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的核心密码
2021-12-25张彦台
张彦台
提 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的核心密码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守住人民的心。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观未变;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群众力量创造历史伟业的任务未变;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造福人民的追求未变;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引领全国人民朝着民族复兴的道路奋勇向前的方向未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守住人民的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明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百年追求与坚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新境界。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70 多年,拥有9500 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赢得14 亿多中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其核心密码就是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守住人民的心。
一、服务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刻于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②《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年版,第128 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697 页。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与人民的关系定位为“服务”,把宗旨观定位为“为人民服务”。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高举为无产阶级谋利益、为之服务的旗帜,把“人民”铭刻在心。党的一大纲领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是要消除掉“阶级和阶级差别”,消除掉“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手段和方法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②夏利彪:《中国共产党党章及历次修正案文本汇编(1921-2012)》,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年版,第1页。这实际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党的宗旨观的最初表达。党的二大强调,中国共产党应该是“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③夏利彪:《中国共产党党章及历次修正案文本汇编(1921-2012)》,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年版,第6-7 页。这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正式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史料显示,1927 年6 月,由朱德等给教导团颁发的“国民革命军”军官毕业证上,写有学员须遵循“总理遗嘱”,并印有“誓为人民服务”的字样,这是较早发现“为人民服务”的实证。④朱文通:《朱德与“誓为人民服务”口号》,《光明日报》2014 年6 月5 日。1939 年2 月,在写给张闻天的一封信中,毛泽东谈到了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思想。在毛泽东的思想里,中国共产党应该“为什么人”进行服务,是个十分重要的原则问题,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年5 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57页。为此,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首先是为工农兵而创作和欣赏的,是为人民服务而创作或打造的。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年5 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63页。1944 年9 月,在战士张思德牺牲后的追悼会上,毛泽东谈起了“为人民服务”,并把“为人民服务”提高到党和人民军队宗旨的范畴。⑦《为人民服务》(1944 年9 月8 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04 页。1944 年10 月,毛泽东强调,为人民服务,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半心半意,一定要全心全意。1945 年4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全面深刻阐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指出这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至此,从党的七大到十九大,历届党章中,都开宗明义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⑧马智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普遍意义》,求是理论网,2013 年12 月24日。并要求党员干部时刻铭记于心。
邓小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升到党的全部任务的高度。他指出,党的全部工作任务便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16 页。。他强调,如果用语言来概括的话,所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全部任务的最高准绳是“人民的利益”⑩《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57 页。。在实际工作中,“为人民服务”是衡量中国共产党所有工作好与坏,得与失最好的一把标尺。具体而言,这个标准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是不是拥护,是不是赞成,是不是高兴,是不是答应。邓小平还强调应该把富民、利民、强民,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旨归。他强调,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64-265 页。逐步使人民群众摆脱困苦,逐渐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可以看出,邓小平使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具体可衡量的标准。⑫李莉:《浅析党的领导人关于为人民服务的论述》,《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 年12 期。
江泽民同志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扩展了党的宗旨观。他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必须加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他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尺。这个标尺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标尺也是中国共产党同从前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①参见马遥:《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考察和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延安大学,2011 年,第15 页。
胡锦涛同志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创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的境界。他指出,人民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运行的重要根基,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权为民所用。胡锦涛同志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群众给予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权力必须是用于为人民服务的;其次,情为民所系。胡锦涛同志强调,对于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最后,利为民所谋。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必须为了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观的与时俱进。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从信仰的高度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丰富和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②参见陈瑞:《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9 年,第32 页。他认为,中国共产党讲宗旨,归根结底就是“为人民服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③参见王京清:《深入理解和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日报》2020 年6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人民立场,人民至上,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党的根本,我们共产党不能忘本。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习近平主席在意大利国事访问中指出,愿意为中国的发展无私地奉献自己,愿意以“无我”的精神做到“不负人民”。④参见杜尚泽:《欢迎你到中国去(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微镜头)》,《人民日报》2019 年3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无我”的精神,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观可以达到“无我”的境界,也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赋予的历史使命的担当精神,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我是谁,为了谁,是一个政党的最根本问题。综上可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观,并一以贯之。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从延安枣园礼堂“为群众服务”到新华门影壁“为人民服务”;从“誓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过程表明,党的宗旨观内涵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依靠人民:坚持紧紧依靠群众力量创造历史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⑥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9 年1 月1 日。大道不孤,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手拉手、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的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群众,跨过沟沟坎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和历史伟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城市通过发动工人群众成功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农村中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在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发动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土地革命时期,党依靠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迅速建立了井冈山、赣南闽西、湘鄂赣等20 多个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创建中,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拥护革命的千百万人民群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 年10 月,毛泽东把人民比作土地,中国共产党比作种子,共产党员只有“在人民中间”才能生根、开花和结果。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62页。他指出,建设新中国,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62 页。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长江气吞如虎,都是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才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③参见刘琳玲:《党群相依 国兴之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实践与启示》,《政策》,2013 年第11 期。
人民是新中国奠基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紧紧依靠民众,全面肃清在大陆的国民党残余人员,巩固新生政权,发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地位和威望;另一方面,紧紧依靠民众,积极开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建设的展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科学教育和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开展国防建设和初步展开外交活动。
人民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1978 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从开展“包产到户”为先行试点,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的。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注重调动群众力量,激活群众的无穷潜力和内在驱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改革与开放两个轮子同时推进。在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许多办法、经验都是由人民群众首创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奋斗。中国共产党还紧紧依靠人民,克服唐山大地震、洪灾、“非典”、汶川大地震等艰难险阻,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成就归功于人民,荣耀归属于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与人民休戚与共,最广泛地动员人民,凝聚、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才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020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攻坚战,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配合下,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
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饮水思源,依靠民众,植根民众,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法宝。在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继续发扬依靠人民,团结人民的优良作风,攻坚克难,战胜风险挑战。
三、造福人民: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恒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①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 年6 月1 日。坚持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2 日。初心如磐,方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守的初心和恒心所在。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尽管时间、任务、主题有所不同,但中国共产党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造福人民,为人民谋幸福。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就是为民造福、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实践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翻身做主人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劳苦大众,让黎民百姓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日子。由于中国80%是农民,而这80%的农民却仅仅占有很少的土地。所以,中国共产党就鲜明提出,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拥有土地的问题,只有让农民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才是从本质上维护了工农阶级的利益。在接下来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战争,减租减息,让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最终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物资匮乏,生产资料奇缺,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们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随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积极开展卫生运动救治困扰民众的传染性疾病,建立最基础但覆盖广的医疗卫生制度,降低婴儿死亡率。经过艰苦奋斗,到1952 年底,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就高达827.2 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前年增长了77.5%。经过不懈努力,满目疮痍、一贫如洗的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③参见刘慕英:《近百年辉煌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见证》,《学理论》,2012 年第34 期。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力改善。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活而奋斗。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改造转向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安排和部署,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推进并扩大改革开放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以科学发展、富裕和谐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全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的生产资料和个人财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温饱到小康,逐步向富裕迈进。特别是从2006 年起,中国共产党取消了农牧民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烟叶除外),至此,2000 多年的“皇粮国税”在中国走到了尽头,中国人民实现了温饱和总体小康。④参见刘慕英:《近百年辉煌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见证》,《学理论》,2012 年第34 期。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接续奋斗。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2012 年,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宣布,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建设美丽家园,让全体人民都充分享受美好生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 条基本方略中,也处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恒心。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建成全中国、全民族的小康,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落队。第二,全面深化改革,让广大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全面推进,在改革的各个方面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使人民群众获得更高水平的生活。第三,全面依法治国,让广大民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让所有的民众,在每一条法律制度、每一条法规条文、每一件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得到一样的、公平正义的待遇。第四,全面从严治党,让人民群众看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反腐败的决定性胜利成果。与此同时,2012 年以来,脱贫攻坚作为中国共产党为全中国、全民族谋幸福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并已经取得历史性的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也已经完美收官,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①参见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2 月26 日。
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2 日。“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3 页。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让民众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四、引领人民:始终引领人民群众朝着民族复兴的道路奋勇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立足“两个先锋队”的定位,始终引领时代,引领中国人民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披荆斩棘,不断奋进,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引领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找到最大公约数,汇聚起磅礴力量。
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加强思想引领的重要举措和显著特征。党成立初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通过创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展开“问题与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问题”大论战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开展扫盲教育,利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标语、报刊、书籍、文艺作品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人民群众易于理解、更好地掌握。延安时期,毛泽东坚持用“活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群众。他带头宣传马克思主义,举办学习讲座,出版马列著作,并号召共产党员“我们要普遍宣传马克思主义”④《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260 页。。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让人民群众团结抗日,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党的报刊为阵地,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据统计,各根据地创办的报纸“超过了1000 种”①汤志华、郑炳:《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基本经验及启示》,《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第2 期。。其中,毛泽东《论持久战》著作,转载于各大报刊,被制成40 余种不同版本,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夜校、识字班、女子学校、民族干部学校等开展宣传教育。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人民、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提高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引领全国人民朝着民族复兴的道路奋勇向前。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加强实践行动引领的主要方式。身教重于言教,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加强先进性建设,涌现了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和先进典范,才能始终走在人民群众前列,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优秀的共产党员代表李大钊、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向警予、苏兆征、方志敏、刘志丹、白求恩、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等先烈,他们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了革命的信仰,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光荣事迹,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垂范的高度自律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影响深远。还有像焦裕禄、雷锋、李保国、孔繁森、黄文秀等优秀的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榜样作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品格,以身作则,以“关键少数”引领、带动“绝大多数”,充分展现服务人民良好品质的形象,凝聚最大公约数。
协调利益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群众爱党、听党的主要手段之一。马克思强调,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公平正义的原则正确协调利益矛盾,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守住最广大人民的心,实现社会共享发展。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发展生产”“减租减息”“农村土改”等途径方式协调民族利益和阶级关系。百年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力发展生产力着力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缩小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降低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收入差别,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有序发展,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红利。为了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福祉,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基础上,始终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聚焦民生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条件,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坚持共享发展,引领全国人民紧跟着中国共产党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②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 年6 月1 日。历史证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观未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群众力量创造历史伟业的任务未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造福人民的追求未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引领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目标未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守住人民的心”的根本原则未变。只有理解了“人民”二字在中国共产党心中的分量和地位,守住人民的心,才能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云激荡中,始终保持百年初心如磐、百年风华正茂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