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四个维度”

2021-12-25孙兆延王延隆

关键词:公共卫生中医药卫生

孙兆延,王延隆

(1.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2. 浙江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1402)

党中央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建设,对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随着党中央在相关领域的思想内容愈来愈丰富,我们有必要对卫生健康观予以总结和提炼,使其更好地指导新时期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产生于新时代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伟大工程下的理论维度、制度维度、道路维度和文化维度,体现了实践主体与逻辑客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高度统一。

一、理论维度: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精神理念

理论维度是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四个维度”的灵魂。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学说的中国化,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深刻把握中,基于中国当代国情和生动实践展开、形成的专门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具有科学性、本土性和前瞻性,遵循事物发展基本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系统论和实践论统一到人民健康这一主题和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人民健康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飞速发展,检验了这套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符合新时代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认识论上确立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人民健康服务供给总量与差异化仍然严重不足,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健康服务供给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矛盾更加突出。”[1]意味着人民群众所拥有的健康服务与应该获得的健康供给之间,不同区域的健康供给之间,不同生理阶段的人群之间都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新的基本矛盾和人民群众新需求的认识,党中央将健康权益提升到基本人权的层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强烈期盼。

然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严重影响健康公平和底线公平的现实威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五个一批”的精准脱贫工程,把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工作纳入“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脱贫工程,要求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守住社会公平的底线。正是由于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高度重视,党中央把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列入了2020年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任务中。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三条:一是通过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来加大对因病致贫群众的帮扶力度,促进大病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上述人群采取政策倾斜。二是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工作;三是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从方法论上以系统思维融入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健康保障工作不是单一部门的政治任务,是涉及医疗、环境、保障、教育等跨域的系统工程。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属于思维领域的系统论,系统思维是习近平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的根本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意味着要将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健康事业发展放在系统的事业中进行审视,符合人体科学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基于人体健康的内因和外因的系统要素分析,强调要把握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辩证关系,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融合发展,注重激发人民的参与健康治理的内在因素,良好的生活生产习惯的养成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健康产业、健康环境、健康防护、医疗卫生等因素,既是人体健康的外部因素,又是健康事业发展系统的子因素,各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这个系统中,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健康事业的最突出的交汇点是体育活动。从我国体育管理角度来看,体育种类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各有功能和侧重点,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014年2月,习近平在索契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坦言:“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捷报频传。但是,有些项目仍是短板。我们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可见习近平在体育活动与健康管理上的论断是客观的、辩证的、务实的,既强调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又主张坚持体育分类指导原则,认识到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从青少年儿童学校体育抓起,正确处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

从实践论上展现开放包容的公共卫生领域之合作精神。党中央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承诺向来是言出必行,一视同仁。国内的情况是近年确立了“公益主导,市场补充”方略,正确把握了市场和政府两者的关系,即在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前提下,引进市场机制,补充公共卫生资源,实现政府在确保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上有作为,促使市场其他领域更有活力。与此同时,将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向市场开放,理顺政府和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打造包容性政府治理模式,共同致力于向民众提供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资源。针对近年来药品价格虚高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趋严重的现象,国家发改委曾对部分虚高药品进行了数十次价格调整,逐渐将矛头指向政府主导的“计划”定价模式,展现了“壮士断腕”般的勇气和担当。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就《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完成了对全国八家医药行业协会的意见征集。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划,从2015年1月1日起,国家将取消政府原来制定的最高零售限价或出厂价格。这意味着,占据我国庞大药品市场超两成份额的政府定价药品,将正式放开“计划”定价形式,交由市场决策。

在对外公共卫生工作方面,我国政府加快了医疗和卫生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公共卫生相关领域的国际活动,鼓励外企来华开展投资、研发和服务。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了卫生和健康领域的全球化普遍联系的规律,希望在参与国际卫生治理的同时,为中国卫生和健康事业汇聚全球资源和力量。除了在“引进来”上加大力度外,在“走出去”上也不容小觑,我国向来注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义,尤其是对于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援助更是慷慨解囊、不遗余力。例如,2014年10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时宣布,中国将向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提供第四轮的援助,涉及5亿元的急需物资和外汇。与此同时,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科研团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新型疫苗研发计划,最新成果通过政府和军队的联合评审,于当年12月开展临床试验。这是世界上第三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埃博拉疫苗,也是全球首个针对2014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二、制度维度: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政策体系

制度维度是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四个维度”的基础,起着承载思想理论的内容和价值的作用。党的理论成果若想转化为实践成就,需要形成具体政策,然后再凝聚成制度。围绕人民健康权益,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问题意识和多层治理探索中,在实践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道路上形成了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如果不能从认识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健康事业发展的系统关联,就无法探索和运用将人民健康观融入各项政策的适当方式。

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政策是践行实事求是的政策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这是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健康领域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主要矛盾表现在“医疗卫生体系效率仍然不够高,健康服务种类仍然比较单一,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仍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3]治理难点体现在人民健康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引发需求的日益增长,这给卫生医疗保障的财政资金供给带来压力,也对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将人民健康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不意味着实行最大限度的卫生健康领域的资金和资源投入,现阶段仍要遵循“资源始终有限性”的定律,在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多重叠加上着力。

近年来,国家对包括卫生医疗在内的大健康产业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规模约为4.17万亿元,到2016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规模增加到约7.26万亿元”[4]。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大健康产业的良好的“溢出效益”,在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同时,带动环境治理、就业、教育等多重效益。据统计,2010年至2017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从15元提高到50元,服务项目从最初的9类41项扩大到12类47项[5]。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财政补贴标准提高了3.33倍,而这个时间段内人均GDP翻了不到两倍。可以看出国家在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上远远高于人均GDP的增长,充分体现人民健康事业发展优先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国家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大财政健康支出力度,推动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高,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政策是基于问题导向的政策体系。虽然政策制定者要有超前意识,尽量做到未雨绸缪,把可能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中。然而,问题意识始终是公共政策中重要一环,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过程多是从对问题出现以及在系统运行中的早期压力迹象开始的。每当面对公共卫生领域暴露出来的问题时,各级政府多能自觉按照习近平提出的“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的要求,及时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体制。

近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了我国应急医疗体制、公共安全理念、公共卫生保障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典型例子有吉林假疫苗案。2018年7月1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一起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造假案例,责任方是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案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一查到底,严肃问责,依法从严处理。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同时出手,纪检部门问责了七名省部级干部和三十五名非中管干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原副局长吴也被立案审查。与此同时,国务院调查组赶赴吉林省开展调查,经过严密刑侦和扎实取证后,刑事拘留了十八名涉案人员。

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政策是多层治理格局的政策体系。新时代人民健康领域坚持开放发展,形成多层治理复杂政策过程,体现了包容性和多中心化的特点。多层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是对国家治理复杂性的政策回应,强调通过各种隐性和显性规则,在不同层面上协调治理主体多方参与。包含了次级国家、国家、超国家层次以及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复杂政策过程。[6]多层治理意味着“治理的进程不再排他性地由国家来引导,而是包容了所有可指导、掌控或管理社会的政治和行政角色的活动。这个进程中的国家与非国家角色的关系是多中心的和非等级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的。”[7]统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和资源的分配关系,形成“权力向上、治理向下”整体性治理模式,“通过权力向上的集中,治理向下的协调,实现政府的整体性以及治理的有效性”[8]。事实上,我国目前健康产业的发展既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主次关系,也能处理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治理模式,吸收外来优质技术和资金共同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保持对外沟通协作机制,与世界各国共创健康风险防控和健康治理的共享机制,切实践行着共建共享的治理精神。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跨国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非洲猪瘟一度进入高发期,截止到2018年底,世界上已有64个国家发生该病,年均增加约1000起。2018年8月沈阳市首次报告非洲猪瘟疫情,十个多月时间里在31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134起家猪疫情和3起野猪疫情,各地政府组织扑杀生猪一百多万头,及时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在抗击非洲猪瘟疫情的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了权力向上整体性治理的高效动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优势。除了非洲猪瘟疫情外,十八大以来,每次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党中央都能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部门、市场、社会组织、公众以及新闻媒体的协同效应,推动医疗保险、基层治理、舆论宣传、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领域形成合力,有效配置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努力实现疫情防控效能最大化。

三、道路维度: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路径

道路维度是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四个维度”的表征。道路维度来源于理论维度,作为特定环境和语境下的制度维度的外在表现形态。当前我们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健康生产能力和健康服务能力的不充分、不均衡,健康生产能力不充分表现在健康生产力、人力资源、资金规模的投入和技术领域的创新等方面;健康服务能力不均衡表现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够。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结构和内涵。

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道路遵循了人类发展的科学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卫生健康观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政体、国体及基本制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必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

若想践行这一道路,需要遵循人的生命周期规律,建立符合不同年龄阶段之健康特点的投入机制,抓住“人的内在能动性”这一根本,构建“知、防、医、护、养”全方面和全周期健康服务。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分析社会外部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威胁,加强心理健康研究、教育、治疗和服务,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优质劳动力。遵循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将健康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重点把握基本卫生保障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医疗卫生技术的规律性,来制定新时代人民健康领域的方针政策。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医疗模式和技术路线,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健康”的发展战略,把健康事业看作是一个社会行为系统,形成“大卫生、大健康”式的人民健康事业治理思路,将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防治兼顾,健康事业与群众运动结合,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融合,来应对庞大人口基数下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

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道路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医疗卫生是最容易体现“市场失灵”的公共产品,所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必须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的探索证明了医疗卫生不能走纯市场化运营的西方模式。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在于广大人民共同享有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权利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不是以投入和产出比为衡量标准。习近平指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9]明确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的温床,加快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向基层下移。

近年来,我国农村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贫困人口由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9年末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9年的0.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自2003年推行以来,到2010年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区,旨在给中国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础的社会医疗保障。最近十年,新农合在健康的长期减贫效应愈发显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健康冲击带给家户的不利影响,显著地改变了农村居民以往的就医习惯,降低了个体医疗支出成本,提升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因而,面对负向健康冲击的致贫效应,健康的提升具有长期的减贫效应,个体或家庭成员的健康在长期能减少医疗支出和生病导致的收入损失,提升个体的生产效率,增强收入能力,减少因病导致的儿童辍学打工现象,从而降低农村家庭落入贫困的可能性。

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道路体现了国际交往的比较优势。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处于竞争优势的的国家,离不开健康的国民。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具体实践,可以看到一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工作主线,始终确保卫生健康工作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民生领域做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生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上,国家编制和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清晰地勾画出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的路线图,这对我国实现后一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西方国家现有的卫生保健政策普遍陷入困境,它们在追求普遍性社会福利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旧的卫生保健政策难以兑现,加剧了公共卫生领域的两极分化。最突出的例子当属美国,一边拥有国际高水平医疗技术,一边却在基本医疗保障上存在明显短板。由于美国医疗推崇保险公司商业化,医疗费用昂贵,主要以高收入人群为主。2019年11月,美国商务部和人口普查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上一年度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为5772万人,覆盖面仅占17.8%。然而,中国医保却是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覆盖范围广,有利于减轻人们的医疗费用负担,成为国民面对医疗风险时的最基础保障。我国的卫生和医疗发展道路符合历史规律和当下国情,在国际比较中具有明显制度优势。每当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我国会积极采取“急时行政”的应对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遏制了历次疫情的蔓延,及时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

四、文化维度:中国历久弥新的医学传统

由于文化以一种基因形态深刻影响道路维度、理论维度、制度维度,所以文化维度是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四个维度”的源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且深厚,尤其是以中医药为代表的本土传统医学蕴含着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同天灾人祸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并在大量的救死扶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中医药经验和技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党和国家的领导深知它的功能和价值,习近平出席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时,提出重视中医药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健康文化建设等要求。同年,国家出台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在中医药领域的投入,充分发挥本土化医学的社会价值。此外,中医领域工作者们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中西医文化的交融和交流中博采众长,用实际行动增强了社会各界携手共建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事业的底气。

中国特色健康文化是世界各国普遍公认的优秀民族文化。中医文化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主动健康观,“治未病”思想不仅强调治疗疾病,更加重视预防疾病,对于国际现代医学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发展转变有重大的启示价值。中医在诊病和用药时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既关注疾病现象,又探究病源产生的环境、条件和性质。随着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广泛对外交流,中医药思想越来越受国际社会认同。

近年来,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医的科学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先是把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作为文献遗产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中,后又把“中医针灸”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卫生和健康发展事业得到了国际卫生组织的多次肯定,中医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认同度持续上升。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我国的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7个中医药中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因此,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医药会成为助力各国人民走出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卫生保健领域“资金、人才、效率”陷阱的“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健康文化是“崇尚生命、守正创新”的先进文化。中国古代的医学人才灿若星辰,名医辈出,不论是外科领域的先驱华佗,还是善治伤寒的张仲景;不论是著有《抱朴子》的葛洪,还是编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他们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里有着共同的职业操守和信仰。笔者认为可以将其概括为“崇尚生命、守正创新”八个字,这种生命观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也是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的动力所在。文化的本质表现为一般的连续性,而文化的表现形式会随着历史而改变,必须进行时空切换。所以我们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在继承中国传统医学宝贵财富时要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经历一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更让国人反思这种传统生命观的时代价值,提醒我们要珍护生命、敬畏自然。

习近平强调“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容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10]若想树立和巩固对中医药的自信,首先,要挖掘古代医药经典的内涵,加强研究、诠释和推广,让中医药科学、文化、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其次,坚持中医药发展要注重医疗和科技创新,坚持文化政策、卫生政策的统一性,创造出中医药融合医疗与文化的特色,走出一条中医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还需把握人类疾病谱变化的趋势,中医药需要秉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原则,做到顺势而为、应势而动。

中国特色健康文化是“全民参与、主动健康”的群众文化。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不仅要通过大力投入医疗救助,提高治病能力和成果,更是要坚持群众参与,激发群众参与式的全民健身,形成人人参与的健康观念和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提出卫生保健与群众运动结合的策略,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进入新时代后,我国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模式,坚持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融合发展,实行“预防为主,主动健康”的健康观,这是符合我们国家“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以及人口基数庞大”的现实国情,是中国特色人民健康事业科学性、优越性、先进性的体现。党和政府积极发挥体育对于维护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创设与健全由全民参与的健康体系,推动国家公共健身和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和全民健身计划,逐渐培养民众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中国特色健康文化是“全民参与、主动健康”的群众文化内在的体现在对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遵循。面对历次重大疫情,党和国家为了实现有效防控,相关部门对部分公民的人身自由采取限制措施,既符合群体的生存利益,又维护个人的健康安全。即使有些损失和代价,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比如,2013年首次在我国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3月末发现首例后,在短短一个多月里迅速扩大到10多个省。截至2013年12月31日,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2个地级市上传了疫情报告。然而,在15个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国家中,我国的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皆处于第四位。恰恰是因为我国在防疫过程中政府和人民群众形成的价值共识,及时隔离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才让人口第一大国没有成为疫情第一大国。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党中央关于人民健康事业的重要论述深刻蕴含着新时代“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形成了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上的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四个维度”,这些维度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上,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还是对人民健康发展科学规律的自觉遵循。践行这“四个维度”,有利于新时代中国人民健康事业科学管理和全面繁荣,最终必然汇集成能为全世界健康治理提供参考的“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中医药卫生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智取红领巾
卫生歌
讲卫生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