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

2021-12-25吴艳芳王新军郭树河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冬枣

吴艳芳王新军郭树河

(1.滨州市作物研究所 山东滨州256600;2.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滨州256600;3.滨州市果树站 山东滨州256600)

沾化冬枣产业发展已有30年时间,现已成为沾化区农业主导产业,是20万农民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近30万人参与到该产业中来。据初步统计,“十三五”期间,沾化冬枣产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为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沾化冬枣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20年,沾化冬枣种植面积30万亩,预计总产3亿多千克,产值近40亿元。

沾化冬枣被指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推荐果品。沾化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全国绿色林业示范区、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沾化冬枣先后获得了“中国果王”“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华名果”“中国名牌农产品”“首届中国国际林产品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2002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沾化冬枣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1999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沾化冬枣注册为“黄河三角洲”商标,同时注册了证明商标,沾化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冬枣第一县”。2020年10月,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1 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现状

1.1 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冬枣品质

1.1.1 制订生产标准,规范生产规程 从1998年起,用2年多的时间制定出了包括冬枣脱毒树苗培育、冬枣树栽植、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贮存保鲜等13项内容的综合标准,2002年通过中国标准化协会的审查,成为沾化冬枣强制性国家标准。

1.1.2 坚持示范带动,建设生产基地 在全区范围内高标准建设示范基地、采摘基地100余处。连续几年开展了“沾化冬枣质量年”“沾化冬枣质量达标年”“沾化冬枣质量效益年”“沾化冬枣品牌创优工程”活动,枣农质量意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有下洼镇曹庙村、北陈村冬枣示范园、黄升乡孙家冬枣示范园等9处省级经济林标示范园。

1.1.3 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二次创业” 沾化冬枣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关键在技术,核心在服务。通过多年努力,我们建立健全了以县冬枣研究所为龙头、乡镇为重点、各村为基础的冬枣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引导发展冬枣大棚2.65万亩,推广应用了诱虫灯、粘虫胶、套袋等技术,沾化冬枣品质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坚持提纯复壮,进一步优化沾化冬枣品种结构。

1.2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植壮大特色产业

1.2.1 龙头企业带动 成立了集科研、生产、贮存、营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齐鲁浩华公司,研制和生产出了冬枣啤酒、冬枣醋饮、冬枣粉、冬枣汁、冬枣醋、冬枣脆片等产品。

1.2.2 贮藏物流业、服务业发达 目前,沾化区有保鲜库1.5万座,总贮存保鲜能力达14万t。建成3个大型市场、12个中型市场、100多个小型市场和冬枣物流配送企业达29家,满足了冬枣集中上市期交易需要,确保了沾化冬枣货畅其流,并出口到美国、新加坡和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自2020年来下洼镇购销冬枣的外地客商达1 000余家。已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起了600多个沾化冬枣专卖销售网点,沾化冬枣已进入沃尔玛、银座、苏果等知名超市,并顺利打入了欧美、东南亚市场。沾化冬枣原产地、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效应凸显,冬枣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1.2.3 生态旅游业建设成绩斐然 挖掘、整合和优化冬枣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实施了“乡村风情游”“农家乐”“万亩枣园变公园”等旅游项目和工程。自2007年以来,先后投资1 300万元兴建了秦口韵生态主题公园和下洼生态旅游园,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态农业旅游线路。几年来,共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景区先后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

1.3 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沾化冬枣知名度

多年来,我们坚持一手抓质量、一手拓市场,确保了沾化冬枣既丰收又丰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济南举办新闻发布会,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省电视台播出广告,连续举办了22届“中国滨州沾化冬枣节”,遍邀天下宾朋到沾化做客,品尝冬枣。已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起了600多个沾化冬枣专卖销售网点,沾化冬枣已进入沃尔玛、银座、苏果等知名超市,并顺利打入了欧美、东南亚市场。

沾化区已构建起“市场+龙头+基地+农户”、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形成了集农资供应、餐饮服务、观光旅游、物流运输、包装彩印在内的产业链条。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冬枣产业联合调研组通过与枣农、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等各层面代表座谈交流,深入了解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情况,梳理汇总出以下问题。

2.1 选优工作进展慢,组织化程度低、标准低,品质下降

生产主体大多数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者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55周岁),仍采用传统生产模式,栽植密度过大,土壤贫瘠,土杂肥、有机肥的施用量过低,管理标准无法统一,导致品质差异很大,难以发挥品牌效益、实现优质优价。2010年以前,冬枣产量虽低,但品质优、价格好、整体效益高。2010年以后,由于市场以果品大小论价,枣农开始单纯追求生产大果,提高产量,导致品质下降。

2.2 成本大幅度增加,市场价格不稳定

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机械化水平低等因素影响,果园效益大大下降且市场价格不稳定。据调查,冬枣生产成本为3.0元/kg左右。特别是山西、陕西、河北、新疆等地大量引进种植冬枣,产量激增,价格下跌较大,而品牌保护难度特别大,效益下降明显。

2.3 冬枣易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影响

冬枣设施大棚栽培少,抵御冰雹、台风能力差,成熟前遇雨易裂果,保险机构缺乏有效支撑、枣农入保险积极性不高,枣农收入得不到保障。2015年,沾化区3.2万亩冬枣遭雹灾,经济损失0.45亿元;2017年10月,沾化区、无棣县连续降雨,冬枣裂果严重,冬枣商品产量减收20%以上,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冬枣主要是以鲜果销售,贮存期短,受市场价格影响大,效益不稳。

2.4 冬枣产业链条短

目前,冬枣仍以销售鲜果为主,深加工企业少、规模小、产品单一。作为滨州最大的冬枣加工企业,齐鲁浩华公司年加工能力仅1 500万kg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3 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3.1 以提升冬枣品质为主攻目标,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冬枣产业转型升级

3.1.1 搞好研发和示范 继续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依托山东省冬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沾化冬枣研究院等平台共同搞好新品种研发和新技术创新示范,为沾化冬枣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积极争创省级示范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冬枣高标准示范园(区),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应用“省力、优质、高效”的宽行密植、设施栽培、沃土养根、生草覆草、绿色防控等集约栽培模式,以点带面促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3.1.2 抓好品种优选保护,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低效园更新优化、提质增效,提升沾化冬枣标准化水平开展提质增效工程,“提纯复壮冬枣1代,推广冬枣2代,研发冬枣3代”,建立良种品牌和专利保护机制,搞好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冬枣生产基地绿色认证;强化疏密间伐。按照10年生以上树龄每亩不超过56株、10年生以下树龄每亩不超过110株的标准。更新改接沾冬2号1万亩,新发展冬枣设施大棚1万亩。强化技术培训与推广。加强对沾化冬枣生产的指导与管理,推行统一安全标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统一建立生产档案记录、统一农资产品采购使用、统一组织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的“五统一”措施,讲技术、授经验,使枣农受训率达到100%。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枣农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3.1.3 狠抓冬枣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立足“食域滨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食域滨州、康养九珍”为平台,高标准推进冬枣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品牌文化传播、品牌营销策划,大力开展冬枣品牌创建,创新营销方式。在线下,提升完善3处大中型冬枣批发市场;在线上,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模式,积极与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开设“沿黄生态高效农业馆”等栏目。努力培植十大电商企业、十大电商示范村、十佳物流企业。规范使用沾化冬枣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让品牌战略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法宝。举办沾化冬枣产销对接会、贸易洽谈会、打假促销会、新闻发布会、冬枣节、电商节、冬枣大赛等活动,加大与中央、省主流媒体联系对接,将影响力覆盖到全国,持续提升沾化冬枣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促进产业振兴。

3.1.4 把冬枣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档次和增值效益 大力支持实力强、带动力大、成长性好的冬枣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对销售收入2 000万元以上集冬枣收购、贮存、销售、加工一条龙的企业优先供给建设用地,优先申报上级支持的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贷款担保,根据企业需要视情况给予500万元以上的贴息贷款;实施好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第二批)项目——山东齐鲁浩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冬枣智能分选、精深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促进冬枣深加工产业发展。

3.1.5 做好“+旅游”的文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一片二线”的总体布局,以下洼生态旅游采摘园片区为基础,建设沿海天大道和永馆路两条冬枣采摘长廊。采摘长廊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识,把两条长廊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带、农民增收带。组织开展冬枣采摘园评比活动。

3.1.6 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沾化冬枣安全化水平积极开展农资市场治理整顿。严格沾化冬枣生产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深入开展农资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开展农资质量安全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制售、使用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将生产投入品监管与沾化冬枣质量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生产投入品质量监测。进一步健全农药、肥料、激素等重要生产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完善标签、标识等监管手段;积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培育农资连锁经营品牌。完善监管体系。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药物残留动态监测系统,定期开展农药残留动态监测;充分利用“物联网”监管平台,实行从生产到贮运、包装、销售全程质量监管;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监管措施,建立沾化冬枣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发布沾化冬枣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大力推进沾化冬枣统一包装制度,扩大安全条形码和二维码试点范围,建立沾化冬枣产品标签管理制度,把产品标签与认证标志、产品商标、执行标准、生产产地等信息相结合,逐步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沾化冬枣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3.2 强化保障措施

3.2.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冬枣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加大国家、省级渉果资金争取力度;统筹涉农资金,大力支持发展冬枣高标准示范园建设、老劣低效园更新改造、品牌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安全监管等工程,促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冬枣政策性保险宣传和入保推进力度。

3.2.2 培育壮大各类经营主体,完善服务体系 通过“双招双引”培育和引进一批冬枣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增粗价值链,带动冬枣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

3.2.3 理顺部门职能,夯实工作责任 把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放在实施乡村战略大背景下来统筹考虑。尽快理顺机构改革后果业管理职能和人员的隶属关系,做到职责明晰、人员到位,为现代冬枣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农业农村部门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加大业务指导和督导,把冬枣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积极打造滨州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确保冬枣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4 结论

4.1 “品种、品质、品牌”是引领冬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只有创新发展思路,运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模式和营销理念才能使沾化冬枣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可持续健康发展。

4.2 打造“体验型”冬枣产业

大力推动生态种植、赛枣赛园、休闲体验、采摘、观光旅游等冬枣产业新业态,能够促进“冬枣+旅游”业态创新。

4.3 打造“智慧型”冬枣产业

立足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继续引导发展智慧冬枣产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能够助力打造地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推广新模式,助力滨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典型。

猜你喜欢

冬枣
陕西大荔县: “摇钱树”上挂满“金蛋蛋”
山西冬枣出口荷兰
山西运城:冬枣首次出口美国
刘选民:种植冬枣光荣致富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冬枣好吃但不要吃多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设施冬枣大有可为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冬枣生物保鲜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