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2-25贾学梅钟汶江姚雯耀郑加玉
贾学梅,钟汶江,姚雯耀,郑加玉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自然条件良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耕文化深厚,所生产的农产品已销往全国。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贯彻落实“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念好‘优、绿、特、强、新、实’6 字经”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中得到较好反馈和良好的口碑。借助四川省特有的地理优势和自然优势,发展农业品牌,打造更多农产品龙头企业,是四川省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有力措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力。
1 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
四川省的面积达48.5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5.1%,居全国第5 位。地形地貌复杂,川东为四川盆地,川西南为山地,川西北为高山峡谷高原。在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下,不同区域的农业差异性较大,形成了农产品品牌数量和种类“双多”的格局,以打造川粮油、川茶、川果、川菜、川猪、川牛羊6 大主要品类为重点。
截至2020 年,四川省郫县豆瓣、安岳柠檬、苍溪红心猕猴桃等18 个产品列入受欧盟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居全国第一;郫县豆瓣、蒲江雀舌等19 个品牌荣登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五丰黎红花椒油、米仓山茶等22 个品牌通过2020 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初选;眉山春橘、通威鱼等30 个品牌入选2020 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三品一标”农产品达5 729 个,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 个,总数达25 个。四川省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川”字号农产品的招牌。基于优质农产品这块响亮招牌,四川省的经济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2 发展困境
1.2.1 领军型的品牌较少
四川省农产品品牌的数量多,地区差距大,形成品牌“小、散、弱”的困局,很难出现领军型品牌。各区域的品牌虽然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究其原因,农产品的生产者与农产品品牌管理者缺乏品牌意识,不注重提高品牌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品牌就是产品的思维模式,过度依赖批发市场模式,不接受新销售模式[1]。许多农产品品牌的对外宣传渠道单一,品牌传播速度慢。
由于各地区的品牌建设进度慢,价值低,导致品牌带来的效益低,企业与地区政府不重视品牌建设,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品牌的长远发展,造成四川省部分农产品的质量高但销量低的现状。
以各区域申请并获批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数量为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成都市等地居于前列。截至2019 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成都市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获批数量以28 个和22 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紧随其后的州市有达州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南充市、攀枝花市,数量处于10~15 个。获批数量低于10 个的市有乐山市、雅安市、宜宾市、绵阳市、泸州市和巴中市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四川省农产品品牌发展区域不平衡,地理标志品牌获批数量少的区域缺少领军型品牌。以广安市为例,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广安龙安柚,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仅有广安松针(绿茶)、缪老头(葡萄)、武胜脐橙(脐橙),地理标志认证数量最少的地区也是广安市,仅有1 种农产品入选,而与广安市发展水平相似的巴中市却有5~6个。可以看出,四川省区域农产品品牌发展水平不一致,个别区域的领军型品牌数量少,难以带动当地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发展。
1.2.2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难度较大,水平较低,已影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四川省作为内陆地区,各区域农产品的规划程度低,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产品本身的价值未完全发掘,造成企业利润低、生产动力不足的现状。各区域的农产品销售主体以农户为主,即便是各区域的龙头企业,也很难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导致市场混乱,销售效益降低。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低,产品分级不严,品控不够细致,导致消费者体验不好。以达州市为例,国家统计局达州市调查队在调查中发现,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虽然按照一定的标准化流程组织生产,但过程管控不严格,部分同批次、同价位的果品在大小、成色、口感上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打造和产品销售[2]。
1.2.3 区域农产品品牌缺乏交流
四川省占地面积大,各区域的农产品品牌发展独立,导致品牌互相关联的机会减少。而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2 个优质品牌联合能发挥出“1+1 >2”的效果,不仅能提升销量,还能提高市场影响力。但是,四川省由于地理和人文等原因,对于农产品的互动关系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但无法促进品牌联动进行销售,而且各地区也无法交流品牌建设经验,农产品品牌建设将更加困难。
2 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2.1 中央头号文件指导农产品品牌建设
2021 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在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市场需求下,打造品牌成为农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2020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3];推动出台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指导意见;开展国家农业品牌营销行 动,加强农业品牌规范化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规划”指出:“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支持政策,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应当支持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有序休耕、轮作,坡度较高的耕地有序退出耕种或进入后备耕地。另外则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城乡居民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4]。在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前提下,只有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才能提高农产品质量。
2.2 农产品品牌化促进跨区域消费
近年来,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农产品销售的渠道拓宽。无论哪个季节,各式各样的农产品都能发往全国各地,东南沿海的市民可以吃到西北地区的羊肉,西北地区的牧民也可以品尝沿海地区的海鲜。这既得益于物流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新媒体对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的提升,体现了品牌建设的意义。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四川北川农特产品扶贫展示体验馆中,市民纷纷采购这份独具北川风味的“大礼包”。线下“北川馆”的建设,让北川产品与衢州市民零距离接触,进一步加深了产品的互动力,北川馆借助健康城资源、品牌及平台优势,与30 多家北川企业签订购销协议,开馆2 个月来便取得喜人成绩,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农产品跨区域消费给消费者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消费体验,体现了农产品品牌化最原始的意义,即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收益。
3 措施
3.1 加大投入,重点塑造区域领军型企业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对于没有农业龙头企业的区域,要增加农业帮扶力度,着重塑造大型企业,加快组织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相关部门要推出针对性农业政策,普及农业知识,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于农业发展 中;鼓励农业创业,通过资金注入、农业人才指派等方式刺激农业企业的诞生与发展。
对于已有农业龙头企业的区域,相关企业要积极开拓宣传渠道,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大力宣传本区域的特色农产品,通过搭建平台让消费者走近农产品。通过这些活动也能让企业和农民更直观地了解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专注于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3.2 深挖农产品价值,使农业生产规模化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协作,通过人才输送、政策帮扶、方向引导等方式,助力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企业稳定、品牌树立后,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在政府指导下统一农产品的标准,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要求把控好生产、运输、包装、储存等环节,提质增效,将产量与质量作为优势竞争力。从长远来看,一个有序的市场更有利于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也更能培养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所以政府引导农业市场规范化也是关键点。
3.3 打造物流运输线,拉近品牌距离
近年来,交通更加便捷,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升。四川省只有加快完善物流运输线,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农业企业要深挖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营造大品牌带动中小品牌共同发展的农业市场氛围,实现农产品品牌共同进步。四川省各个地区应该增加交流次数,拓展交流方式,以交流会的形式加强各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经验分享,领先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