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

2021-12-25於天禄

观察与思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理政国情治国

於天禄

提 要: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与重要依据,从核心要论、思想方法与价值意蕴三个维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新时代中国国情的新特点与新趋向。从核心要论维度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性质论、历史阶段论、发展程度论;从研判和分析国情的思想方法维度看,主要方法包括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坚持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坚持世情与国情的有机统一;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不仅全方位深化发展了党的国情理论,也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着精准定位与科学指南,更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国情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等客观现实情况的总体认知与宏观概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国情进行了系统研判与深度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和新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完备的思想体系,全方位深化发展了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对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把握核心要论、思想方法与价值意蕴三方面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现实国情,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定位指导。

一、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的核心要论

国情既是动态变化的,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实践条件下保持长期稳定性。国情发展既遵循历史客观规律,又必然会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特殊样貌。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既对当代中国不变的国情特质进行了科学归纳与总结论证,也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国情的新发展与新变化。总体而言,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性质论、历史阶段论与发展程度论三个方面,其中,社会性质决定国家发展方向,历史阶段标定国家发展进程,发展程度呈现国情基本样貌。

(一)社会性质论

从社会性质角度理解和阐释中国国情是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对社会性质进行分析研判既是我们党观察和理解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党研究现实国情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前提。1939 年,毛泽东在论述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时就提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33 页。可以说,社会性质体现和映衬着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二者是相伴而生的。国情深刻影响着社会性质,而社会性质的改变必然带动国情发生革命性的巨大变革。因此,正确理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认清现实国情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性质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证,深刻分析和阐明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2 页。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坚持和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搞全盘苏化、也不能搞全盘西化,而是要注重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仅是中国既有国情决定的,“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③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43 页。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8 页。,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2 页。。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强调要正确理解改革与社会性质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内外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误解与长期争论。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⑥《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20-21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无论如何进行改革和开放,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改革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⑦《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19页。。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⑧《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20 页。。因此,不仅要理顺改革与社会性质的关系,更要正确认识改革的方向、目的及其发展进程,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始终不变,这是清醒认知和把握国情的重要基础。

(二)历史阶段论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判断我国国情的又一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科学理性地审视和分析中国发展的进程与成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研究国情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52 页。。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刻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中国让世界为之瞩目和惊叹。但这些成就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已经超越了现有的发展阶段,而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论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变化,这个最大的国情始终没有变,“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 页。无论是谋划长远目标还是制定时下的方针政策,都要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 页。。

分析国情新特点,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新特征。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601 页。。社会主义包括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作为前期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内部又必然包括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些不同阶段又会不断出现新趋向、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40 余年间虽然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不同阶段的特点、目标和任务都不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与实现程度也不一样。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61 页。,“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61 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现实国情、指导实践的开展。同时,新特征也是产生于新阶段和新发展之上的,既是对前一阶段的完善和更新,也为新的更高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不同阶段之间是接续发展、一以贯之的,把握阶段性新特征必须坚持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统一。

(三)主要矛盾论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判断国情的直接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科学评估与总结,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点提出和分析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对我国发展的国际定位与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规划与说明。

理解中国发展程度,要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成为国情变化的突出特点。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9页。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新内涵和新水准,不仅标志着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实现了巨大跃升,也意味着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9 页。这种历史性变化在于,一是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切实需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即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变化,要在改革开放史的整体进程中把握这一变化特点;二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实现历史性发展基础之上的发展,是历史性地摆脱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基础上的发展;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是未来一个历史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全局性的问题,表现在多领域多方面。因此,既要重点关注,又要统筹兼顾,推进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发展角度准确界定自身的国际地位,也是认清现实国情的有效切入点,必须坚持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邓小平曾提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60 页。这表明中国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接续奋斗与历史积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然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332页。,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凸显,发展潜力仍旧巨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66 页。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尽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0 页。。这意味着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都存在相对的差距。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新变化、评估国情新发展、推进发展新任务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蕴含的思想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正确分析和研判现实国情,“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61 页。。从具体思想方法上看,主要包括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坚持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和坚持世情与国情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体现了用辩证思维看待和分析国情的鲜明特点。在理论层面,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理解国情理论的基本方法。一方面,变与不变是国情本身的特质。这种特质要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国情中的某些特定要素(如社会性质等)是始终不变的;二是在变动的要素中,又分为长期不变与分阶段变化的要素。这意味着国情不是时常变动的,会在一定历史时期保持稳定性;国情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国情内部的变化要素间又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特殊关系。国情的某些构成要素(如历史发展阶段等)在其他要素(如发展程度等)的量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保持不变,只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完善,才会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变,推动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要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要素间关系角度理解和把握国情理论。

在现实层面,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科学认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方法。一方面,既要正确理解新时代国情发生的重大变化,又要在新变化的基础上把握不变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历史方位、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党和国家事业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始终不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与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长期不变,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阶段性成果,还要继续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进各项事业深入、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在立足不变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基础上,在新发展阶段认识新变化、制定新目标、推进新任务、实现新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此进行了战略布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背景下,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 年远景目标,更新了表述、丰富了内涵、规划了目标、落实了要求。综上,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看,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认识新时代国情的基础性思想方法。

(二)坚持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①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45 页。历史是现实的参照和借鉴,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认识和理解中国国情,既要由历史看向现实,又要由现实观照历史,重点理清历史国情与现实国情的关系,坚持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实现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贯通。研究现实国情离不开对历史国情的深刻认识。历史是现实的源头,历史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道路选择、决定了现实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②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41 页。中国不仅有着延绵5000 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近代以来也经受了深重的苦难与挣扎。在内忧外患中,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找寻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各种主义纷至沓来,各种制度都尝试过了。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国情的必然选择。

研究现实国情要准确把握国情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发展性特点。“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 年10 月14 日。一方面,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新时代,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增量突破基础上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统一;另一方面,国情问题中不仅有新变化,也存在历史遗留的老问题,很多新情况也是老问题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和更迭。因此,要坚持用历史眼光看问题,看准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从历史发展的大视角理解和认知现实国情。

研究现实国情、制定现实政策更要以史为鉴,使之符合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56页。“只有回看走过的路……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70 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挫折失误。回溯党史国史可知,凡是正确认识现实国情、制定符合具体国情的方针政策时,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实现高效稳定发展;凡是忽略国情发展特点、盲目制定脱离实际的政策时,就会遭遇挫折。因此,必须清醒冷静地认知和把握现实国情,既不能过高估量、犯“左”的错误,又不能落后于国情发展的客观实际、故步自封。要从党深厚的百年历史积淀中总结经验,要从新中国70 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总结经验,在审慎观察国情基础上观照现实、指导实践。此外,“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67 页。。研究现实国情,既要坚持历史思维,还要明确现实指向,更要有未来眼光,在全过程中实现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三)坚持世情与国情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28页。。研究和分析现实国情,不能脱离当下的世情与国际背景,世情与国情是普遍联系的。一方面,一定的国情总是统一于一定的世情之中,国情发展必然或全面或部分地受到世情的影响。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有些国家甚至会因世情改变而发生重大变革。正因如此,不可能脱离世情而空谈国情。对当代中国而言,研究现实国情必须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48 页。。另一方面,国情与世情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中。中国是大国,“中国把自己的发展看作是对人类贡献的问题,是保证世界和平的问题。”④《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1240 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7 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决胜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着力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方面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扶贫减贫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世情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94 页。。总之,要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科学理解世情与国情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基本问题。

研究和分析现实国情,还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辩证全面地看待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中国发展要有大局观,要处理好立足现实国情谋求自身发展与遵循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的关系,既要兼顾又要相互促进,为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还要把握理性适度原则,要与自身发展水平与我国承受能力相适应、相匹配,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要辩证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60 页。,在此基础上“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⑧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26 页。。还要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60 页。。进一步提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⑩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4 页。的能力。综上,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坚持世情与国情有机统一的思想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国情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定位与分析。

三、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是对现实国情进行深入观察和缜密分析后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本土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质。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意义重大,不仅全方位深化发展了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也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了精准定位与科学指南,更为世界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一)全方位深化发展了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映照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是对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的深刻继承与重大创新,既包含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的一般性内容,又指明了特殊性任务,通过对新时代国情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进行科学总结,进一步深化了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

回溯历史可知,重视对国情进行调查研究与比较分析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不同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在百年历程中,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指导和推动着党和国家有关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要围绕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31 页。这个主要矛盾,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党的八大提出要围绕着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年版,第341 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现实国情进行了客观分析,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调整和重新定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强调要改善落后的社会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的历史方位,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下一阶段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可以说,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既是与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又全方位深化发展了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增添了新内涵,融入了新特质,明确了新目标,指引了新方向,实现了党关于国情的相关理论的重大创新。同时,这些重要论述还就新时代中国发展问题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国理政思想,深刻体现了党在思想建设上与时俱进的鲜明品质。

(二)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精准定位与科学指南

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上看,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在于“定位”和“指向”。“定位”就是明确新时代中国发展处于什么阶段、达到什么程度;“指向”就是下一阶段具体要怎么发展、有哪些基本目标。这些是关系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国家发展要明确现有起点和已有程度。从“定位”上看,国内方面,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不仅清楚标定了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明确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国情;也对发展程度提出了科学准确的判断,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凸显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种问题集中体现在城乡区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保障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国际方面,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总量有历史性跃升,但仍存在发展短板,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对差距。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没有变”,是对新时代国情的精准定位,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发展进程,既要看到发展成就,又要正视差距,着力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加快补齐短板,理性科学地制定方针政策。

研究国情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从“指向”上看,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直面现实问题,对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周密部署和具体安排。党的十九大从现实国情出发,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23 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国情发展的新特点,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为未来5 年和15 年的发展擎画了雄伟蓝图。总之,这些重要论述既立足现实,又结合未来发展大势,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规划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

(三)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不仅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致力于观察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对世界各国了解和分析自身国情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层面的借鉴。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有效范式。

国情决定发展道路,世界各国只有对国情的认识符合本国发展的客观实际,选择的道路才能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外交场合提出,要“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76页。,“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307 页。。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实现世界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分析研判国情的思想方法也为各国正确认识本国国情提供了重要借鉴,即各国国情既有变化的内容,又有不变的特质,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研究各自国情,既要联系历史国情,又要重视现实问题,坚持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各国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又要兼顾和把握好世界大势,坚持世情与国情的有机统一,等等。因而,无论从核心理念还是思想方法上看,习近平关于国情重要论述都具有世界性意义。

从实践层面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范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发展“风景这边独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不仅有效拓宽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和选择。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也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理政国情治国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家国情 诗词魂
신시대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