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的文本书写与历史叙事*

2021-12-25齐卫平樊士博

观察与思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七一人民出版社建党

齐卫平 樊士博

提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结构严整、笔调宏阔,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书写党的历史,创新历史叙事,进行理论创造,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实践合力具有重要作用。“七一”重要讲话,用大历史观纵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发展脉络,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进程作出了历史分期的新结论。从历史叙事的创新看,“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赶考之路”等重大理论概念。“七一”重要讲话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2021 年7 月1 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七一”重要讲话,立足大历史观,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展现出接续奋斗的灿烂前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南。“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从文本书写与历史叙事的角度研究“七一”重要讲话,有助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深刻地把握历史主题,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的文本分析

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华诞大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七一”重要讲话具有深刻而重大的政治意义。较之于以往历次“七一”讲话,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谋篇布局特点显著,叙事气度更加恢宏,历史场景更加波澜壮阔。整体上看,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在继承中揉进了诸多新时代因素,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新风貌。文本是记忆的载体,也是历史的底片。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字字珠玑,回应了“历史怎么样、现实是什么、未来如何干”的重大政治问题。从篇章结构、政治修辞、文本意图三个方面可以透视出“七一”重要讲话的鲜明特征。

(一)“七一”重要讲话的文本结构

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篇幅不长,全文7000 余字。以简短精炼的字数阐明党的百年历程,就必须做到结构合理、繁简有度。从文本上看,这篇重要讲话以回顾总结历史和擘画展望未来的两大部分为主体结构,形成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历史叙事文本。

“七一”重要讲话文本以宣告一个伟大目标实现为起头,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 页。这个开场白为全文打下了“历史辉煌”的叙事基调,也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谱写历史新篇章提供了叙事引子。

回顾总结历史的部分仅用了720 个字,高度浓缩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提炼性概括,大轮廓、粗线条显示真实内容。解读文本结构中这部分内容,有两个亮点值得注意。一是用四个“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前置词,引出历史实践活动的内容,归纳党和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成就。二是用四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揭示了党的百年奋斗中各个时期创造历史奇迹的中国自豪和世界意义。这样的文本叙事言简意赅,主题鲜明,体现了思想连贯性与实践持续性相统一,体现了改造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相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与经验积淀相统一,体现了中国进步与世界潮流相统一。

擘画展望未来的部分用了3340 个字,占了全文近一半的篇幅,寓意立足当下和为光明前景而努力奋斗的考量。历史承载过往,回顾总结历史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保存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是要向历史汲取前进的智慧。“历史是最好的老师。”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08 页。注重向历史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不断总结历史收获智慧的增长,要求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0 页。。解读文本结构中这部分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加以深刻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前置词,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样的文本叙事点亮了前进征程的指路明灯,揭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着力点。

“七一”重要讲话文本结构逻辑严密,在作出历史回顾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百年历史实践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了提炼,对历史上党中央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和革命烈士、广大人民群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在作出擘画展望未来的基础上,表达对青年的希望,并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出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的号召。

(二)“七一”重要讲话的修辞隐喻

“隐喻”被视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增强话语传播力的重要方法。“七一”重要讲话中使用的政治隐喻有利于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话语文本的理解和接受。“七一”重要讲话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修饰隐喻。

其一,身体隐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文献中,使用身体隐喻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党的建设领域。“七一”重要讲话同样采用了大量的身体隐喻。比如:在强调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时,使用“赓续红色血脉”等词汇。血脉是生物学名词,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色血脉”相联系具有身体隐喻的意味。又如:在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6页。“血液”“基因”的话语也是身体隐喻的表达。在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时,要求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病毒”也有身体隐喻的意味。使用身体隐喻能够使严肃的政治语言转化为熟悉的事物,进而增强政治说服力,增强话语传播力。

其二,法宝隐喻。法宝是克敌制胜的诀窍。我们党十分善于在文本中使用法宝隐喻,借以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性。1939 年10 月4 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06 页。此后,法宝隐喻一直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话语表达中。“七一”重要讲话也沿用了法宝隐喻。例如:在论述改革开放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一招”就是“一个法宝”的意思。在论述统一战线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8页。法宝隐喻可以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效果,加深人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

其三,旗帜隐喻。旗帜指明方向,旗帜隐喻指代不能变更的事物和必须牢牢坚持的事物。在党的话语表达中,高举伟大旗帜是经常使用的术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2 页。旗帜隐喻是中国共产党坚定方向的宣示。

其四,道路隐喻。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作为提出砥砺奋进的要求,体现了道路隐喻的表述。从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道路表示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立场坚守,以道路自信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

其五,工程隐喻。毛泽东把党的建设比作一项伟大工程,成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经典话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沿用了毛泽东这个工程隐喻的表达,强调“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9页。。工程隐喻有利于提高对管党治党艰巨性的思想认识。

(三)“七一”重要讲话的文本意图

文者,贯道之器也。话语传递观念,文本表达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是值得祝贺的重大喜庆节点。“七一”重要讲话体现了表达什么、怎样表达的鲜明文本意图。

第一,提高全党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5 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根本保证。“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彻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以此告诫全党必须维护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党的事业进行到底。

第二,表达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百年历史实践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谁奋斗、为什么奋斗的问题。毛泽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辟概括揭示党的根本宗旨,强调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党的自身利益。这样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质。“七一”重要讲话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追求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思想,以共产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相统一。

第三,彰显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华民族遭遇的耻辱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中国人民在顽强抗争和艰辛探索中有过自信挫伤、希望破灭和徘徊彷徨的困惑。但是,“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7页。,无论多大的困难,无论怎样沉重的压力都吓不倒、摧不垮中国人民。“七一”重要讲话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惧艰险、一往无前、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气概,彰显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第四,增添继续前进的动力和能量。百年历史实践为现实的再出发奠定了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7 页。“七一”重要讲话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揭示前进方向,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接续奋斗的动力,增添了战胜任何风险和挑战的能量。

二、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的历史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538 页。这个论断体现着鲜明的历史意识。历史是既定的事实,不允许恶意歪曲,也不可随意装扮。但人们认识历史总是在不断深化的,把“死”的历史变成“活”的历史,需要从历史中得到新发现。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从过往发展中汲取滋养需要提升对历史的认识深度,这是智慧的表现。深入挖掘历史的资源价值就是要以更高的站位形成新的认知、得出新的结论、找到新的动力。“七一”重要讲话以“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①参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页。的叙事方式书写历史,在描述历史格局、揭示历史主题、划分历史时期等方面形成了重要理论创新。

(一)历史格局:百年奋斗史的大历史观书写

“七一”重要讲话与历史著作有别,不是描述历史具体细节,而是对历史进行宏观审视,从时空脉络、大势走向、规律呈现上作出历史大格局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提高历史思维,其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用大历史观审视历史,要求全党“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4 页。。“七一”重要讲话用大历史观书写党的百年奋斗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把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与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展现近现代中国主导力量与主体力量连同创造历史的格局画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伟大政党与伟大人民相结合的奋斗实践,才使百年奋斗实践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七一”重要讲话在叙述党的奋斗实践和创造成就时都加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前置词,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理念。由此体现的大历史观全然没有写历史不见人民的缺陷,突出了历史格局中人民的地位。

第二,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长河中加以审视,揭示伟大事业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的发展脉络。要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特殊意义,要知晓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不平凡,就必须了解有着5000 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中华民族,在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后的使命缘由。“七一”重要讲话用“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引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斗争史实,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叙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辛奋斗的发展历程,就是大格局的历史书写。

第三,把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放在世界发展大势中进行定位,彰显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世界意义。自闭关锁国大门破开后,中国卷入世界潮流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不仅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进程、前途和命运,而且也深刻影响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③参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3 页。1949 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 年实施改革开放和2012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大潮的历史自觉。④参见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3 页。“七一”重要讲话在概述百年历史实践创造的成就时,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的话语表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干成的事情和取得的成就,意义不局限于中国自身,而且对世界有重要影响。

“七一”重要讲话的大历史观叙述,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作为近代屈辱历史的终结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者两个光辉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改变中国历史走向与世界发展大势统一起来的发展轨迹。大历史观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拉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和繁荣昌盛的视域,摆进世界发展和时代演进变动不居的场域,深化了其百年历史的认识境界,对于深刻认识和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有着极其深刻的启示。

(二)历史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历史虽然伴随着许多偶然性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在杂乱无章地盲乱运行。历史主题决定着社会意志,左右着人们的历史活动。当中国古代的历史篇章划上句号后,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提出了新的时代主题。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反抗,意味着“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页。。一批批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所有的抗争都以失败告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3页。这个主题虽然早在80 多年前就事实上形成,但只是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才进入了高度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的发展阶段。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场景截然不同,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和领导之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奋斗的历史进程虽然也面对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了深刻教训的挫折,但一往无前、持续取得胜利则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中国人民前途和命运的改变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长期奋斗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已经今非昔比,中国历史已经被彻底改写。

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了100 年,闯过一道道关卡,迈过一个个沟坎,取得一次次胜利,以举世瞩目的成就朝着不可撼动的伟大目标不断迈出新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每一个成绩是中国人民用血汗奋斗出来的。纵观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循序渐进的发展史,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实施,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入,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座座里程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次次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串连起历史主题的实践长链。

“七一”重要讲话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展开历史叙事,对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成就作出了归结性的表述,依次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4-7页。这样的历史叙事烘托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宏大场景表明,“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1-22 页。。百年历程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底气,党和人民对已经走过的路倍感自豪和鼓舞。

(三)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四个发展阶段的结论

历史分期决定历史叙事的区隔性和阶段性,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历史认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目标,千秋伟业必将是个漫长的过程。百年历史发展有风雨如晦的局势动荡,有时代主题变化的格局调整,有世界形势的变幻莫测,有党的工作中心和任务的阶段转换,不同时期形成不一样的奋斗场景。

从一般意义上说,时期和阶段两个概念可以通用,但阶段又有大阶段小阶段之分,一个历史时期代表的大阶段由若干个小阶段组成。党的文献和中央领导讲话中,革命、建设、改革就代表了三个大的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党的创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小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国民经济恢复、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小阶段。1978 年底起,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了28 年领导革命和29 年领导建设两个大阶段,40 多年的实践事实上具有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七一”重要讲话对党的百年历史作了系统总结,提出四个发展大阶段的划分,对历史时期作出了新的结论。

1921 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978 年实施改革开放,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历史性突破、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2012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12 月26 日。这个重要论述,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时期划分,体现了党对自身历史认识的新发展。

三、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的叙事创新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需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武装思想。

(一)提出“伟大建党精神”重大概念并揭示其内涵

凝练革命精神是历史叙事的一种方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精神。精神是政党的风骨,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开辟伟大道路和建立伟大功业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9 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无疑是历史叙事的重要内容。

“七一”重要讲话在中国共产党各种革命精神提炼基础上提出“伟大建党精神”重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8页。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特质,是具有深刻和深远意义的理论创造。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时候提出“伟大建党精神”重大概念,理论创造主要表现在:第一,作出了对中国共产党精神整体的宏观概括。伟大建党精神从党的创建开始,贯穿其奋斗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性的重大概念。第二,进行了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精髓提炼。伟大建党精神以“真理”“理想”“初心”“使命”“牺牲”“斗争”“忠诚”“人民”作为内涵的核心词语,构成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标识,是一个具有本质规定性的重大概念。第三,集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各种具体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4 句话32 个字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本质的精华,是一个内涵覆盖性的重大概念。第四,明确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定位,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之源揭示其在精神谱系中的统领意义,是一个具有精神原点性的重大概念。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③《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23 页。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们的实践为历史起点,在不断深入发展中生长出各种具体革命精神,演绎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故事,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和深刻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8页。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是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内在要求,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对于百年大党再出发,接续奋斗再前进,千秋伟业再辉煌,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任务

“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3-14 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不仅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功,而且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志向。

按一般历史著作的记述,人类的历史迄今已有600 万年记录,最早的文明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 年这段时期,被称为古代文明时期。随着历史演进,人类文明在世界各地生成发展,各呈民族样态。人类文明研究有不同的概括方式:一些学者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轨迹勾勒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路,比较清晰;还有研究者把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形态相联系进行研究,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就是经常使用的概念;另外还有把人类文明印上地域色彩的,如西方文明、东方文明等。林林总总的研究虽然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不一,但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则是客观事实。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 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 页。。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革命骤然兴起,颠覆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衰败使中国人民经历了落后于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尴尬遭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追赶时代潮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中国人民创造新文明的历史起点,“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3 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伟大实践中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上议程。中国共产党矢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复合型文明形态、人本型文明形态、共享型人类文明形态。与单一文明形态不同,“七一”重要讲话所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涵盖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文明的新构造,是对以往各种文明的系统集成。这种复合型文明形态能够关照到社会各个领域,促进共同发展。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人本型文明,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立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共享的文明形态,而不是排他的文明形态。它跳出了所谓“文明冲突论”的对立和霸凌思维,弘扬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框架下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

“七一”重要讲话把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并列,含义深刻。道路决定一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指明了方向。党的百年历史实践之所以取得奇迹般的成就,归根结底是走正了、走对了、走定了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这是一条不同于世界上现代化国家走过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③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 年第9 期。在追求现代化成为世界潮流的趋势下,在有些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遭遇失败的现实下,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和中国人民正在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功案例,为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有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新文明形态。

(三)提出“新的赶考之路”的时代要求

“七一”重要讲话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2 页。提出“新的赶考之路”,是党中央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的时代新要求,警示全党在接续奋斗、砥砺奋进中不能有丝毫懈怠。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话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1949 年3 月23 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②《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470 页。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与民主人士黄炎培讨论历史周期率,到“进京赶考”的提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思考的问题是打下红色江山如何才能永不丢失。我们党领导新中国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面临各种风险,处置各种问题,都是对“赶考”能力的检验。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攻击、诋毁和破坏,目的就是中断我们党的“赶考”之路。事实证明,这样的企图彻底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巩固了执政地位,守住了红色江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用“赶考”话语绷紧全党思想之弦,要求全党清醒头脑,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13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③《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90 页。2020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要求:“以‘赶考’的心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544 页。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全党“保持‘赶考’的清醒”⑤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1 页。。可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话语中,“赶考”是一个高频词汇。“赶考”是一种心态、一种意识,还是一种思维。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赶考”始终在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赶考”状态的清醒,不断提高应对“赶考”挑战的能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七一”重要讲话提出“新的赶考之路”的新要求,意味着我们党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回答新问题、应对新考验、战胜新风险。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新发展格局中转换发展动力,实现永续发展。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格局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未来发展中不确定性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艰巨。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要看到风险挑战的存在。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只有答好时代的卷、守住人民的心、圆了民族的梦,才能不负伟大、光荣、正确的荣誉,才能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色对使命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猜你喜欢

七一人民出版社建党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香港“七一”游行声势大跌
人民出版社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