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1-12-26马洪娟
马洪娟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临沂 276000)
前言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小麦栽培种植与管理的积极性,但是,在栽培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却对小麦生产有较多影响。
1.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1 常见问题
1.1 .1 播量
播种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小麦幼苗过密或营养水分不足,出现弱苗和倒伏现象。例如:小麦播种量高,就会造成群体空间郁闭、麦苗生长空间拥挤现象,进而减缓生长速度,降低抗性,引发病虫害;而播量太小,容易造成缺苗、断垄、少垄,导致麦苗发育不良和产量低下。因此,小麦播量要适度,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因时因地制宜,在种子、播期气候、土壤肥力、水分等综合因素良好的条件下,精量播种。
1.1 .2 化学除草剂使用
①除草剂品种不同,其灭生性、选择性特点,以及内吸性、触杀性也具有差异。目前,除草剂以施药对象、剂型、化学结构等分为不同类型。因除草剂效果好、省工、省时特点,在小麦种植中应用广泛。但不管哪种药剂,若使用不当,盲目加大用量,不但会影响除草效果,还会导致小麦叶片黄斑、叶鞘枯烂等现象,更严重的还会发药害。
②用药时间。一些小麦缺乏高抗性,染病后,往往在小麦拔节封垄或小麦抽穗开花后对麦穗用药,这样会错过小麦病害最佳防治时间。小麦返青期时,甲基二磺隆是对节节麦有效防治的除草剂之一。但在实际过程中,有不少的农户选择年后喷施除草剂,施用方法是全田喷雾,不仅杂草能接触药液,小麦也会接触药液,年后的小麦相比年前的小麦,对于除草剂相对比较敏感,甲基二磺隆更加明显,因此,年后使用甲基二磺隆,很容易导致小麦发生药害。
1.1 .3 整地误区
很多地区为提升小麦产出效益,控制亩耕作成本,旋耕技术应用比较普遍。但该技术效果不如深翻深耕,播种土层较浅,基本都在20cm以下,土壤通透性不佳,长期用会造成土壤板结、过碱、肥力降低的现象。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协调,虫卵、病源仍留在地下。
1.1 .4 水分管理不当
小麦进入拔节期后,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 期,水分管理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1kg小麦约需1000至1200kg的水分,但30%至40%会被蒸发,小麦生长期降雨量占需水量的1/4左右,麦田应避免同时灌溉,一般情况下,播种后至拔节前,日耗水0.4方/667m2;拔节至抽穗期,日耗水2.2至3.4方/667m2,抽穗至成熟期,日耗水4方/667m2。很多地区直接地面灌溉,造成水资源浪费,墒情效果较差。
1.1 .5 冻害与倒伏风险加大
①冻害。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下旬至4月下旬期间,“倒春寒”概率情况的增 加,有多次冷空气 活动,对小麦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再加上去 年秋种期间,部分地块抢墒播种,播种偏早,播量偏大,旺长现象突出;越冬期间全省多次遭遇强冷空气和寒潮天 气,部分麦田遭遇不同程度冻害。冻害的发生,常见越冬期、早春期,会导致麦穗生长停滞,降低产量。发生冻害,常见于选种不当,小麦品种抗寒能力差,冬水浇晚,会加剧冻害;或播种期过早,若遇到低温或极速降温时,导致叶片冻伤,造成叶片发黄干尖枯死。还有一些地区秸秆还田的田块,土壤不实,保温保水性能差,根系下扎困难,遇到低温天气,容易形成冻害天气。土壤贫瘠地区,墒情差,小麦植株长势弱,会受低温影响较大。
②倒伏。若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生长速度加快,易造成基部 节间细长,抗倒性减弱。
1.1 .6 病虫草害发生隐患较大
今年全省麦田多种病虫害将中等程度发生,防 控形势依然负责严峻。目前全省麦田温度回升较快,墒情普遍较好,有利于病虫草发生危害。
1.2 原因分析
山东省是我国小麦生产大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地近黄海,地跨中纬度区,北纬34o22′至36o13′,东经117o24′至119o11′之间,总面积17191.2平方公里,南北最大长距22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61公里。属于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793.9mm,年日照市数2314小时。但多数情况下,生产条件差异较大,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高湿,伴有秋旱,冬季干冷,雨雪稀少,灌区与旱区,高、中肥与旱、薄地并存,导致生物和非生物灾害频发,成为影响山东省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
1.2 .1 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在小麦生育期间旱、涝、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1.2 .2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无霜期缩短,冬春干旱加剧,春季倒春寒冻害、中后期暴雨引起倒伏和雨后高温、干热风逼熟及收获期降雨引起穗发芽等非生物灾害频发,同时,由于玉米秸秆还田和旋耕面积扩大以及越来越普遍的大播量等因素导致赤霉病、根(茎)腐病、纹枯病、黄花叶病毒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常发病害。此外,条锈病新小种的出现导致部分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及新审定品种抗病性丧失,发病较重。
2.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与解决措施
2.1 播前准备
2.1 .1 测土配方施肥
为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应优化麦区施肥结构,有机、无机相结合,增施有机肥料,引导农民积极沤制农家肥和有机复混肥料,提高有机肥施用面积,坚持“氮磷配合,施足底肥,合理基追、补钾”的原则,一般在8月底以前至9月中旬,完成采土化验任务,以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产量水平300kg/667m2的地块,可施氮肥6kg/667m2左右,磷肥(P2O5)5至8kg左右;产量水平0>310至450kg/667m2的地块施氮肥7kg/667m2,磷肥10kg/667m2,钾肥2kg/667m2;产量水平0>460kg/667m2以上的地块施氮肥8kg/667m2,磷肥14kg/667m2,钾肥2kg/667m2。
2.1 .2 整地
①土壤处理。为及时掌握小麦土壤墒情,为春耕生产提供依据,在杂草或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应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土壤消毒处理,通过手持式土壤水分速测仪对耕层水分进行测定,土壤平均含水量21.6%(V/V),土壤墒情平均为25.4%(V/V)。
②深松耕翻。连续多年播前只单独旋耕的麦田,容易形成犁底层,影响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为打破犁底层,可采用山东大华牌2BMYFS-14/7型小麦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促进小麦整体长势转旺,实现单株有效分蘖数。
③耙耢镇压。镇压能起到平整地面、压实土壤、提墒保墒、增加土地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清除杂草的作用,进而促进麦苗根系对耕层土壤水分的吸收,使麦苗的抗旱能力得到增强,满足小麦返青期对水分的需求,促进小麦返青,达到壮苗的目的。
2.2 种子选择与处理
除了确保种子外观饱满和试验结果达标外,应选用提纯、复壮,确保纯度(99.0%以上)和发芽率(5%)、水分(13%)达标的品种,以矮秆抗寒、抗倒伏、优质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搭配早熟弱春性优良品种,并考虑此品种在范围时间内品质、丰产性、适应性、抗性等因素。种子处理时,为预防生长期中纹枯病、全蚀病等常见病害和抑制地下害虫,可选用五唑醇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拌种。
2.3 播种
2.3 .1 小麦播种期间,播后出苗质量好坏,与天气条件、土壤墒情、适期播种有很大关系,若前茬作物收获前做好浇水、造墒工作,底墒水条件良好,可选用大畦播种,避免水资源浪费,反之,可采用小畦播种,确保麦苗稳健生长。
2.3 .2 播种方法
采用小麦深松免耕施肥播种与小麦旋耕施肥播种,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麦田机械化播种,采用机械条播、行距播种时,行距控制在15cm;宽窄行播种,宽行20cm,窄行10cm。套播麦田时,需采用等行距播种,行距12cm左右。用2BMQF-7/14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此种方式可使单株有效分蘖数达到4至7个,较传统旋耕施肥播种机播种的单株分蘖数可增加3至4个,对促进小麦单株次生根系深入、苗壮和长势。
2.3 .3 查苗补种,因地因苗管理
播种后1至3天,挖好毛渠,及时查苗补种,补种前用水浸种24小时,以缩小田间苗龄的差距,可在拔节期结合苗的生长情况,合理肥水管理。例如:春季未进行肥水管理 的一、二类麦田,或返青期追肥量不足的麦田,均应在拔 节期进行追肥浇水,以促弱 转壮,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的麦田,肥水后 移,在倒二叶露尖时,控旺促壮,追尿素10至15kg/667m2,或追钾肥5至10kg/667m2,提高植株抗倒性。
2.4 水肥管理
针对目前全省小麦苗情特点,今年小麦下一步田间管理, 要坚持以“科学肥水运筹,精准绿色防控,增粒数,增粒重” 为原则,以“防‘倒春寒’、防倒伏、防干热风,抗灾夺丰 收”为重点,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关键 措施落实,确保夏粮实现丰收。
2.4 .1 保温抗寒
小麦的拔节期一般是处在春季,此时温度较低,抗寒能力下降,若不及时保温抗寒,影响小麦幼穗生长,可以适当地在田间灌水,提高水温,增强土壤的导热能力,进而防止地表温。
2.4 .2 水分管理
①酌情浇好开花灌浆水。小麦开花期至开花后10天左右, 若墒情适宜,则不必浇水;若墒情不适宜的话,应适时浇水 并应控制水量,不宜大水漫灌,以保证小麦籽粒正常灌浆, 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抵 御干热风的危害。此期浇水应特别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 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倒伏。
②采用抗旱保墒措施。通过地面灌溉、喷灌、滴灌或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等方式,能实现小麦节水灌溉,喷灌具有节水、不破坏土壤结构的特点,应用广泛,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输水速度快,可减少蒸发,达到降低成本、省地、省力的作用,播前贮蓄灌溉,土壤湿度可达到80%以上,进而获得较高的增产和经济效益。
③涝害比较严重的话,施好接力肥,提高拔节孕穗肥的施肥量,低温环境下,要多施热性农家肥,提高土壤的温度,或提高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促进小麦根部的生长。
2.4 .3 肥料管理
拔节期或拔节后开始追肥,促根增蘖,增加穗粒数量,以控制群体徒长,达到高产目的。尿素是追肥的最佳选择,施用量应控制在每公顷150至225kg左右。此外,氮、磷、钾等底肥的搭配应合理,肥量要充足。
2.5 病虫害防治
因麦田秸秆还田和免耕技术的应用,田间植株残体增多,有利于赤霉病菌源的滋生与繁殖。也有一些地区麦田播种比较早,土壤湿度大,若田块周围绕有较多的自生麦苗不及及时清理,将引发叶诱病和麦蜘蛛等病虫害。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叶子、茎干还有穗,导致小麦生长受到阻碍。小麦白粉虱、吸浆虫,吸食小麦籽粒的浆液,爆发期会导致小麦麦粒干瘪、空穗。
2.5 .1 药物防治
①当地气温较高,麦苗锈病应做好防治,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g兑水45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时,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0g兑水50kg喷施。或在孕穗期,用禾枯灵、粉锈宁兑水喷施防治,可以有效地防治纹枯病,兼治白粉病等。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至1.0%时,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至80 g/667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至50g/667m2,或30%醚菌酯悬浮 剂50至70ml/667m2,或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至30ml,对水 均匀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多雾天气,可选用430g/L戊唑醇悬浮剂15至25ml/667m2,或25%氰烯菌酯悬 浮剂100至200ml/667m2,或25%咪鲜胺乳油50至60g/667m2,或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100至150g/667m2,对水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至80g/667m2, 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5至60g/667m2,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 剂30至40ml/667m2,或250g/L丙环唑乳油35至40ml/667m2,对水均 匀喷雾防治。
②防治麦蚜虫和小麦红蜘蛛时,若虫网捕捉效果不好,可用阿维菌素、蚜虱净25ml或吡虫啉20g兑水50kg喷雾防治。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至40g/667m2, 或25g/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至30ml/667m2,或50%氟啶虫胺 腈水分散粒剂2至3g/667m2,对水均匀喷雾防治。或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至8ml667m2,或 4%联苯菊酯微乳剂30至50ml667m2,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2.5 .2 物理防治
防治时,应合理轮作,降低病菌和虫源,加强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抵抗病毒能力,选择耐寒、抗病品种。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可通过合理密植、确保排灌通畅、及时清除麦田内杂草,清沟理墒,增强麦田长势,防渍防旱,改变田块小气候,或利用捕虫网捕捉成虫、若虫,最大限度减少虫源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