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分析

2021-12-25彭春丽王淑娟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1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农民

彭春丽 王淑娟

(通辽市科尔沁区育新镇人民政府,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引言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成为热议话题,而农村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对国家稳定、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传统农村经济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也十分严重,这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于现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对农村经济如何与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发展,进行如下探讨。

1.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经济行为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本文从农民经济行为的主要特征以及形成因素两部分进行讨论分析。

1.1 农民经济行为主要特征

农民经济行为具有地域同一性的特点。作为我国的集体所有制单位之一,农民经济行为往往以“农村”为单位,在同一地域即同一农村中,农民的居住方式、文化水平以及所接触到的社会信息往往具有相同性,因此村民的经济行为往往与其他村民相关联,这也导致我国农民经济行为具有地域同一性,在相同地域内,大多数农民以其他村民的成功经验为主进行农业种植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时常出现盲目跟风等现象。

农民在经济行为方式选择上具有随意性以及一定的盲目性。在同一农村内,农民的信息接收来源有限,而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都导致农民可选择的经济行为方式具有随意性以及一定的盲目性,具体体现在政府引导之外,农民的种植行为、经营行为普遍具有随机性以及盲目性,无法提前对农业市场进行合理预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农民经济活动,这进一步导致农民经济活动出现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的问题。

农民经济行为具有个体性以及短期性。农民经济行为的个体性是根据其生产方式以及农民自身的局限性、意识思维等因素决定的。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相关政策的背景下,农民的经济活动一般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因此农民经济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分散性。此外,农民经济行为的短期性主要是受到农业市场以及社会波动的变化,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低、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以及生产环境都限制其农民经济活动的方式,导致其活动具有短期性,这具体体现在近年来随着某一农业产品的大幅涨价,许多农民就会出现盲目种植、盲目跟风以及经常更换农作物的问题。

1.2 农民经济行为形成因素

农民经济行为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为直接动力以及间接动力两部分,对此,本文分析研究如下:

首先,导致农民经济行为出现一定盲目性、短期性等特点的直接动力往往与农业经济的利益以及农民自身的资源限制、地域资源限制等因素相关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追求经济利益是农民经济行为最直接的动力因素,是农民经济行为的根本,而在追求利益的基础上,农民的经济行为又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资源以及自身素质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其自身素质较高、文化程度较高、信息来源灵活、渠道广的农民在进行决策以及经济行为时更加理智,获得较高收入的可能性也较高,在经过合理分析后盲目选择经济行为的概率也较低。而自身素质较低的农民盲目性以及短期性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农民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土地等自然资源,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农民活动特点,例如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因此相对于土地资源较差的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社会化程度以及农民素质、农民收入都较高。除此之外农民生产活动中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以及活动中的劳动力构成都属于最直接动力因素,这些因素也都与农民的收入、利益以及经济活动相关联。

其次,农民经济行为特点的间接动力往往与农民所处的信息交流环境、渠道以及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农业市场环境、竞争相关联。在农民经济行为中,政策因素也与农民经济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政策倾斜往往能带来农民思想以及经营方式的转变。由于农民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因此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支持,政策的调整会引起农民经济行为的较大变动,这是农民经济行为的重要间接动力。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农业市场的竞争以及市场环境对农民的经济行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是完全竞争,且基于上文所述的农民经济行为的地域同一性,因此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农民面临的是同一产品的竞争,并竞争十分激烈,例如:蔬菜以及水稻、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等,这一竞争压力对农民的经济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国家整体角度分析,农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农民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农民的经济行为无法做到健康、可持续,那么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及经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1.3 农民经济行为与农业经济发展

农民经济行为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一方面,作为农民经济行为的表现之一,农业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农民经济行为的专业化生产以及特色产业发展,各地特色的农业经济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发力点,在此背景下,农民开始尝试以当地特色产业以及专业化的产业进行经济活动,并形成带头示范作用,在农村地域范围内施行。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行为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成为农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经济行为依旧是传统农耕方式与新经济行为并存,但是在未来发展趋势中,新经济行为逐渐成为我国农民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式,并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逐渐演变出“农业电商”“农业+第三产业”的新的发展形势。

另一方面,农民的经济行为能够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民经济行为的变化也能够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新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

近年来,在我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以及农产品的经济转化效率都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形势,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的生态环境。

2.1 农村生态环境分析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以及农村整体的生态环境的总称,在农业经济较弱、生产力不高时,农村生态环境能够实现基本的环境自净,农民生活或生产产生的污染物能够通过环境的自然循环消化或转化掉。但是在农业经济飞速发展中,农村的环境自净能力无法匹配农业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方式不当、农民意识较差以及农村基础建设、环境管理落后等问题,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成为影响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桎梏。

现在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具有主体较为分散、污染随机性大、范围广以及影响较大、治理难度大、难以检测等特点,这导致我国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治理成果无法与当地政府、国家投入相匹配,治理成本也高于预期。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是由于农民产业化、规模化养殖畜禽,但缺乏足够的污染治理手段以及环境污染防治手段,导致化学肥料利用不当、地下水、使用水污染等问题。第二是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化学化肥导致农副产品农药污染、农药超标以及土地失去酸碱平衡等问题。第三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地膜等白色塑料导致的白色污染。第四是生活垃圾污染以及燃烧秸秆等环境污染。虽然在大力倡导绿色生产、清洁环境以及积极寻求无污染可代替能源的背景下,我国农民燃烧秸秆的比例已经有所减小,但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旧以燃烧秸秆作为主要的秸秆消耗手段。

2.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由于农民基础素质较低导致对环境保护了解不全面,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的危机意识。第二,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业污染问题,特别是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为主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生活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第三,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的不正当利用。第四,民营企业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问题。在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以及市场化生产的背景下,许多民营企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缺乏必要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污染监管以及污染治理水平差等问题。

3.农业经济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3.1 农业经济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了深入分析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经济行为为单位进行分析。

首先,农民的生产、生活都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在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的农业生产中,农民本身所处的土地资源以及自然资源较为匮乏,当地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主要在传统的燃烧秸秆、不当利用农药、化肥等产生的环境污染中。但是,在传统种植农业生产方式中,农村本身的环境基础设施较差以及缺乏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意识是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较差的主要原因。第二,由于传统种植耕作方式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农村环境污染与其自净能力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持平,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也较小。

其次,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经济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经济发展地区中,经济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在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民营企业以及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高,因此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污染处理系统较为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也较高,有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绿色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机械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严重环境污染事件的概率也更高,如果民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污水排放系统不合格,既有可能导致地下水、地表水甚至是土壤污染,且污染范围较广,污染程度严重超出农村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

3.2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分析

基于上文分析,本文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分析研究如下:

首先,提高环境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是保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发展是未来的热点方向,这就要求我国农村需要为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政策保护,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深入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做到以国家的统一部署为基准、以当地的市级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的规划体系,建立起完整且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规划,做到农业经济与农村环境保护“两手抓”。第二,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一方面,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可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技术等实时监测当地的水资源污染情况、土地污染情况,发现污染超标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严格监督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以及防治体系,对于污染控制不合格、缺乏完善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企业及时作出停业整顿、罚款等处罚。

其次,从农业经济的角度分析,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平,一直是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讲座,并且积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切实提高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意识,进而打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氛围。此外,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集约化、机械化以及科技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科研人员以及当地政府一方面应当以中国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的问题为依据进行科技创新,大力研发相关的科学技术以及机械设备;另一方面也应当积极推行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推进农业经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废弃物的有效循环利用、生活污水的再循环处理等技术的研发,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以及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农民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
台州-电镀厂老板涉嫌环境污染罪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