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要素

2021-12-25马玉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技术化现代化农民

马玉芳

(卓尼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卓尼 747600)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粮食是国家安全和国民生活的关键点,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量很低,为此,必须向农业生产中引入大量的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满足国民、工业的农产品需求。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技术化存在的不足,并探索符合中国农业实际需求的现代技术化发展方向,使中国农业更科学地走向现代技术化的高级阶段。文章通过研究目前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分析发达国家农业现代技术化发展的路径和特点,最后对中国如何进行农业现代技术化建设提出建议。

1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困境

1.1 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队伍信息化建设滞后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队伍的信息建设的落后。这种管理队伍的信息滞后性,主要是通过农民缺乏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素质体现出来的。农民是进行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重要的执行者,而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为更好的改善生活具备相应文化的农民进入城市进行务工。而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养偏低,农业信息化技术理解程度低。以某镇的农民为例,该镇七成以上的农民都在城镇打工只在农忙时节回到农村进行农作。而该镇主要的农业经营管理都是通过剩下三成农民进行的,这三成农民基本以老一辈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都是依靠自我的经验进行农业的经营管理,缺少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与运用,这样延缓了农业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同时,农村缺少专业性人才进行指导。现代农村已经普及部分信息化生产要素,但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在想运用相关信息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时不知具体操作方法,同时村部又无精通农业信息化的人员存在进行相关的操作指导,农民只能运用原有生产工具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导致信息化生产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农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的滞后。

1.2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信息化进程中的另一问题,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信息技术的不够成熟,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阳光、土质、水量、肥料、温度几大部分构成,农生产信息化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五大要素进行科学化管理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使用效率,而现代这种信息化的技术不充足,缺乏相应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以赤峰市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所提供相关信息来看,农业管理局属下各分支科研机构几乎没有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相关的科研信息技术不成熟是职业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农业市场信息化技术不完善,农业市场是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所,它主要负责将生产好的农作物进行相关销售工作,将具体的实物经济化的过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重要一步。而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农业市场中能够有效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将市场运行的规律以数据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出来,使得农民通过相关农业信息技术预估产值,计划性进行农业生产与相应的销售,提高相关农作物的产值,优化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分析现代农业市场的现状,这种信息化技术体系并不完善,农贸交易市场存在着相关农产品价格信息不对等、农业信息化管理不规范,相关信息市场体系有待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着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2 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发展建议

2.1 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

针对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队伍信息技术素质建设低下的问题,应当加强农业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应当优化农业经营管理队伍角色,除农民之外应当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负责农民文化素质、规则意识教育,以提升农民对于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在每个村委部设立一个农业信息技术部,由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人员负责,专业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农民定期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农业信息化设备现场指导工作。其次,要对农民队伍进行相应调整,新老层次农民数量要相适,提升农民的文化程度与信息化技术的理解水平。通过调整相应政策,以农业生产季节性管理环节调配农民进城务工时间,最大程度保证农民在不耽误农业生产的情况下再进城务工。实施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实施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2.2 农业管理信息技术的创新

应当创新相应的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解决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相关问题。针对生产信息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吸引专业性的相关人才进行专职研究,有效的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各个生产要素的环节中。面对农业市场信息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以农业市场为中心,整合相关的市场信息,创新相应的农业市场信息技术手段,以保持农业生产信息真实有效性。同时优化市场信息技术的各个机构,进行积极有效的农业市场信息化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业R&D的投入力度,目前,随着经济水平持续提升,我国对第一产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但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农业技术科研投入力度较差,该点已严重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若公共农业技术未及时进行革新,乡村群众对农业技术的基本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尤其针对贫困地区而言,其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具备关键性的技术,而且还需要通过共性技术达到维持基础生产的目的。在农业技术更新速度较慢的情况下,乡村群众对新型技术的接纳速度将同时降低。例如:若传统农业技术能够满足乡村群众基本需求,其为避免新型技术可能具有的风险性,将抗拒采用新型技术。若我国技术研发及投入速度未得到提升,该现象将持续发展,并导致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停滞不前。因此,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必须就该点给予高度重视,并加强农业R&D投入力度,不断对农业技术更新速度及质量进行创新,以此实现乡村群众可持续自主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外,我国农业科研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加强该方面的辐射能力,并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政策,全面提升我国乡村群众生活质量。

创建农业技术应用法规:一要对相关法规进行更新。针对该点,首先政府应推出具备科学性的资源保障法规,以此达到避免资源浪费的目的。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农业发展基金中的部分资金投入于技术推广中。其次,我国应推出能够为人力资源提供保障的法规政策。在实施该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对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生活条件等方面能够满足工作人员基本需求。由于工作人员与农业技术推广具有直接关系,故而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其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及责任意识。以此为基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有效性将显著提升。二要制定激励政策。近些年,我国农村部在各类文件中突出强调各部门应构建具备科学性的评价考核体系,以此实现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注入活力[3]。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该项措施对我国贫困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应明确评价考核体系以及激励政策的重要性,制定具备合理性的激励政策,并确保其能够有效落实。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对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全面强化薪酬评定等方面的合理性。

3 结语

农业现代技术化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地发展方式。所以中国农业现代技术化建设需要充分研究国内的农业产业,以及建立不同专业的农业带,保证农业现代技术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同时,农业也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现代技术化应该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内的农业主要应用在耕种当中,在运输和储存环节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进行重点研发工作。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所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政府应该为合作牵头,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在农村要为现代技术化建设做好服务、培训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

猜你喜欢

技术化现代化农民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
浅谈对中国特色绿色法院的认识
现代生存方式与阳光体育运动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图像化:消费文化与技术化双重语境下的解读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