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尼县野生羊肚菌的分布及人工栽培前景

2021-12-25赵志强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尖顶日产量羊肚

赵志强

(卓尼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卓尼 747600)

0 引言

羊肚菌(Morchellaspp.)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菌,其味道鲜美,在国际上具有悠久的享用传统,且具有确定的保健价值。其既可以鲜品直接进入消费终端,又可制成干货,满足储藏、初级加工及长距离流通的需求。卓尼县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羊肚菌出菇期长,品质好,是高原羊肚菌的优势区域。目前,我县羊肚菌产业发展属于起登阶段,从2015年开始栽培羊肚菌约10.07 hm2,主要分布在木耳镇、柳林镇、喀尔钦镇、刀告乡等乡镇,由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及种植户运营,整体来看群众对羊肚菌的栽培积极性高,技术掌握成熟,发展前景广阔。

1 卓尼县野生羊肚菌的种类及分布

1.1 自然环境概况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介于东径102°46'~104°02',北纬34°10'~35°10'之间,海拔2 000~4 920 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高寒湿润,气温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4.6℃,年均降水580 mm,蒸发量小,全年日照时数2 186 h,无霜期90~119天。林区针叶、暗叶及阔叶林混交分布广,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3%。卓尼境内山峦起伏,雪岭连绵,山脉仅有一条,即西倾山脉。是秦岭山脉的西段。是黄河、长江水系的区段界山。西倾山脉自青海延伸于甘肃境内后即析为三支,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三支山系均延伸至卓尼境内。与境内六个小水系:冶木河水系、羊沙河水系、巴都河水系、车巴沟水系、卡车沟水系、大峪沟水系,其余尚有不少直接流入干流桃河的小支流,有完目沟河、拉扎河、录竹河、木耳河、博始河、纳浪河、西尼沟河、峡地河、柳林河等,形成26条河沟地带,为野生羊肚菌的生长和人工栽培提供优良的自然环境。

1.2 境内野生羊肚菌的种类

羊肚菌按子实体颜色形态分为黑色羊肚菌类群、黄色羊肚菌类群、变红羊肚菌类群和半开羊肚菌类群。而按分子系统发育学,则可分为三个支系,即黄色羊肚菌支系(Esculenta Clade)、黑色羊肚菌支系(Elata Clade)(包括黑色和半开两个类群)和变红羊肚菌支系(Rufobrunnea Clade)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共发现羊肚菌属61个物种,其中33个属于黑色羊肚菌支系,27个属于黄色羊肚菌支系,变红羊肚菌支系仅有1种21。中国共分布有该属30个物种。王洁等人2013~2016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野生羊肚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7种羊肚菌,卓尼境内有6种:羊肚菌[M.esculenta(L.)Pers.]粗柄羊肚菌[M.crassipes(Vent.)Pers.]尖顶羊肚菌(M.conica Fr.)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 Peck)小羊肚菌(M.deliciosa Fr.)半开羊肚菌(Morchellu semiliberu DC.:Fr.)主要生长于林区针叶、暗叶及阔叶林混交分布广上及林缘空旷草丛中。高羊肚菌(M.elata)野生羊肚菌的子囊果中等偏小,高6~9 cm,整体瘦长,卵圆形。菌盖颜色灰黄色至灰黑色,高4.0~6.0 cm,最宽处2.0~3.5 cm;菌盖表面纵脊明显,整体从上至下排列,12~14条,分叉明显;横脊稀疏,凹坑狭长状,大小不规则。菌柄白色、圆柱状,基部膨大;长2.0~3.5 cm,宽1.0~2.0 cm。幼嫩子囊果脊厚,白色或灰白色,成熟时变薄,表面有颗粒;菌盖与菌柄连接处凹陷2~3 mm,经调查在卓尼也有分布。

1.3 野生羊肚菌分布

野生羊肚菌在卓尼县的15个乡镇均有分布,以洮河南岸的木耳镇、纳浪镇、喀尔钦镇、扎古录镇、刀告乡的野生种类多,储量大,洮河北岸的乡镇相对较少,卓尼县一年的野生羊肚菌鲜货储量在30 t~50 t,分布在卓尼县的26河沟地带及所在的森林。

洮河南岸河沟:录竹河沟野生羊肚菌品质好,主要有有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小羊肚菌(M.deliciosa),主产期日产量在150~250kg;车巴河沟野生羊肚菌品质较好,但产量不稳定,主要有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小羊肚菌(M.deliciosa),半开羊肚菌(M.semilibera)和高羊肚菌M.elata),主产期日产量在150~600 kg;卡车河沟野生羊肚菌品质较好,主要有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小羊肚菌(M.deliciosa)、粗柄羊肚菌(M.crassipes)、半开羊肚菌(M.semilibera),主产期日产量在150~400 kg;拉力沟野生羊肚菌品质较好,主要有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小羊肚菌(M.deliciosa)、粗柄羊肚菌(M.crassipes)、半开羊肚菌(M.semilibera),主产期日产量在150~250 kg;木耳沟野生羊肚菌品质较好,主要有有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小羊肚菌(M.deliciosa),主产期日产量在100-250 kg;博峪沟野生羊肚菌品质更好,主要有有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小羊肚菌(M.deliciosa),主产期日产量在100-250 kg;大峪沟野生羊肚菌品质更好,是卓尼野生羊肚菌的主产区,主要有有羊肚菌(M.esculenta)、粗柄羊肚菌(M.crassipes)、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小羊肚菌(M.deliciosa)、半开羊肚菌(M.semilibera)和高羊肚菌M.elata),主产期日产量在250~600 kg;纳浪沟、西尼沟野生羊肚菌品质一般,主要有有羊肚菌(M.esculenta)、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小羊肚菌(M.deliciosa)主产期日产量在50~90 kg。

洮河北岸野生羊肚菌资源较少,主要分布品种有羊肚菌(M.esculenta)小羊肚菌(M.deliciosa),产量较少、品质差不受收购商青睐。但冶力关、藏巴哇、羊沙一带产量颇丰,主要有有羊肚菌(M.esculenta)、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小羊肚菌(M.deliciosa),主产期日产量在50~300 kg。

2 羊肚菌的人工栽培

2.1 栽培菌种的选择

目前能实现商业化栽培的有变红羊肚菌支系的红褐羊肚菌(M.rufubrunnea),以及黑色羊肚菌支系的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eximia)。卓尼县人工栽培羊肚菌菌株应选择舟曲选育的天河1号、天河2号;在阿坝州、香格里拉、青海、四川北部甘肃交接、陇南、甘南、临夏、高海拔地区都有使用的六妹13。依托卓尼县丰富的野生羊肚菌资源,开展野生羊肚菌菌种的良种选育及人工驯化工作,找到适合本土的优良菌株。

2.2 栽培模式的选择

根据卓尼县实际的林业、耕地条件,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土栽培羊肚菌的可行之路,如大田栽培和林下栽培结合模式。大田栽培:大田栽培是当前羊肚菌栽培的主体模式,其过程包括:菌种制备、播种、补料、保育催菇、出菇管理和采收干制等6个主要环节。林下栽培:羊肚菌林下栽培可降低生产投入,而林下腐殖质含量丰富,疏松透气,土壤肥沃,空气湿润,非常利于羊肚菌生长和产量提高。

2.3 强化科技推广应用

建设高原羊肚菌研发中心、羊肚菌实验室、羊肚菌技术培训基地,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羊肚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技术推广、实训培训,建设羊肚菌科技示范基地、示范田,增强羊肚菌产业发展科技支持和人才保障。

3 前景分析

3.1 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健康消费理念的不断升级,国内羊肚菌消费市场蕴含着巨大潜力。即便是未来几年从业人员和种植面积继续逐年扩大,其产量也远不能满足全民健康时代背景下人们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3.2 栽培效益明显

羊肚菌投入产出比约1:2~6,相比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产值要大很多。另外,羊肚菌人工种植生产周期短、耗费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整个生产季节基本上属于农闲时节,非常适合家庭农场的生产模式。成为种植地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3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羊肚菌人工栽培仅需要少量木材或不用木材,按当前的栽培技术核算,每亩需求木屑仅200 kg,消耗稻草约600 kg。羊肚菌生产可以有效地扩大和丰富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保护林木资源、有效消耗秸秆、稻草的作用。

3.4 政府产业利好政策的引导

羊肚菌人工栽培的同时,也将有效带动产地的销售、加工、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创造可观的就业岗位,无论对农民还是地方政府,都是一大利好,成为不少基地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及重点扶贫项目,各级政府部门对于羊肚菌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在项目资金、土地流转、设施配套、政策指导、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卓尼县着力建设以车巴河、洮河、大峪河沿岸乡镇、村组为重点的高原羊肚菌、木耳、平菇等食用菌产业示范区。辐射带动我县柳林镇、木耳镇、纳浪镇、喀尔钦镇、扎古录镇、刀告乡、洮砚镇、藏巴哇镇等8个乡镇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利用三年时间,全县累计计划种植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242.67 hm2,预计总产量 728 t,产值7 280万元。“十四五”期间,力争辐射到全县适宜种植的乡镇、村,面积突破333.33 hm2,产值突破1亿元。

猜你喜欢

尖顶日产量羊肚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藏在古建筑里的科学
几何:尖顶的房子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芭比的闪亮王冠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