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2021-12-25鲁友然廖灵芝
鲁友然 廖灵芝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因此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是党在十八大会议上针对农村发展提出的重要内容。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 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20世纪90年代末期物联网一词首次出现在国际上,并在之后几年发展中,物联网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国际热门话题。最终在2005年的“国际电信联盟年度报告上”,将物联网一词规范化,使其拥有了明确的定义解读,即“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物体与网络相连接,并将物体状态实现各传感设备共享、分析、处理后再通过信息传播媒介,将处理后的物体状态信息传送回终端的技术。”而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作物进行实时监控、跟踪,对种植过程的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最后对种植过程进行智能化与信息化管理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监管技术,具体作用表现为:
第一,栽培环境监测系统。栽培环境监测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对传感器传送回来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监控,主要监控内容为农作物栽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与氧气浓度等。
同时,在栽培环境监测系统运行时,需要提前制定相关环境标准参数,从而可以根据传感器传送回来的信息对农作物生长条件进行调控。以某菌类栽培为例,其相关标准参数误差为:温度误差±0.5℃,超过临界值将会抑制食用菌生长速度;湿度误差±2%RH,超过临界值将会提高病虫害发生概率;氧气浓度误差30ppm,超过临界值将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
第二,远程智能采集终端。该终端的主要功能是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然后通过移动基站将所有信息统一传送到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上,从而方便使用者调取与使用管理。
第三,远程智能操控终端。该终端同时与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条件的传感器相连接,对各种参数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一旦发现参数值发生偏差,则可以及时通过该远程终端对发生误差的设备进行调控。该终端可调控排风机、通风扇、遮阳布等设备。
第四,自动灌溉系统。传统农业灌溉方式皆采取人工形式灌溉,种植者利用水管对农作物进行大水量浇灌,虽然该浇灌方式可以解决农作物干旱问题,但也具有一定隐患,如因水量过大,导致农作物过涝死,或忘记灌溉,导致农作物旱死等。同时,传统灌溉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浪费,总体而言,传统的人工灌溉方式对农作物生长具有不利影响。而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化自动灌溉系统,则可以规避上述传统灌溉方式带来的弊端,该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掌握不同农作物对湿度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浇灌,同时还能控制浇灌水量,进而在保证农作物获得浇灌的同时,还能确保水资源不会浪费。
综上所述,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背景下的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保障农业生产结构得以优化的重要技术。农业物理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凭借其自身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等优势改善传统农作物栽培模式,从而为农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还能够大幅度提升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进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1.2 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可控性
第一,对天气变化(气象条件)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天气变化是影响农作物生长速度的一大因素,因为天气变化直接决定空气的湿度与光照强度,所以对天气变化采取实时动态监测,有利于系统终端负责人时刻掌握天气变化,从而观察农作物成长变化,进而调控农作物生长的各种参数标准。
第二,对农作物生长环境温度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与调控。由于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温度要求较为苛刻,同时,由于天气变化使栽培空间内外的温度多变,因此,基于农业管理系统的农作物栽培系统首先应具有实时温度动态监测功能,从而可以随时掌握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温度变化,进而调节最适宜农作物成长的温度。
第三,具有报警功能。由于农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因此,种植者需要为其制定特定的生长参数,但同时由于各生长参数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因此,为避免参数出现误差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基于农业管理系统的农作物栽培系统应具有报警系统,即一旦监测到某一参数出现误差,并且误差已超出临界值,就会响起警报声。与此同时,如若警报声在长达五分钟内没有操作人员进行关闭则会自动关闭,从而转换警报形式,将有声警报转变为信号警报,即向终端发送预警,直到相关工作人员对参数进行调整。同时,在相应参数调整时,可依赖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调控。
第四,对农作物生长变化进行实时视频监测。即使是同一批农作物种子,其生长趋势也是不同的,因此,基于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农作物栽培系统应具有实时视频监测功能,从而可以掌握农作物生长变化,从而控制采摘时间。
第五,预留相应接口。该举措主要是为农作物后续销售提供准备,促使农作物完整产业链建立,实现种植、管理、销售一条龙发展,从而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可控性,可以对农作物栽培环境进行实时信息化动态监控,从而远程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强度,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促使农业发展更加现代化。
1.3 有助于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
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对比传统机械设备而言,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机械设备工作效率较高。机电一体化农业机械设备在工作运转时,可以依靠自身自动化处理功能,在遇到工作干扰因素时,自行对干扰因素进行处理,进而使农业机械设备在工作时不会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停止工作,从而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第二,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农业机械设备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先进科技的信息化人工智能系统,促使机电一体化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工作中可以有效模拟人工劳作。因此,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工作效率。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研发出来了农业信息共享功能,可以帮助机械设备使用者快速掌握农业信息,并对获取到的农业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农作物生长现状,并根据农作物实际生长情况,制定出符合当下农业生产发展的工作计划。其次,在农作物种植生产过程中,可以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精准度,进而避免因人工控制设备而导致的种植问题与设备故障问题,从而促进农业发展。
第二,有利于降低农业机械设备故障发生次数。在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一旦农业机械设备因各种因素影响出现故障问题,则会直接降低农业机械设备工作效率,进而阻碍农业发展进程。而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所研发出来的自动诊断与自动报警功能,可以帮助机械设备使用者可以在有效时间内了解故障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从而掌握机械设备是否需要暂停工作进行检修。同时,智能化农业机械设备还具有自动监控功能,该功能可以实时对农业机械设备运行进行监控。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新世纪背景下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是将科学技术、计算机、机械结合于一体而产生的新型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还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投入与经济损失,从而促使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2.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发展立体高效农业栽培技术
立体栽培模式是伴随低碳农业不断深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立体栽培具有占地小、产量大、易管理、自动化等优势,是一种无需土壤栽培、依靠营养液在垂直梯度架上进行生长的栽培模式。目前我国立体栽培形式主要以袋式、立柱式、吊槽式、三层槽式为主。
袋式:主要利用热合机与岩棉将塑料薄膜挂掉在大棚内进行蔬菜幼苗定植。
立柱式:主要根据大棚实际种植面积合理规划柱体数量,并将多个柱体立在相应空间,使蔬菜以柱体为中心围绕柱体进行栽培。
吊槽式:将木质栽培槽悬挂在温室上部进行蔬菜幼苗定植。
三层槽式:在吊槽式基础上增加三层木槽,并使每层之间具有一定合理距离的栽培形式。
随着立体栽培模式快速发展并在广大农业种植者范围内进行普及运用后,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满意度调查发现,大部分种植者认为立柱式栽培形式为效果最佳的形式之一。立柱式栽培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种植场地依附温室墙体进行墙体栽培,不仅可以保护墙体还能进一步扩大整体栽培空间,为其他需要进行地面栽培地幼苗腾出场地,并且这种垂直式的柱体栽培可以使幼苗充分吸收太阳光能。基于此,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加强立体高效农业栽培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作物产量,增加农村经济收益。
2.2 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关键性胜利,正在进入决胜、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是解决贫困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并在十九大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是党肩负的伟大使命,要求各级政府在现阶段要尽最大可能,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乡村振兴:十九大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基于“三农”问题,为推动农村全方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规划建设出的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的助农、惠农体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衔接”是指两个个体在外在因素牵引下连接在一起。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则是在“三农”工作牵引下进行紧密联合的新时期发展战略。脱贫攻坚在二者衔接发展中侧重贫困问题解决,而乡村振兴则是在脱贫攻坚基础上进行的后续完善工作。
基于此,为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体措施为:
第一,各地政府需要根据当地农村实际衔接情况,基于国家一系列助农、惠农等扶持政策基础上,对衔接工作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二者发展规划上的统一,避免各自运行现象的发生。
第二,各地政府应加大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贯彻落实衔接管理工作,设立专门负责衔接工作的组织机构,优化组织结构,从而在国家助农、惠农政策指导下,更好地落实一系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保证二者衔接工作的有效推进,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3 调整劳动力结构
挖掘地区优势并颁布相关政策,提升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福利待遇,留住本地人才的同时吸引外地人才,从而提高农村青年与技术人才占比。同时,还应提高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素质,采取定期办班培训、专家授课、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民农业生产问题培训。相关乡镇领导与党员要起积极带头作用,培养出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农业经济发展领头人和农民企业家,创造新型农民团体,让其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发展最新情况,进而发挥出带头和引导作用。
2.4 创新农村增收模式
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发挥该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安徽省滁州市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基于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动安徽省滁州市农村集体融入当地产业链条,从而把消除村集体经济之“薄”与消除低收入农户个体经济之“薄”相结合,促使农民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村民增收致富双赢。具体实施为:
首先,在家庭农场方面要发挥安徽省滁州市农村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优势,构建绿色蔬菜有机农场并逐渐发展农产品衍生品,与此同时实施农场提升、绿色筑底、数字融网、合作联合、示范引领五大行动,推进家庭农场整体提升。
其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要将从量向质发展转变,以打造高质量农村为新时期发展主线。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包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管理等多方位内容,是保证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支撑。因此,在实际乡村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展立体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调整劳动力结构以及创新农村增收模式等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