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
——与1848 年德国革命相比较的视角
2021-12-25余斌
余斌
提 要: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十分重大。但是,之前也有人提出不同认知,贬低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些人之所以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认识不清,除了否定革命的个人意图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将辛亥革命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有效的比较。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1848 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可以进行有效比较的参照物。普鲁士国王亲手中止了自己的变法,德国资产阶级亲手中止了自己和人民群众一起发动的革命。如果说,德国人民“至少是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么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中,不仅“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且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①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21 年10 月10 日。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一、辛亥革命意义的不同认知
虽然辛亥革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此前史学界的一些人提出不同认知,贬低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人曾经谈到三种认为辛亥革命应当避免的观点,但没有正面对这些观点予以回击,只是从其他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合理性。这三种观点分别是:“(1)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当初如若避免这场革命,中国很可能已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论者认为,凡以‘大革命’形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均不能保持‘一等强国’的位置,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乱频仍,国无宁日,如法国和中国;而凡通过改革转入现代化轨道的国家,则能保持一种较为稳定的发展势头,如英、德、日等国。(2)辛亥革命的暴力革命传统,是一种前现代化类型的旧式政治行为模式。它的最大弊害在于,扫荡已有的社会积累:一方面,打断了社会阶层的必要发育过程,另一方面则耗费了社会仅有的剩余财富。而这些,正是一个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3)由于一个‘后发外生型’的国家建设现代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所以它需要进行高度的社会动员,而高度的动员只有高度的权威才能实现,但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又没有创造出新的权威,中国此后的种种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都可归结为‘权威危机’。袁世凯、蒋介石的出现,与社会的这一需要不无联系。”①陈小雅:《关于辛亥革命“避免论”的几点思考》,《求索》,1992 年第6 期。这些观点只是空口白话,没有事实依据,对比也不恰当,其实都是不能成立的。
第一,法国大革命后就是世界一等强国,否则拿破仑也无法以一国之力对抗英国和欧洲其他封建国家的联盟。相反,沙皇俄国解放农奴的改革,并没有保持一种较为稳定的发展势头,反而在日俄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对于这个结局,列宁的评价是:“进步的先进的亚洲给予落后的反动的欧洲以不可挽救的打击。”②《列宁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35 页。日本和俄国都是通过改革转入现代化轨道的国家,但是发展结局大不相同,而且他们都没有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凭什么清王朝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之后能够不经历革命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呢?说避免辛亥革命中国就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只是痴人说梦。而且对于德国来说,德国的改良是以我们下面要谈到的、以1848 年德国革命为背景的。德国是有过革命的,尽管这个革命没有成功。但是,这个没有成功的革命远比没有经历革命的改良重要得多,而且没有这个不成功的革命也就没有德国后来较为成功的改良。对此,恩格斯早就指出:“1848 年的革命,同它以前的许多次革命一样,有着奇特的命运。正是那些把这次革命镇压下去的人,如卡尔·马克思常说的,变成了它的遗嘱执行人。路易—拿破仑不得不建立独立而统一的意大利,俾斯麦不得不在德国实行某种根本的变革,不得不恢复匈牙利的某种程度的独立,而英国的工厂主们也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只有赋予人民宪章以法律效力。”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74 页。这表明,至少英国和德国的强劲的发展势头不是源于没有“大革命”形式的改革或改良,而是源于有一个具有“大革命”形式但没有成功的革命。一个没有成功的革命都有这么好的发展效果,那么像辛亥革命那样虽然不彻底但不能算不成功的革命又会如何呢?对此,列宁的看法是:“我们一向说,改良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副产品。我们不仅说过并且还用事实证明过,资产阶级民主改造是无产阶级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的副产品。”④《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83 页。同样地,实现封建王朝提出但迟迟不能兑现的改良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副产品。对比辛亥革命颁布的临时约法和清王朝的《钦定宪法大纲》可以明显看出,辛亥革命相比清王朝的改良,不是延缓而是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第二,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深具暴力革命传统,英国在1640 年革命后还发生了内战。如果认为暴力革命会扫荡已有的社会积累,并以法国为例说什么国无宁日,那么英国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又该如何说呢?再以日本为例,日本也许没有扫荡本国已有的社会积累,但通过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后索要巨额赔款,扫荡了中国已有的社会积累。德国也同样通过普法战争的胜利扫荡了法国已有的社会积累。难道反对辛亥革命者是打算让清政府立宪后扫荡别国已有的社会积累吗?那么,当时有哪个国家可供清政府扫荡呢?反对辛亥革命者不懂得,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革命的发生是经济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受经济驱动的。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阻碍,从而社会积累过程无法继续下去了才会发生革命。因此,革命不是扫荡了已有的社会积累,而是为社会积累的延续和发展扫清了道路,否则已有的社会积累必将丧失殆尽。清政府的每一次对外赔款、每一次出让租界都是在丧失已有的社会积累,都是在耗费社会仅有的剩余财富。直到辛亥革命后,这个情况才有所改观,从而也为中国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另外,暴力革命绝不是什么前现代化的旧式政治行为模式,中国传统禅让式的“和平”变革才是前现代化的旧式政治行为模式。马克思指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861 页。即便是禅让,也是以受让者拥有的暴力为前提的。英国1688 年光荣革命中当时的国王是在暴力威胁下才逃跑的。恩格斯指出:“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69 页。可见,与其指责暴力革命,不如指责旧势力不肯放弃抵抗自行死亡,不肯像禅让者那样温顺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如果非要有所指责的话,那么不是辛亥革命应当避免,而是清朝皇室应当按“现代化类型的新式政治行为模式”自动退位。
第三,封建皇室特别是清朝皇室并不具有高度的动员能力。这从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就可以看出来。清政府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没有表现出高度的动员能力,否则也不会一败再败,反复对外赔款。义和团曾经提出扶清灭洋,算是尊重清政府的权威,响应清政府的动员能力,但清政府自身把义和团逼到了对立面,使义和团走上反清灭洋的道路。这也表明清政府进行不了高度的社会动员。在国内变革方面,清政府也没有高度的动员能力,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推进都是困难重重,最后惨遭失败。革命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革命者不接受当权者的动员,当权者在革命者面前没有权威。如果说,社会需要权威,而且袁世凯和蒋介石的出现满足了这一需要,那么这也恰恰说明社会不需要清朝皇室的权威,而是需要替代清朝皇室的权威。正是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政府,袁世凯和蒋介石才有机会成为权威。从而这种权威说不仅没有否定辛亥革命的意义,反而加深了辛亥革命的意义。事实上,辛亥革命在打倒皇帝之前后,为中国准备了或创造了一个远比袁世凯和蒋介石强得多的新权威,那就是孙中山。无论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国共合作还是北伐战争,孙中山都是当仁不让的领袖和权威。
总之,辛亥革命开启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些人之所以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认识不清,曾出现对辛亥革命评价无定论现象,除了否定革命的个人意图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将辛亥革命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有效的比较。要知道,有比较才有鉴别,但要进行有效比较,需要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1848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可以进行有效比较的参照物。
二、德国变法与清朝末年变法的比较
在就辛亥革命与1848 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之前,我们先从中德两国革命的背景,从两国封建皇帝和国王的变法谈起。在清朝末期,青年皇帝光绪在1898 年实行了戊戌变法。与之类似,德国普鲁士年轻的国王威廉四世在1840 年继位后,也实行过变法。当时的德国还是以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国为首和众多小公国组成的邦联国家。以下所讲的德国变法和德国革命主要是讲发生在普鲁士的变法和革命。中德两国的变法都被中止了。清朝末期的变法是被慈禧太后中止的,德国的变法是被普鲁士国王自己中止的。
1843 年5 月,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写道:“小国王比较有朝气,比较聪明,特别重视只受自己心意和理智制约的君主的无上威权。旧的业已僵化的奴仆国家和奴隶国家使他感到厌恶。他想使这个国家振奋起来,并且想完全以自己的愿望、感情和思想来感染这个国家。这只要能够实现,他在自己的国家里是可以要求这样做的。因而有了他那自由主义的演讲和真情的吐露……他想调动所有人的心灵和智慧为他的衷心愿望和酝酿已久的计划效力。结果是有人动起来了,但是其余的人却和国王不齐心,那些被统治的人,一开口便说要消灭旧的统治。那些曾无耻地宣称要使人成为人的理想主义者也讲话了;当国王按照旧德意志方式来幻想时,他们认为应当按照新德意志方式来发议论。当然,这在普鲁士是闻所未闻的……但是,旧专制制度的奴仆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非德意志式的活动。国王的愿望和理想主义者的意图之间是容易发生明显冲突的,因为前者醉心于充满僧侣、骑士和农奴的伟大的过去;而后者所想的只是法国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因而归根结底总是要建立共和国,要建立自由人类的秩序来代替死的事物的制度。当这场冲突变得很尖锐、很麻烦,而且暴躁的国王已经非常愤慨的时候,那些以前事事都处理得得心应手的奴仆便来到国王面前说,国王不宜诱导自己的臣民去发表无益的言论,否则他们这些奴仆是无法管理那些大发议论的人们的。就连全体下俄罗斯人的君主也已经为上俄罗斯人头脑中的运动感到不安,要求恢复旧日的平静秩序。于是对于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一切愿望和思想重新像过去那样被禁止。”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60-62 页。
德国的变法因为在变法后出现了普鲁士国王所掌控不了的变化,出现了不甘于继续处于旧统治状态的人,出现了不利于维持旧统治状态的事物,从而普鲁士国王为了使自己能够继续把普鲁士国王做下去,能够使封建王朝不致被颠覆,能够依托他的奴仆也就是出身普鲁士容克地主的官僚们继续掌控整个国家,为了他和他的奴仆们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就只能中止自己的变法,中止自己所犯的对他和他的奴仆们来说具有颠覆性的错误。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干预,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又能延续多久而不被他自己中止呢?或许也延续不了多久。光绪皇帝变法的目的只是为了从太后那里争权,增加属于自己的势力,而不是为了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而且光绪皇帝企图依靠袁世凯对抗慈禧太后,如果政变成功,袁世凯的势力必然大涨,变法必然要看袁世凯的眼色或照顾到袁世凯的利益。而袁世凯的利益并不来自当时并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反而来自大地主经济和买办经济。这一点从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从而他不可能不主张限制维新派,不可能不主张“恢复旧日的平静秩序”,就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也是为了“恢复旧日的平静秩序”一样。戊戌变法即便不是流血中止,也会像德国变法一样无疾而终。
1848 年德国革命失败后,恩格斯向我们描述了普鲁士国王的反攻倒算:“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这个从不食言的人在1848 年11 月强行解散了国民议会,并且把一部合他心意的宪法强加给他的人民;他曾同意让这件美好的作品由第一次召集的议会进行修改;这个议会的第二议院(众议院)甚至还没有着手修改就被解散了,而另一个新的选举改革又被强加给人民,通过选举改革非常巧妙地删去了普选权,保证了土地贵族、政府官吏和资产者成为多数。由于所有民主派都拒绝参加这个议院的选举,所以它只是由选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选出的。这个议院同原来的第一议院一道着手修改宪法,自然,它们把它修改得比国王本人原来提出的本子还要更合国王的心意。现在他们已经几乎办完这件事了。你们以为现在陛下会高兴接受这个修改过的宪法,并宣誓效忠吗?他才不呢!他给他忠实的议会写了一道上谕,说他深为嘉许两个议院为他的宪法所做的一切,但在其‘国王良心’允许他宣誓以前,必须对自己的宪法作十多处修改。是些什么修改呢?哟,陛下真够谦虚的,他除了下面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外,就再无所求了。1.现在由大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选举的第一议院,应该成为真正的贵族院……2.大臣们应对国王和国家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243-244 页。对比光绪的弟弟摄政王载沣在辛亥革命前成立的以清朝贵族为主的“皇族内阁”,两者如出一辙,难道对于这样的立宪不应当报之以革命吗?
有的人敌视辛亥革命,声称辛亥革命是20 世纪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认为它摧毁了已经走向开明专制化的清王朝,却无法建立有效地整合社会的新体制。这位学者看不到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的20世纪之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均处于所谓开明专制化的日本和俄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以及辛亥革命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持其在国内的代理人进行的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多灾多难。自1840 年以来各帝国主义国家隔三差五就对中国进行侵略并由此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的灾难,是该谴责各帝国主义国家和软弱的清王朝,还是该指责辛亥革命,但凡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会选择后者吗?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恰恰建立了有效地整合社会的新体制。这个有效体制在他因病去世后被帝国主义拉拢的蒋介石叛卖了。中国人民多灾多难的日子由此被延续到蒋介石被赶出大陆之时。
这位学者不懂得“开明专制”的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马克思早就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非人化;而孟德斯鸠认为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他完全错了。他求助于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三者之间的区别。但是这都是一个概念的不同名称,至多是在同一原则下习惯有所不同罢了。哪里君主制的原则占优势,在那里人就占少数;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在那里就根本不存在人。”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59 页。因此,有人因为清政府搞了个立宪形式就认为,可以将辛亥革命的性质表述为“共和制与君主制的较量”,但不可以表述为“民主与专制的较量”。这就是典型的鸡毛当令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事实上,君主立宪从而开明专制的英国和日本的历史表现十分不堪。开明专制的英国对爱尔兰人民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对印度进行了残酷的殖民;同样开明专制的日本对中国人民实行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朝鲜也进行了残酷的殖民。如果中国实行这种“开明专制”,即便不是中国人民之祸,也是其他国家人民之祸,我们应当庆幸它被革命推翻了。
这样的“开明专制”也无法有效地整合社会。1848 年德国革命失败后,德国君主立宪免遭清朝君主立宪失败的命运,那么它体现出有效地整合社会了吗?根本没有。恩格斯指出:“目前,革命精神正在德国全国迅速复活。1848 年3 月以后曾同国王一道反对人民的最顽固的前自由派现在也认识到了,正如德国谚语说的,虽然他只把一个小手指尖伸给魔鬼,可是这个君子从此却抓住了整只手。陪审团对政治案件不断作出的无罪判决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方面的新事每天都有。例如,几天前,曾经在1849 年5 月为了阻止向起义的埃尔伯费尔德运送军队而毁坏铁路的米尔海姆工人在这里即科隆被宣告无罪。在南德意志,财政困难和赋税的增长使每一个资产者都看到,目前这种状况维持不了多久。在巴登,就是这些背叛上次起义、欢呼普鲁士人到来的资产者被这些普鲁士人和在这些普鲁士人保护下使他们破产和绝望的政府所折磨和激怒。”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245 页。可以设想,如果清朝君主立宪在1911 年后延续下去,它能在20 年后阻止日本入侵中国吗?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31 年日本就不会是仅仅占据不抵抗的东北,而是会占据在洋人面前习惯不战而降的清政府所在的北京了。清王朝不亡于民国,也会亡于日本。但那时不甘于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要进行抗战却会因为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大多数中国人认可的中央政府而比真实的历史更加艰难。
也许有人要说,历史不能假设,谁知道没有辛亥革命还会不会有抗日战争呢?但是,任何对历史的评价都是在假设。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否伟大,也就是假设没有他,历史的发展是否会出现一些波折或者历史的进步会出现得晚一些。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也就是假设这个事件没有发生,历史的走向会否发生一定的改变。所有对辛亥革命的质疑也都是在假设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历史会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无论对历史作何假设,假设之后的历史走向,总需根据以往的历史总结出来的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来进行判断,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胡说。
三、1848 年德国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对1848 年德国革命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恩格斯首先分析了革命爆发时德国处于怎样一种状况,他指出,“封建土地所有制差不多到处都还居于统治地位”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页。,“德国的资产阶级远没有英国或法国的资产阶级那样富裕和集中。德国的旧式工业因蒸汽的采用和英国工业优势的迅速扩张而被摧毁了”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页。。“国民的大部分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城市里的小手工业者小商人阶级和工人,以及农村中的农民。”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9页。这种情况跟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何其相似。当时,德国的“中间阶级曾经一度期望新国王会立刻颁布宪法,宣布新闻出版自由,实行陪审审判等等。总之,期望他自己会领导中间阶级取得政权所需要的和平革命,现在他们发觉自己错了,于是便转而对国王发动猛烈的攻击”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8-19 页。。清朝末年的立宪派同样因为对清政府的立宪把戏失望而倾向革命。德国“当时只有上层贵族和上层文武官员是现存制度的唯一可靠的支柱;下层贵族、工商业中间阶级、各大学、各级学校的教员,甚至一部分下级文武官员都联合起来反对政府……1848 年初,德国已处在革命的前夜,即使没有法国二月革命的促进,这次革命也是一定要爆发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2-23页。。清朝末年,清政府的支柱和反对者的分布情况与当年的德国也何其相似。
“1848 年2 月24 日,路易-菲力浦被赶出巴黎,法兰西共和国宣告成立。紧接着,在3 月13 日,维也纳人民摧毁了梅特涅公爵的政权,迫使他可耻地逃亡国外。3 月18 日,柏林人民举行武装起义,经过18 小时顽强的战斗之后,满意地看到国王向他们求饶乞降。同时,在德国各小邦的首府也都爆发了猛烈程度不同但全都得到同样的成果的骚动。如果说德国人民没有完成他们的第一次革命,那么他们至少是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6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经过一番武装对峙,清政府同样求饶乞降式地同南方革命党人和谈,进行南北议和。与德国不同,由于袁世凯的私心和孙中山的坚决,清政府退位了,中国数千年的帝制被推翻了,辛亥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德国革命则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错失了很多时机而被普鲁士国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果说,德国人民“至少是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么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中,不仅“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且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革命”。
1848 年德国革命的失败与法国二月革命有一定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二月革命在法国所推翻的那种政府,正是普鲁士资产阶级在他们自己国内所要建立的。二月革命声称自己是工人阶级反对中间阶级的革命,它宣告了中间阶级政府的垮台和工人的解放。而普鲁士资产阶级最近则受够了自己国内工人阶级的骚扰。在西里西亚起义所引起的最初恐怖过去以后,他们甚至想为自身利益来利用这些骚扰。但他们对革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始终怀有本能的恐惧。因此,当他们看到巴黎政府的首脑人物正是被他们视为财产、秩序、宗教、家庭以及现代资产者的其他家神的最危险的敌人的时候,他们的革命热情马上一落千丈。他们知道,必须抓紧时机,没有工人群众的帮助他们就会失败,可是他们没有勇气。因此,当外地刚一出现零星的发动时,他们便站在政府方面。”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0页。结果,“起义没有推翻王位;王位成了防范‘无政府状态’的最后一个现存的屏障”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页。,最终,“在3 个月的解放之后,在流血冲突和军事屠杀(尤其是在西里西亚)之后,封建制度便通过昨天还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之手恢复了”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4 页。。德国的资产阶级宁愿恢复封建制度也要反对觉醒的工人阶级。普鲁士国王亲手中止了自己的变法,德国资产阶级亲手中止了自己和人民群众一起发动的革命。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觉醒之前利用伪立宪不得民心和保路运动的时机以及封建王朝内部实力派人物袁世凯的野心取得了破除封建制度的革命胜利,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不因此而有所贬损。
恩格斯指出:“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这种要求也许还未被人强烈地、普遍地感觉到,因此还不能保证立即获得成功;但是,任何人企图用暴力来压制这种要求,那只能使它越来越强烈,直到它把自己的枷锁打碎。所以,如果我们被打败了,那么我们除了从头干起之外再无别的办法。”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6 页。看来低估辛亥革命意义的人,并不懂得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一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1848 年德国革命失败,德国人民要从头干起,而辛亥革命则取得了成功,无须从头干起。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辛亥革命看作是太平天国失败后的从头干起。辛亥革命成功后,即便其胜利果实被清朝大臣袁世凯所篡夺,但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础上,已经无须从头干起,或者说从头干起也会十分容易。后来,所谓“新权威”袁世凯恢复帝制仅是做了几十天的皇帝而已,张勋复辟更加只是一场小小的闹剧。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略经波折就一去不复返了。相比之下,德国的帝制却在1848 年革命失败70 年之后,在德国人民和欧洲国家大多数人民经历了普法战争等多个战乱,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之后才被消除。
四、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尽管武昌首义的胜利相比黄花岗起义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5-36 页。清朝末年,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压迫下,中国被迫开始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特别是腐朽的封建帝制对这一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洋务运动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与旧的生产关系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帝国主义的压迫特别是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巨额赔款更是加剧了这种矛盾。经济上的矛盾必然在政治上表现出来。推翻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问题只是在于这场民主革命能否成功,或者说要经历几次起义才能成功。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变革有着更为巨大的困难,那就是除了本国的封建势力,中国还面临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强国的压迫与干涉。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所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够彻底。尽管如此,辛亥革命延续了太平天国肇始的近现代中国进行革命的新习俗,辛亥革命的胜利使革命倾向战胜了改良倾向,强化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而且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二次革命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精神,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不断革命的基础。
相比之下,革命程度很低或相对不足的英国和日本,封建王室得以保留,不仅罔顾人人生而平等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而且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奉行更为残酷的对外殖民扩张政策。日本的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至今也没有彻底清除。英国仍然企图在中国香港兴风作浪。
如今有些人贬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要弱化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最可宝贵的革命精神,而不让人民群众自己起来决定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便是无力反抗的美国印第安人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深入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精神。辛亥革命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不是某些学者们的几句否定意见就能使之贬低的。
正是在辛亥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才得以顺利开展资产阶级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各种各样的救国主张的实践才得以争相展开。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也才能适时出现中国共产党,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则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会大大延后。
辛亥革命后,由于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企图恢复帝制,引起“二次革命”,后来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从而被人诟病为多灾多难的日子。但是,在这个灾难中,外因是主要因素,正是因为西方列强的干预和各自扶持军阀代理人,才使得中国四分五裂。而苏联政府支持孙中山,推动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命军,开展北伐,重新统一中国。虽然由于蒋介石叛变国民革命,导致北伐战争像辛亥革命一样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但是,中国毕竟有了一定的现代化军事力量,这一力量尽管不够强大,但也使得日本无法实现在数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给了中华民族保存下来的喘息之机。这一喘息之机也可以说是辛亥革命胜利的成果之一。此后,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战胜日本侵略者开始,走上了重新崛起和复兴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1840 年以来中国在外来入侵势力的支配下多灾多难的日子。
正是因为辛亥革命意义重大,新中国的国庆庆典中孙中山的画像会时常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只是由于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史学界被边缘化,告别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盛行,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才受到质疑。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拨乱反正,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指出:“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①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21 年10 月10 日。中国史学界应当以此盖棺定论,辛亥革命的志士们也能感到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