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压输电线路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以220kV振安至和美输电线项目为例

2021-12-26张伟雄王小冬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7期
关键词:输电线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张伟雄 王小冬

(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东莞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或“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莞市大岭山、厚街和虎门三镇交界处。由大岭山、莲花山和马鞍山三座相邻的山脉组成三个保护片区,是东莞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为保护自然资源、缓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矛盾而建立的市级自然保护区。

马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其西部的茶山岭和南部的莲花山是东莞市西南部的两座最高山峰,保护区范围基本包括了东莞市西南部的主要较高山脉。同时,自然保护区处于经济较发达的长安镇、虎门镇、厚街镇和大岭山镇的交界处,是这些城市之间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网络通道的必经之路。本次研究以拟新建的穿越自然保护区的220kV振安至和美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项目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并提出缓解措施。

1.研究地自然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东莞市西南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三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地理位置在113o45'18'-113o52'2',北纬22o50'10'-22o55'20'之间,总面积2406.67hm2,属低山、丘陵地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无霜期336天,年相对湿度为78%,年平均气温21.7℃,年平均降为2090mm。

土壤为花岗岩、页岩等发育形成的赤红壤为主,PH偏酸性;包括了东莞市西南部两座最高峰茶山岭和莲花山,海拔分别为530.2m和518m。保护区范围内植被以次生性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人工林(含果园)为主,部分林缘、道路附近零星分布有灌草丛、竹林等植被类型。

2.建设项目概况

拟新建的220kV振安至和美输电线路南起于东莞市大岭山林场林科园附近,接现有的220kV莞沛线,向北与现存的110kV信美线并行至大岭山镇和美变电站,工程全长5.8km,设置塔基18座(G1-G18),其中穿越保护区长度3.8km,包括塔基13座,为G5至G17,项目永久占地即塔基占地面积为0.54 hm2,其它临时用地涉及自然保护区面积约1.0hm2。

3.评价方法

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2242-2014),根据输电线路工程建设项目类型,结合保护区性质、主要保护对象和特点,对输电线路评价区划定范围为项目输电线周边200m范围,并根据实际地形、自然保护区边界等确定。按照这一原则划定本项目评价区范围面积为145.02hm2,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包括有林地、水域、农用地及交通设施用地,以有林地构建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4.评价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样带调查结果并统计现有资料,项目评价区域内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91科213属280种,项目评价区内无珍稀植物分布。参考《中国植被》和《广东山区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评价区植被分成5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和7个植被群系,其中植被型分别是: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草丛和人工植被。

根据样带调查结果并统计现有资料,项目评价区域内记录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9目36科55种,包括两栖类1目5科8种,爬行类1目7科10种,鸟类4目20科30种,兽类3目4科7种。

调查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此外,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有1种,为白鹭(Egretta garzetta),“三有”保护动物42种,有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红脖颈槽蛇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和倭花鼠(Tamiops swinhoei)等。

评价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景观以乔木林和针叶林景观占优势,其次是水库景观,建筑物等景观较为破碎,以道路、房屋为主。各景观类型的斑块连接程度较高,尤其是针叶林、阔叶林、灌丛、水库等景观类型。

5.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5.1 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

马山自然保护区主要自然景观类型包括山地景观、水库湿地景观和森林景观,项目将在评价区域内建设永久性占地塔基13座,高空输电线1条,直接占地均位于林地景观和生态系统上,面积为0.54hm2,由于涉及面积极小,且区域生态系统不具有独特性,项目建设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其整体影响相对较小,但高于森林乔木层的塔基和输电线,将对森林景观造成破碎化和观赏性破坏,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应采取施工复绿等方式减缓对自然保护区景观影响。

5.2 对植物多样性、植被类型的影响评价

工程建设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土方开挖、施工车辆与器械的碾压等对植物资源造成的直接破坏。项目线路附近有大王岭至马山路的林区道路,可作为工程的临时道路,因此工程临时占地也相对较小。工程总占地面积为1.54hm2,将会对区域内植物多样性造成直接的破坏,调查结果显示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均以针叶林和果园植被为主,植物多样性较贫乏,以马尾松群落和荔枝果园为主,这些群落在保护区分布广泛且生态价值较低。

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导致植物和植被类型在自然保护区消失或明显减少,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施工区域可采取生态恢复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对当地植物和植被多样性的影响是较小,也可通过边施工边复绿方式将影响更为降低。项目运营期间输电线与线下树木林冠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7.0m,能保障区域内植物的生长。

5.3 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工程建设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干扰,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水环境、土壤环境及植被变化等造成野生脊椎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活动对动物的惊扰等,进而影响野生动物的觅食,迁徙和基因交流,导致物种衰退或消亡的趋势。就整体而言,由于本工程占地为空间点状方式,永久占地面积极小,其施工区未发现动物栖息地。施工期间产生的环境影响,将会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施工器械、车辆可能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一定的惊扰,需做好防护措施,项目施工的影响会在施工结束后消失,动物本身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其迁移方向具有趋利避害的倾向。

因此,项目施工期可能会短暂影响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分布,但基本不会造成物种和数量上的减少。运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输电线路产生的噪音等。在实验室中高压强辐射可以使人体血清中性脂肪浓度异常增高,这是中风与心脏冠状动脉异常的症状,但研究表明距离地面1.5m处的空间中,电场基本上是很小且均匀的,其产生的辐射和噪音可忽略不计,根据《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项目距离林冠层垂直距离不小于7m,对地面动物基本无影响,对拥有飞行能力鸟类而言,能较好地适应输电线,且对高噪音和辐射区域会主动避让,因此,对其影响也较小。

5.4 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影响评价区主要是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保护动物,有褐翅鸦鹃、白鹭等,无重点保护植物。在施工期,电力线工程建设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造成的影响主要由于施工机械噪音和人为干扰,使其分布于评价区的鸟类可能远离该区域,但随着施工结束,这种影响就会消除,不会造成鸟类种群数量的减少。运营期间,输电线路对鸟类的迁徙和停歇产生一定的干扰,高压输电线运营过程中会发出电磁辐射会产生半径为50~100m的定向影响。保护植物由于施工占地规模很小,施工又是点状分布,不会对保护植物种群数量产生太多的影响。项目占地区以针叶林和果园为主,无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因此对该类型植被无影响。

5.5 对生物安全的影响

输变电工程涉及范围较大,施工期和营运期人类来往活动等容易带来外来物种。在施工期间,影响评价区施工人员平均每天为30人,活动范围小,在严格的人员管理下,林业有害生物进入的可能性较低,不会引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爆发的潜在可能;运营期巡线的检修车辆也不会产生引发生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架空电力线不会阻隔物种的迁徙、造成物种之间的生态失调,不会使区内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从而造成保护区内的其他动物、植物等遗传资源的丧失或消失。

5.6 对社会因素的影响

输电线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已取得了相关部门的同意,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对工程建设的支持。经过社会公示,社会群众对工程建设持支持态度,工程沿线距离居民社区较远,工程建设对当地环境质量造成的危害极小,并且工程建设单位会对保护区作出用于景观和生态修复的经济补偿。电力线工程建设可以为当地电力发展提供可靠稳定保障,加强了地区的电力网架结构,满足区域电力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助力,并为打赢珠三角污染防治和蓝天计划增添强有力的保障。

6.保护措施建议

高压输电网大力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相应的环境保护,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具体落实对应的保护措施,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和清洁生产,全力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技术的应用。

为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质量不受项目的影响,建议要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主要包括:项目施工期,禁止在保护区内设立生活区、石料堆放区、取弃土(渣)场等临时工程;避开野生动物觅食和活动的时间;规范施工人员在保护区内的活动,尽量缩小施工时间、施工数量和施工范围。加强施工人员的生态宣传教育,提倡生态文明,提高相关人员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少破坏植物植被,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做到边施工边采用乡土物种复绿,并在施工结束后加强线路区域的补充复绿,加强作业人员无意携带外来入侵物种的监管,一经发现,应及时处理和清除。

在施工期和运营期需做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动态监测,做好野生动植物的监测,摸清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群落结构和动物栖息地的影响,以及时掌握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和保护物种的种群动态变化,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项目建设方要加强与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协调与联系,并配合保护区做好相应的生态宣教、生态管护和生态监测等方面的工作,认真落实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林业科技通讯,2019

猜你喜欢

输电线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弯曲型输电线电磁耦合的时域建模分析方法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钱塘江源头新建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一种发电站专用的电力输送电缆的架设设备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