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鸟类资源调查与保护管理研究
2021-12-25赵济川邬昕彤
赵济川,邬昕彤
(1.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2;2.抚顺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抚顺 113006)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鸟类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重要意义。抚顺市地处东北、华北两大动物区系和长白、华北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生物地理学位置特殊,鸟类资源丰富。近年来有关抚顺市的鸟类资源只进行过零星调查[1-4],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调查。为全面了解掌握抚顺市鸟类资源现状,评价保护管理工作成效,提供制定保护管理政策依据,作者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对抚顺全市范围鸟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保护管理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抚顺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偏北,地处123°39′~125°28′E,41°14′~42°28′N,总面积11 271.5 km2。地貌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东、南、北三面环山,中、西部为浑河河谷。主要河流有浑河、太子河、清河、柴河、富尔江和柳河等12条。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6.6 ℃。土壤类型分为暗棕壤、棕壤、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和水稻土6类。动物地理区划为古北界、东北亚界、东北区、长白山山地亚区、长白山山地省。植物区系以长白植物区系为主。
1.2 调查方法
将抚顺市全境范围按照100 km2的面积划分为若干正方形样区,进行系统抽样,利用GIS技术在电子地图上抽取10%调查样区。抚顺市总面积11 271.5 km2,样本面积1 200 km2,单位样本面积100 km2,样本个数12个,抽样强度10.6%。
在调查样区按照3%的抽样强度,利用1∶50 000电子地形图随机布设调查样线,每一调查样区样线数量均不少于30条。森林灌丛、农田类型样线长度2 km、单侧宽度25 m;河流、水库类型样线长度5 km,单侧宽度50 m。各调查样区的样线数(ni)是根据调查样区的总面积(Ai)、抽样强度(Qi)和预设样线面积(Mi)来确定的,计算公式:
ni=Ai×Qi/Mi
主要用样线法进行实地调查,以观测鸟类活动实体和鸣声为主,并辅以巢和活动痕迹等信息。调查时,调查人员携带8~10倍双筒望远镜,在样线上行进的速度为1~2 km·h-1,发现鸟类实体或其痕迹时,记录其名称、数量、生境和影像等信息。调查一般在晴朗、无风的天气下进行,只记录位于样线两侧和前方的鸟类,包括飞过样线的个体种类和数量。繁殖期调查时听到或看到一只成鸟应记做一对,见到一窝卵或雏也应视为一对。鸟类野外鉴别依据《中国野外鸟类手册》[5];分类系统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6]。
2 结果与分析
2.1 鸟类组成
调查期间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共记录鸟类282种,隶属于18目63科。其中鸡形目1科4种;雁形目1科31种;目1科4种;鸽形目1科4种;沙鸡目1科1种;夜鹰目2科4种;鹃形目1科4种;鹤形目2科10种;鸻形目7科33种;鲣鸟目1科1种;鹳形目1科2种;鹈形目2科12种;鹰形目2科16种;鸮形目1科8种;犀鸟目2科4种;啄木鸟目1科9种;隼形目1科7种;雀形目35科128种。在记录到的282种鸟类中,雀形目最多,有128种,占鸟类种数的45%;鸻形目位列第二,有33种,占鸟类种数的12%;雁形目位列第三,有31种,占鸟类种数的11%;沙鸡目和鲣鸟目最少,分别只有1种。
2.2 居留型
在调查到的282种鸟类中,有留鸟55种,占鸟类种数的20%;有候鸟227种,占鸟类种数的80%。其中夏候鸟71种,冬候鸟23种,旅鸟103种,兼有旅鸟、夏候鸟,旅鸟、冬候鸟,夏候鸟、冬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两种以上候鸟居留型的有30种。由于抚顺市地处我省东部及中部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故候鸟种类较多。同时由于近些年来气候变暖等原因,候鸟居留型发生改变,出现了同一种类两种以上居留型,但不同居留型非同一种群。
2.3 地理区系
抚顺市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古北界、东北亚界、东北区、长白山山地亚区、长白山山地省。在调查到的282种鸟类中,有古北界种类207种,占鸟类种数的73%;有东洋界种类10种,占鸟类种数的4%;有广布种65种,占鸟类种数的23%,由此可见,抚顺市鸟类多数由古北界种类组成,反映出较明显的区系特征。在古北界种类中,以罗纹鸭、丹顶鹤、小太平鸟等东北型的种类居多,同时,也有花尾榛鸡、云雀、戴菊等北方型种类,以及短趾百灵等中亚型种类,说明抚顺市在鸟类地理区划上处于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交汇地带,区系成分复杂。
2.4 保护级别
调查期间共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5种,占全市鸟类种数的16%,占全省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数的59%,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秋沙鸭、黑鹳、东方白鹳、金雕、白尾海雕、丹顶鹤、白头鹤7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花尾榛鸡、大天鹅、鸳鸯、灰鹤、白琵鹭、秃鹫等38种;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斑翅山鹑、鸿雁、翘鼻麻鸭、山斑鸠、大杜鹃、杂色山雀等190种;国家保护的有生态、科学、社会价值野生动物的有环颈雉、赤麻鸭、红嘴鸥、大杓鹬、喜鹊、大嘴乌鸦等47种。本次调查首次在抚顺市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和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2.5 生境分布
根据抚顺市地形地貌、植被组成等特点,将抚顺市分为森林灌丛、农田、河流、水库、城镇村庄5种不同的生境类型。森林灌丛生境分布花尾榛鸡、大杜鹃、红角鸮、灰脸鵟鹰、沼泽山雀等鸟类159种,农田生境分布毛腿沙鸡、秃鼻乌鸦、凤头百灵、云雀、铁爪鹀等鸟类57种,河流生境分布董鸡、蛎鹬、环颈鸻、大麻鳽、普通翠鸟等鸟类84种,水库生境分布大天鹅、翘鼻麻鸭、白骨顶、普通鸬鹚、白尾海雕等鸟类68种,城镇村庄生境分布普通雨燕、白腰雨燕、喜鹊、麻雀、家燕等鸟类11种,其中环颈雉、鸿雁、斑嘴鸭、山斑鸠、凤头麦鸡等99种鸟类分布在2种以上生境。抚顺市地处我省东部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灌丛生境中的植物和昆虫为鸟类提供了充足食物和隐蔽条件,因此,森林灌丛生境的鸟类最为丰富。同时,抚顺市有浑河、大伙房水库等湿地,河流、水库生境的鸟类也较丰富。
2.6 种群状况
在调查到的282种鸟类中,常见种类有鹌鹑、环颈雉、赤麻鸭、四声杜鹃、白鹭等120种,占全市鸟类种数的43%;少见种类有斑翅山鹑、鸳鸯、普通夜鹰、大麻鳽、小星头啄木鸟等133种,占全市鸟类种数的47%,罕见种类有中华秋沙鸭、棕头鸥、金雕、小杓鹬、黑鹳等29种,占全市鸟类种数的10%。由此可以看出,抚顺市的鸟类种类虽然较多,但分布密度低,种群数量少,遇见率不高。
3 保护管理建议
3.1 组织开展鸟类野外巡护看守
组织护林员、国有林场职工等,在鸟类越冬地、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集群活动区等重点区域及乱捕滥猎易发地区开展野外巡护看守,依法制止非法猎捕野生鸟类、损毁栖息地、干扰生息繁衍活动等行为,彻底清除鸟网、鸟铗、毒饵等非法猎捕工具,及时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情况,防止野生鸟类疫病发生和蔓延,切实维护野生鸟类种群安全。
3.2 加大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力度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鸟类生存环境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护的根本措施。抚顺市现有自然保护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19处,总面积1 073.5 km2,占国土面积的9.5%,各自然保护地应把鸟类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在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和鸟类集中分布地科学规划保护地,扩大保护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3.3 维护和改善鸟类生存环境
保护鸟类的水源、取食区域、繁殖条件、迁徙通道等生存环境,使鸟类能够在各自分布区内满足食物、水、隐蔽等基本要求,是保护鸟类的重要工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养还湿、栽植灌丛、种植谷类植物、设置水源、悬挂人工巢箱等生物技术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努力满足鸟类食物、水、隐蔽三大生境要素。
3.4 大力开展鸟类救护繁育
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及时救助受伤、病弱、饥饿、迷途的野生动物。对于很难在自然条件下繁衍不能自然扩大种群的濒危鸟类,应采取人工措施进行繁育,为濒危鸟类扩大种群创造条件,一方面增加濒危鸟类的种群基数,防止基因资源的丧失;另一方面通过野化训练,向自然界释放,增加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并调节野外种群结构,促进野外种群增长。
3.5 深入开展鸟类资源科学研究
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抚顺市鸟类种群数量、栖息地现状、受威胁因素、保护现状调查,深入开展野生动物生态学、生理学研究,并选择重点区域和关键种类开展监测,了解掌握鸟类资源及栖息地现状及变化趋势,评价分析鸟类保护管理成效和问题,为制定和完善鸟类保护管理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6 加强鸟类保护宣传教育
持续开展“爱鸟周”、“野生动植物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大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等,引导公众自觉抵制乱捕滥猎滥食和非法交易鸟类违法行为,及时报道曝光典型案例,营造强大的震慑声势,不断扩大鸟类保护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社会各界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