条件;稻农管理粗放,在施肥时重视氮肥,忽视有机肥,致使植株营养不均衡,无法发挥对病菌的抵抗能力。另外,部分稻农因防控意识弱,措施不到位,在对稻田灌水时采用大水漫灌、串灌的方式,使有病稻田内的病原菌流入无病稻田内,为病原菌的发生、蔓延及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水稻白叶枯病绿色防控技术
4.1 选择合适水稻品种
选择合适的水稻抗病品种是防控白叶枯病发生最有效的措施,在对抗病品种进行选育前,必须对各种水稻品种进行详细了解,对其抗性进行具体发分析,着重探讨品种的抗病性遗传和菌系变化规律,尽量选择具有强烈抗性的新品种。根据研究,从品种类型上来看,抗性最强的是糯稻,其次是粳稻,最弱的是籼稻。但品种抗性主要应用在病菌生理小种中,而病菌生理小种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选择品种时,必须根据种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并且为有效地提高田间的抗病性。在种植水稻时,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水稻品种,要定期的更换新品种,将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4.2 做好秧苗防护措施
水稻白叶枯病最易发生在水稻秧苗时期,所以必须做好此阶段的防治工作。首先,对于种子调运的情况,必须加强检疫工作,避免病区的稻种流入无病区,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检验,将病害隐患降到最低,为有效防止种子进行传染病,必须妥善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工作,一般消毒液可选用85%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性粉剂300~500倍液,在种子进行消毒后,方可进行播种。其次,采用旱育秧和半旱育秧的方式进行无病壮秧的培育,培育的秧田尽量选择地势较高、利于排水灌溉、距离病田较远的地区。在进行播种前必须要在阳光下晒种,将干瘪、损坏的种子挑出,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保证秧苗的生长质量。最后,保证水肥实施的合理性,在灌溉时采用浅灌的方式进行,避免大量灌溉,造成淹苗情况出现。在秧苗成长的过程中,对秧田的具体情况要严格进行勘察,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秧苗期病菌的侵染发病。另外,因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易遗留在稻草和稻桩上,在水稻收割后,要及时处理病稻草、病稻桩,不能直接还田,并且在处理的过程中,避免用病草等对其进行捆绑,防止病菌再次侵染秧田,在处理结束后,及时对土壤进行消毒,以降低菌源。
4.3 加强施肥管理工作
施肥管理工作不到位是影响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田间施肥工作不到位,导致秧苗无法茁壮成长,缺乏对病害的抵抗性,为病害的发生埋下潜在的威胁,基于此,必须加强施肥管理工作。在插秧前,及时进行开沟,保证沟的深度在15cm左右,在沟内进行施肥,将有机肥与无机肥进行有效融合,确保土壤的营养成分及水稻的健康成长,在施肥的过程中,为保证施肥的合理性,必须结合水稻的实际情况对肥料进行合理配方,确保其N、P、K元素分配合理,减少水稻根茎细、易受病害侵害情况,保证水稻高质量、高产量。另外,在使用化肥肥料时,避免过多使用有机肥,可适当在田间置入动物粪便或发挥秸秆的应用效果,不仅保证其绿色环保,还保证水稻的质量,增强其抗逆性。在进行施肥时,要坚持基肥足、追肥早的原则,保证其符合水稻的生长规律,避免贪青徒长的情况出现。
4.4 合理进行灌溉工作
灌溉管理工作对水稻的质量及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病害的防治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在进行灌溉时,必须合理、科学地进行灌溉,增加水稻及稻田的抵抗力。在进行田地灌溉时,必须根据田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灌溉量,遵循浅水插秧、深水活棵、寸水促蘖、够苗晒田的灌溉原则,保证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生长,避免进行串灌、漫灌,以免出现淹苗的情况。在水稻总茎蘖数量充足,秧苗拔节时,要合理进行退水晒田工作,保水稻的正常生长,有效控制病菌的扩散,提高水稻的实效性。另外,在出现暴雨洪水灾害后,要及时将田间的水排干,避免细菌堆积,增加病害流行,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受淹严重的田块施用速效氮肥和磷肥,保证其快速恢复成长。
4.5 适时进行药剂治疗
在水稻白叶枯病防控技术中最为主要的措施是进行药剂防治。因该病易发生在雨季,所以稻农必须做好病情监测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如一旦发现病株,及早进行处理,防止病情扩大蔓延。经过研究,在使用药剂进行防治时,生物药剂进行防治相比于化学农药效果更好,不仅实现绿色环保,还有效地抑制病菌发生。在进行药剂使用时,发现申嗪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以有效的抑菌活性,但治疗作用有限,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防治效果更明显。在化学药剂方面,主要采用选用20%噻唑锌悬浮剂100~125g、20%噻菌铜悬浮剂100~130g、20%噻森铜悬浮剂100~125g,在暴雨过后,一般可采用上述药剂喷射1次,如发现病株可采用上述药剂在初期喷射一次,7-10天再喷射一次,以保证药剂的效果。
4.6 加强防治技术培训
由于部分稻农对水稻白叶枯病认识不全面,对其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水稻的质量及产量,对此相关人员必须重视对稻农的宣传工作,加强对稻农防治技术的培训工作,并且相关农技人员要深入到基层,进行田间现场培训工作,保证稻农可以熟练地掌握田间护理技术及药剂喷洒技术,提高对水稻白叶枯病的认识,从根本上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
5.结论
总而言之,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为保证其生产质量及产量,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技术避免白叶枯病发生流行。根据实际耕种情况及病害发生规律,制定合理的防治制度,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做好秧苗防护措施,加强水肥管理工作,适时进行药剂治疗,并加强稻农的防治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