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视域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再思考

2021-12-26张志元李明霞

理论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现代化

张志元 李明霞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也要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的价值蕴含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是我们党承上启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视域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中国实践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分析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能否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是选择题,而是我们党的必答题。一方面,从“解决温饱”“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的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人民主体地位,要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而实现这一特征的根本在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不断创新发展中国道路,探索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华的方式方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地勾勒出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在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立足自身发展现状作出的合理有效的发展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站在人民群众的历史高度作出的符合我国发展规律和人民实际需求的合理方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正确实践。

2.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成就

制度是文明发展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中发展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其优势也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逐步显现。其一,党的领导优势成为最大的体制优势,是我国应对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确保国家前进方向正确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3〕这也体现了党的领导能力的重要性,即党能否在重大风险挑战来临时,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抗疫斗争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界面前,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最快反应,集举国之力打赢保卫战。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归根到底是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回复,是在保障人民利益,谋求人民福祉中深入推进的。其三,制度的优越性也在于包容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实践的产物,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规划《建议》指明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军号角”。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奋进,就要在实践探索中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奋进。

3.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历史和现实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中国人民的最大力量。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极为艰巨,叠加疫情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中国人民稳步推进。在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承载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盼和向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为实现这一目标砥砺前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对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作出了新的规划,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一阶段性目标旨在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景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5〕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继续践行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镌刻于心。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视域下推进东北全方位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新理论生于新实践,新实践需要新理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对于助力东北振兴发展、调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发挥东北地区后发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切实遵循新发展理念,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三重压力。以正确的理念引领发展,是树导向、强基础、增优势的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6〕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统领是确保改革发展走正轨、出实效、保落实的方向盘,是战略上打好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的助力器。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作出的既定战略。东北地区的发展始终紧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调,以新发展理念为牵引器,瞄准方向,保持定力,破难题、涉险滩、攻险关,紧紧抓住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深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创新为首要动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同向而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创新发展是全面发展,涉及全过程、全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创新促实体经济大、强、优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着力点,打好创新牌。以协调发展为重要条件,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规划,补短板,强优势,放弃单一的“二人转”,唱响全方位的“大合唱”。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担负着保护国家国防、工业、生态、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条件,推动东北地区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扭转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以开放发展为外在动力,推进东北地区形成全方位、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把握东北作为东北亚核心地区的区位优势,发挥东北地区联系“一带一路”建设和东北亚合作开放的纽带作用,通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东北地区开放赋能。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东北地区在发展中要坚持全民、全面、共建、渐进的建设要求,以共享发展为最终目标,惠民生、解民愁、谋民意、暖民心,切实增强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

2.牢牢把握主线且守住底线,夯实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发展基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7〕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福祉,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人民健康、生活幸福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东北地区发展要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这一底线,但同时也要把握经济发展这一主线,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原有的自然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集约型现代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东北地区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的结合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辽宁中部城市群、“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等部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较为顺利,依靠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功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部分城市由于资源枯竭而停滞不前,缺乏新的增长动力,转型升级进入瓶颈期,促转型、激活力、破坚冰、通阻滞亟不可待。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打破瓶颈的重要抓手,先发带动后发也是东北地区区域发展的可行之策。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领头军,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一环,东北地区要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高新技术研发步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重点解决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同时,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推动国内外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推进东北振兴。

3.挖掘东北地区后发优势,增强东北振兴发展中的驱动力和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8〕要深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就要挖掘自身的增长点。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区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人力资本、科技能力等方面入手,找准发力点,破壁垒、提品质、创品牌、优服务,提升本地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转换发展动力,增强发展后劲。

东北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观察、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来减少自身的不确定性,坐好“免费搭乘”的发展快车,在先进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改革、企业创新发展中节省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减少因初期市场、技术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从中吸取经验,少走弯路。发挥东北地区技术创新后发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发展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知识与信息的存储、流动以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是技术创新的支撑点,市场经济制度和企业激励制度的完善程度是技术创新的着力点。东北地区要融合其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合作,形成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信息化、现代化技术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深度融合,推进老工业基地智能装备产业、航空产业、集成电路装备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9〕以技术创新带动东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是东北地区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的主心骨,东北地区要动脑筋、谋路子,发挥东北地区劳动力后发优势,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选人用人体制机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系,优化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政策,让“黑土地”留得住“金种子”。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丰富的资源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东北地区从综合要素来看,是自然资源禀赋组合最好的地区,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环境后发优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融合发展中,构筑北方的生态屏障。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视域下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的实践理路

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成效显著,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明显但如何将东北新一轮振兴深入推进,破除壁垒,成为东北地区的发展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形成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案为东北走出困境提供了有效的指引。

1.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强化东北全方位振兴的政治保证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10〕这一政治定位为“四个伟大”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根本保证,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东北地区转型升级、破除壁垒的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党管党的新境界,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东北振兴战略也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建设较好,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在深入推进东北新一轮振兴中,东北地区要坚定理想信念,抓好理论武装;完善组织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东北振兴事业的健康成长。

2.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保障东北全方位振兴稳步推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扎根于人民群众,着眼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符合我国发展规律,是持续推动我国发展进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振兴东北提供了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保证东北振兴事业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优势,是东北振兴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创造者,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依靠力量。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优势,切实保障东北振兴进程中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全国一盘棋优势,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组织人民群众,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努力早日实现东北全方位振兴;发挥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东北地区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地区体制机制僵化问题。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精神之钙,而思想观念短板是东北地区最为突出的问题,要发挥优秀文化优势,以文化涵养思想,以文化改变思想,以文化推动发展,以文化团结人民是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

3.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东北地区转型升级步伐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诉求。东北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机遇,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中央统筹与地方负责、继承完善与改革创新、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东北地区要加强“三省四市”对口合作,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平台、紧密对内合作体系,与对口合作省份、城市加快形成常态化交流合作。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强有力的协同发展和协调合作体系。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固有思维模式,为市场经济开闸放水,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全面深化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落实到国企改革中,以引入资本为牵引器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以完善产权多元化为突破点推进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东北三省具有可合作与开发的资源、产业、技术、区位等优势,东北地区要加强省际间经济协作与融合,有效促进优势互补,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竞争实力。

4.补齐“四个短板”以增强东北全方位振兴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东北振兴面临着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的突出短板。其中,“思想观念短板”是“四个短板”中最关键的一个,直接导致体制机制、产业上的内生动力不足。〔12〕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短板”问题是东北转型升级和全面振兴的关键点。首先要补齐的是思想观念短板。旧观念、老套路都是过时的、不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才能推动经济基础发展,意识也只有与现实发展相匹配才能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新理论指引新实践,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挖根源、祛病灶、开新局、善谋大、善谋远,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东北振兴的全方位、全领域中,以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指导工作,才能破除东北思想观念落后的坚冰。其次,补齐体制机制短板。东北地区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紧抓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政策机遇,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再次,东北地区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技术、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集群。最后,东北地区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开发辽宁沿海经济带,拓展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发挥丹东港枢纽港的重要作用,推进延边州口岸建设,打造口岸经济产业供应链,通过绥芬河开发开放深化对俄合作。东北地区只有坚持补齐短板、壮大优势,才能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现代化
东北铁锅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Make ’Em Laugh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大东北的春节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