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营造理念下的清流县长校镇河排村保护及优化启示*

2021-12-25戴姗霖黄启堂

林业勘察设计 2021年1期
关键词:营造村庄村民

杨 帆,戴姗霖,黄启堂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乡村聚落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建设效果良莠不齐。许多乡村聚落的更新盲目照抄城市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虽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却“千城一面”,忽略了乡村原有的传统文脉和地域特色,使得村庄原有的文化肌理被破坏。同时,自上而下的发展决策使村庄建设与村民实际需求相背离,导致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失,村民失去留恋情怀。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更不是一些成功案例的简单复制。本文通过对清流县长校镇河排村的现状调研,梳理并归纳其发展的资源优势以及建设困境,从而探究社区营造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只有唤醒乡村聚落的文化内涵,加强村民的责任感,重构地方认同,共同参与乡村改善建设,才能让沉寂的河排村重新焕发活力。

1 社区营造

1.1 概念

社区营造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更是一个关于生活场所的经营与创造的过程[1]。它指集聚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并彼此间形成“生命共同体”的居民,利用在地资源和人文环境的优势,自发性地创造生活福祉,使社区具备宜居宜业的生活条件,从而实现永续发展。除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更有“人与场所”关系的营造[2]。发挥居民主观能动性,凝聚社区共识,塑造共同愿景,才是社区营造的内涵。社区营造成功的乡村聚落凭借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出人文历史和独特风情,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中灿烂闪烁,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1.2 发展历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逐渐进入工业社会。早期农业社会被取代,传统的大家庭结构被瓦解,农村文化和山地文化遭受严重冲击,城市也随之爆发出人口剧增、物价飞涨、污染严重等典型的工业社会问题。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逐渐分裂。为了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台湾依据日本社区营造专家宫崎清教授主张的社区营造五大资源面向,展开了对社区营造的初期探索,从“人、文、地、产、景”这五个维度,以人为核心,凝聚共同意识,兼顾在地特色资源和传统文化,实现产业创新,重塑社区活力。台湾在1994年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社造运动和地方意识开始觉醒。1999年的台湾九二一地震后,“九二一永续家园社区再造方案”被提出,各地开始陆续推出对于灾后重建的社区改造计划。重建的目的不仅是修复社区旧貌,更多的是实现社区历史记忆与新时代发展的融合,赋予社区新的生命力。2005年提出的“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则以“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的六大面向作为社区评价的指标,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福祉。此后,相关专家学者进一步推出“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地方文化生活圈”等概念,使社区营造的理论体系得到完善并逐渐走向成熟,也实现了从个别示范点探索到全台湾推广的发展历程[3]。

2 案例分析

2.1 南投县桃米生态村——人与生态的灾后重生

晨起游赏“蝴蝶步道”,曲径穿花寻蛱蝶;下午参访“见学园区”,观光体验乐趣多;晚上漫步“溪滨步道”,听取蛙声一片。来此游玩的游客,无不沉浸在这恬淡温馨、宁静自然的乡村田园风光中。就连当地的村民,可能都已经忘记这个村庄曾经经历了毁灭性的天灾。地处山林间的南投县埔里镇桃米村,曾因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出现人口流失、产业衰败、环境恶化等问题。1999年的“921大地震”使桃米村62%的住户受到重创,情势更是雪上加霜,村庄重建势在必行。地震是危机,也是转机。“村庄该如何重建?”成为困扰村民的难题。桃米村有种类繁多的蜻蜓、蝴蝶和鸟类品种,还有23种青蛙,而整个台湾省只有29种。新故乡文教基金会通过与当地村民的探讨,决定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的特殊优势,注重原生态资源保育,使桃米村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特色旅游的转型发展。找准定位后,桃米村成立全台湾首个以青蛙为主题的生态特色旅游区。村内到处可见青蛙的身影,木质青蛙雕塑、以“公蛙”和“母蛙”命名的卫生间、青蛙卡通形象等,游客仿佛置身于青蛙王国。村中新建的“新故乡见学园区”涵盖观光、手工、旅游、科教、亲子等多方面,极大地带动了村庄的产业发展,将在地资源转变成经济收益。特色的主题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积极返乡就业创业。村民有的在家乡做起了老板,有的经过专业培训做起了生态解说员。餐饮、民宿、体验馆、工艺创作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桃米村迅速发展起来。

在认真寻找和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道路后,桃米村整合利用在地资源进行社区营造,使原来无人问津的破旧小乡村变成了现在游人如织的特色旅游区,形成了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四生一体”的联动发展,实现了村庄的永续经营[4]。村民还自发组织成立“桃米社区发展协会”,通过征集意愿来完成各种决策,共同参与桃米村的建设与发展,重塑村民对家乡的认知感和认同感,树立共同家园意识。

2.2 厦门岛曾厝垵——从城中村到“中国最文艺的渔村”

曾厝垵,是厦门环岛路旁的一个小渔村,它的文艺气息从你踏入这片土地时就开始弥漫。穿上夹拖,换上短裤,奔跑在海边的沙滩上,扑面的海风会吹散所有烦恼。这里有极具华侨遗风的红砖古厝和南洋“番仔楼”;高甲戏、中秋博饼、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香火旺盛的福海宫、圣妈宫和拥湖宫等古建筑群,村庄的一砖一瓦都饱含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曾厝垵的早期发展过于商业化,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商家的入驻和游客的涌入导致市场秩序紊乱、社会治理薄弱、居住品质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在传统社区的改造更新中,曾厝垵摒弃“拆旧建新”,通过“特色挖掘、有机更新、协商共制”的方式,实现了从脏、乱、差的“城中村”向“中国最文艺的渔村”的转型。为了打造独属于自己的特色,赋予渔村新的生机,曾厝垵把“文艺”和“文创”等元素融入村庄的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师生、团队和文艺工作者前来创作。个性涂鸦的墙壁、幽静雅致的小巷、繁花似锦的民宿、古香古色的书店,以及手工、摄影、音乐、彩绘等活动,让渔村成功蜕变,哪怕村内的一个小转角都是一幅绝美的闽南海滨风情画。“文艺”成为了这个村子的关键词,川流不息的游客选择到此拍照打卡或者旅游度假。产业的转型升级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曾厝垵并未就此满足,而是继续扩大“文创村”的影响力,通过对闽南文化的更深入挖掘,建立了曾厝垵村史馆、渔村文化馆和集合文创园等,进一步丰富渔村的文化内涵。曾厝垵成立了“公共议事理事会”,会员由社区居委会、文创会、业主协会等代表组成;制定了《曾厝垵文创村自治公约》,采用共商共建共管的方式对曾厝垵进行保护性更新,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5]。针对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公共议事理事会发动商家、游客、居民多方参与,制定保洁公约,实行“发放环保袋+上门收取”的双重措施,有效减少了路面垃圾。村民们还一起举办文青节、高甲戏等民俗文化表演,整个村子都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曾厝垵凭借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渔村历史风貌,包容地注入开放多元的创意文化,在不以牺牲在地资源为代价的情况下,实现了渔耕文化和现代文创的协调融合发展,塑造了城中村转型的典型范例。面对着周围华灯璀璨的高堂大厦,这个温婉祥和的小渔村静坐其中。这种与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背道而驰的特立独行,给曾厝垵注入源源不断的旺盛生命力。

3 清流县河排村现状剖析

3.1 村庄概况

河排村位于清流县长校镇,由联江、新建队、童家坑、长丰上、河排等5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约22.50 km2。村落所在地海拔401 m,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内陆山区。山地、河谷、山间和盆地气候差别显著,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省道204线从河排主村穿过,连接深渡村和沙坪村,交通便利。2019年12月25日,河排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1年2月20日,河排村荣获“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称号。

3.2 资源分析

3.2.1 自然景观资源

河排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素有“客家祖山”之称的灵台山巍峨挺立,山上苍松挺拔,青草葱翠,生态负氧离子浓度极高。朝阳初升,飘渺的云烟在山上萦绕,山顶的定光佛笼罩在轻纱里,若隐若现,如同置身于人间仙境。灵台山脚下的长潭河蜿蜒曲折,河水干净清澈,两岸翠竹青松苍翠欲滴,山水交融,美不胜收。

3.2.2 历史文化资源

锅蒙山战斗战地指挥所等历史遗址,定光佛、灵台山寺庙群等宗教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经过潜移默化的漫长历史积淀成为村庄的文化资源。

3.2.3 社会人文资源

“五经魁”、长校搬龙等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十番锣鼓”、剪纸、根雕等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打锡、草席编织、珠绣等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红菇、擂茶等回味无穷的地方美食,成为村庄的一张张特色“明信片”,展现着村庄的多彩魅力。

3.2.4 经济产业资源

灵台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包含特色种植、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采摘等多样化的经营形式,充分展示了科技、农业、观光和娱乐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还有豆腐皮制作、油茶提炼、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

3.3 发展困境

3.3.1 人口结构老化

村落的发展满足不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大量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就业或置业,人口外流严重,村子里的常住人员以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为主,村落“空心化”严重,逐渐衰败。

3.3.2 空间品质不良

道路体系不健全,部分路段路面起伏较大,路况较复杂;停车设施缺乏规划建设,村内车辆无序停放;环卫设施不足,污水未经治理随意排放;村民休闲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缺失,村庄活力严重丧失。

3.3.3 传统风貌破坏

村内现有的传统民居、祖祠或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址,或因天灾摧残,或因人为毁坏,多数处于失修失管状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没有到位。部分老宅的断壁残垣存在安全隐患,亟需整修。村民新建的住宅缺乏规划,与老宅风格迥异并交错混杂,破坏总体村庄风貌。

3.3.4 产业发展乏力

油茶提炼和豆腐皮等均为初加工农产品,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且发展受当地水资源影响较大,缺水情况下无法保证产业运营。现有的观光旅游主要围绕灵台山景区开展,但缺乏完善的发展体系,产业带动性弱。不同类型企业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发展模式,无法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4 社区营造理念下的保护与优化启示

4.1 “人”——自下而上,意识构建

社区营造,不单是建筑空间的经营与创造,更注重对“人”的营造。唤醒村民的家园意识,凝聚共同的社区精神,建立社区自主性,让群众成为社区营造的主角,才是营造的基本。自上而下的建造模式忽略了民众的参与性,营造结果与居民的实际需求大相径庭,村民难免会对朝夕相处的社区失去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河排村的社区营造中,应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居民为中心,以需求为目标,调动居民参与的热情,激发村民的融入感和荣辱感,全身心根植故乡再造故乡,与故乡同呼吸共命运。政府、NGO(非政府组织)和居民三者应加强联结,协力合作,良性互动[6]。政府组织应高度重视营造工作,建立紧密的沟通网络,解决建设所需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NGO应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技术指导和沟通,确保规划科学合理、顺利实施;居民应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公共事务,通过建立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广泛听取意见,推动民主治理。

4.2 “文”——文化传承,传统创新

地方文化是社区营造的灵魂,也是社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实现社区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唯有深入地方软体,将当地历史遗存的挖掘作为社区营造的第一步,营造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新时代新发展,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河排村文化底蕴深厚,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文化,对河排村的人文魅力和特色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传统资源的梳理,修复文化脉络,保护古老技艺的传承,同时组织村民定期举办民俗文艺活动,创建文化交流的平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客家文化、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是河排村的特色和亮点,是独有的人文景观资源。客家文化是河排村的魂宝,灵台山是客家文化的祖山,应对灵台山景区、客家文化博物馆进行功能结构优化,推动客家文化主题的文化传承和文旅产业发展。

4.3 “地”——空间活化,在地延续

村庄的公共活动空间是评价乡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对乡村聚居功能的发挥和凝聚力的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也是营造的主要原则。河排村在营造提升时,从公共空间的形态重塑和功能重构两方面入手,对村庄的点(古树、古建筑等)、线(滨水空间、街巷空间等)、面(农田、山林等)状要素进行优化提升,同时对村庄的生活、产业、景观功能进行完善。比如,位于河排村的废弃林业检查站通过功能置换转变为文化交流中心;新建队的一栋老房稍作修整后,通过功能提升为村民活动的公共事务厅。除此之外,对村庄排污系统、道路系统进行改善,合理增加文化活动场地、广场、休闲步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增加村民交流活动的场所;美化村容村貌,保护村落肌理,让村庄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态与功能相复合。农闲时节或者茶余饭后,街坊邻居可以在活动场地中,三五聚集闲聊生活琐事或健身锻炼。

4.4 “产”——创新发展,永续经营

如果说“人”是社区营造的内生动力,那么“产业”就是激发活力的外在动力。社区产业是社区营造的主轴,没有经济收入的社区是无法留住年轻人的[7]。河排村应通过挖掘村庄在地资源,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促进特色产业和衍生产品的形成与集约式发展。首先,立足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国家森林村庄等,依托灵台山客家祖地文化园,与长校、里田的旅游资源形成“片区旅游线整合”,突出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并引入生态农业,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同时建设“农家产品展销中心”,售卖当地农特产品。其次,以生态康养为核心,利用村庄内闲置的民房,打造出具有客家风格的特色民宿,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同时,增加以当地农业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体验项目,如:手工打锡、制作擂茶、草席编织等,让游客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建立工业园区等,招商引资,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解决村民就业创业问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5 “景”——环境保育,景观修复

河排村远离城市的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却有碧水丹山与田舍青烟,相映成趣。苍翠欲滴的灵台山、潺潺流淌的长潭河、古色古香的寺庙群,共同构成了别样的乡村情趣,精致而婉约地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卷。营造应严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不得在村内进行破坏生态景观、污染环境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保护村落周边的森林、河流、山峰等生态资源,打造乡村自然景观。对长潭河沿岸、204省道两侧进行景观优化,种植柳树、栾树,春季观叶、夏季观花、秋冬观果,景观效果佳。通过面式或袋式种植的方法,对秃山进行边坡绿化和生态整治。村庄中保留的古建筑是乡村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修旧如旧,寻找工匠艺人采用传统工艺修复。违章搭建的危房简屋必须拆除。新建建筑应有所传承,又有所创新,做到风格和谐统一。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育,确保村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 结语

每个乡村都是时代的见证者,都在讲述着它自己的故事。古老建筑是歌词,优美风景是曲调,传统文化是韵律,淳朴村民是节奏,共同谱写出一首耐人寻味的歌曲。对于它的保护,我们不能以制式化复制的方式推进。清流县河排村应注重原始的山水格局和历史人文,保护自然脉络,同时发挥村民自主建设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凝聚力,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产业振兴,创建良性发展的乡村聚落。

猜你喜欢

营造村庄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村庄,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