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城市儿童的自然教育

2021-12-24胡永红王西敏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1年6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植物园

胡永红 王西敏

摘 要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儿童“自然缺失症”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更是引发了自然教育的热潮。顺应这一需求,上海辰山植物园以3~12岁年龄段的儿童为重点人群,打造以植物的感知、体验和探究为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并和科学学习、保护教育和户外探险等多学科融合,提高儿童对植物的认知,培养儿童对自然的情感,开创了富有植物园特色的自然教育體系。

关键词 城市儿童 自然教育 植物园

0 引言

根据1998年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对植物园的定义:植物园是“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1]。据统计,截至2017年,全世界约有3 300多个植物园,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180多个国家[2]。全球每年约有5亿人参观植物园[3],植物园成为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增强环境保护理念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场所,拥有一个高水平的植物园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志[4]。

1 植物园儿童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及其家庭是城市型植物园的重要访客来源,为其提供服务是国际一流城市型植物园的重要功能。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美国莫顿树木园、纽约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等甚至都专门配备有设施齐全的儿童园,为儿童开展了大量的自然教育活动[5]。

植物园的游览经历对儿童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便是对植物园短暂的访问,都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认知的发展,如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叶脉的分布情况和叶形的多样性[6]。而如果能够提供类似“探索地图”这样的学习单,则会明显增加游客自主学习的行为,在植物园花费更多时间,并对植物和标牌有更多关注[7]。在参观植物园的时候,家长和儿童会通过对话在“记忆者”“探索者”和“保护者”之间切换角色,除了知识型的记忆外,还会提出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方面的问题[8]。

在儿童的成长发育阶段,户外场景中的自然元素更容易激发儿童的环境感知能力,如植物营造的隐蔽空间、植物的果实等会引发更多的创造性游戏[9]。而相对复杂的自然景观特征,更能促进儿童体能的发展[10],如爬树、在木头上保持平衡、滚草坡等。在绿化好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儿童的紧张、焦虑、疲劳等消极情绪更快消减,还能显著降低成年后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11]。在自然中的体验和学习能提升孩子们的学业表现、专注力、行为表现和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产生积极的态度[12],并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恒毅力[13]。植物园开展的“可食用花园”(edible garden)建设,更是结合了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和社会学习的形式,提高了个人解决复杂的社会生态问题所需的能力,是应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有效策略[14]。

由此可见,植物园作为物种多样、景观丰富、具有科学内涵的户外场所,开展面向儿童的自然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儿童的智力、体能、个性养成等方面均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值得给予充分重视。

2 上海辰山植物园儿童的来访特点及对应的科普活动类型

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儿童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自然元素较少,由于缺乏和自然的接触而导致的“自然缺失症”[15]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幼儿园及小学自然类师资缺乏,难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然类活动指导;而家长缺乏自然经验,在带孩子外出玩耍时,在动植物方面给与孩子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3~12岁的儿童具有该年龄成长阶段的一些明显特点,例如具有自主探索意识,可以自己玩耍,能够自行探索游戏;孩子需要家长的陪护,但根据年龄差异陪护程度有差异;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感知外界的主要媒介仍然是听觉、视觉、触觉;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逻辑思维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传统的以知识传播型为主的科普活动对孩子吸引力不够等。

据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0~14岁人口为243.63万人,占上海总人数的9.8%[16]。为这些儿童及其背后的家庭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活动,也是辰山植物园面向公众服务的重要职责。在辰山植物园每年100万的游客中,儿童数量约占据15%左右。这些儿童和家长来辰山植物园的方式多样,时间不一,主要分为以下4种类型,可辅之以相对应的科普活动需求。

第一类:专程来参加活动的儿童。这类人群对植物园的活动有较强的认同感,愿意提前报名参加科普活动。当前主要是采取微信公众号提前招募,预约组团的方式开展。当前“辰山奇妙夜夏令营”等品牌活动及各种周末活动,基本是此种类型。此类活动由科普人员全程主导,课程感强,主题鲜明,体验性好,有利于开展探究性的活动;缺点是人数有限,不能开展规模较大的活动。

第二类:黄金周及重要节庆日的儿童及其家庭。此类人群来辰山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度假,若此时适时开展科普活动,可以增加其来园的意愿,也可以让其获得更好的游园体验。自2019年开始的国庆假期,辰山开展了“自然生活节”活动,参与人数在活动开展后显著增长(表1)。由于此类活动期间游客数量众多,往往只能以大型的演出和分散的参与式体验为主。此外,辰山的“赏樱季”“上海月季展”“睡莲展”“国际兰展”等活动也能吸引大量人群参与,并相对应地开展和主题相关的科普活动,但缺点是人流数量过大,导致受众的深度体验不足。

第三类:学校组织来的大规模学生群体。这类人群的特点是同期到园的人群数量大,超过100人;在园时间短,通常只有半天或者1天时间;集中在春秋游期间。此外,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后期组织工作量大,往往不能按照预定时间到达植物园。目前辰山植物园采取“探索任务单”式自主体验和分组小课题2种方式进行接待。任务单操作简单,但需要对随队老师进行前期培训。分组小课题体验感强,但所需师资人数较多,植物园科普部门人手不足,往往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且活动容易受天气影响。

第四类:日常来园的亲子家庭。这一类人群来园的时间分散,人数众多,需求多样,在园时间灵活充裕。通常的方式是加强园区解说系统配置和提供导览图。针对此类人群,辰山植物园推出了“12岁之前可以做的30件事”(图1),指导家长可以让孩子“从草坡上滚下来”“赤脚走路”“看蜜蜂采蜜”“玩树枝”等活动,更有效地带领孩子体验自然。

3 上海辰山植物园儿童自然教育的创新点

在长期的实践中,辰山植物园已经有一套较为全面的面向儿童及其家庭的接待范式,如定期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在大型花展中开展配套科普内容服务;定期在周末和节假日举办面向儿童的自然体验类活动,其中“宝宝坐王莲”“辰山奇妙夜”等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活动。

2020年是辰山植物园建园10周年,在全面梳理过去10年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在制定新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时,辰山植物园围绕公众需要什么、植物园提供什么、如何提供等问题,在保持传统科普教育所获得的经验的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在过去科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学习国内外成熟的理论经验,以面向儿童的自然教育为重点开始新的探索。

3.1 注重课程的连续性

长期以来,植物园举办的科普活动往往以单次为主,活动和活动之间缺乏连贯性,受众的黏性较差;同时对参与人群的要求也较为含糊,往往出现参与者年龄差别较大,影响学习效果。为此,辰山植物园开始推出系列课程“小植物學家训练营”,分成“像植物学家一样观察”“像植物学家一样实践”“像植物学家一样思考”等初、中、高三个层级,在年龄上分别对应小学3—4年级、5—6年级以及初中1—2年级,确保参与者的年龄在同一水平。其中每一个层级又分4次课程内容,以初级为例,4次课程分别为“玩转树叶”“有用的茎”“花朵的秘密”“种子的旅行”。该系列活动每周末开展一次,同一批学生要参加4次课程才算正式完成初级班的学习任务。这样就确保了参与者经常到植物园参加递进性质的课程,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注重参与者赋能

传统的植物园科普教育活动,始终把参与者当成被动接受教育者来看待[17],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或者“体验”了某些课程中设计者希望他们接触的内容,受众一旦脱离了植物园特定的环境,由于条件的变化,很难将其所学习到的东西转化到日常生活中。然而,以自然保护为使命的植物园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公众产生保护的行动,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一目的往往难以短期达成。为此,辰山植物园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参与者的能力,让参与者获得“我能做出改变”这一信心。在“昆虫旅馆”的项目中,参与的儿童不仅了解昆虫知识,还能够通过亲手搭建昆虫旅馆,直观地看到由于自己的参与而为昆虫做出的贡献。儿童获得的昆虫知识、生态知识、搭建昆虫旅馆的能力,可以较为容易地迁移到其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生活的校园和小区进行类似的活动,这种赋能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能够加强参与者的信心,引发其后续对环境友好的行为。植物园还鼓励儿童把完成的昆虫旅馆带回居住的社区,放置在小区合适的位置进行长期观察,并向他人展示。

3.3 注重活动的游戏属性

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往往被成人所忽视或误解。传统的植物园科普教育活动仍然以“老师教,学生学”为模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出于静态的倾听老师讲授的状态,有些游戏互动的内容,也是以热身、过渡等为目的而开展的。“游戏”通常被视为和“学习”是矛盾的,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本身往往不是以学习为目的,这也限制了植物园科普教育活动对天性好动的儿童的吸引力。而自然教育强调“游戏精神”,注重把自然体验融入到游戏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游戏可以提升儿童的社会能力,锻炼其交流技巧,增加社会参与程度[18]。辰山植物园把游戏本身作为自教育活动的内容,如在植物园内开展乐高搭建活动,在自然的环境中享受自由拼搭的乐趣。此外还开展“攀树”活动,把户外体育和自然教育相结合,攀树过程中对各种高度和空间的探索给予儿童自我挑战和控制风险的锻炼机会。“攀树自然体验”让儿童不仅体验到攀树的乐趣,还通过香樟树的认知活动、对大树感恩等环节,了解香樟树的知识,培养对树木的情感,避免了攀树活动成为一个简单的户外体育项目,体现了植物园自然教育活动的特色。

3.4 注重把植物园的影响力扩散到园区以外

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往往是以植物园本身的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中小学生的主要方式是在园区里接待来访的学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或者家长都有意愿或能力带领学生来植物园,这就造成了植物园接触学生层面的局限性。辰山植物园通过开展“校园植物课堂”活动,以为校园树木挂牌的形式,从培养教师群体入手,引导学生从了解校园植物开始关注身边的自然。辰山植物园指导教师调查校园树木种类,并提供一定数量的铭牌,由教师指导学生悬挂,提升了师生自身对校园植物关注的积极性。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挂牌的过程中,往往会更有创意,例如指导学生自己设计铭牌、开展自然笔记和自然观察、把校园植物挂牌和校园“科技节”“文化节”相结合等。为此组建的教师微信群则非常活跃,成为教师之间交流植物知识和活动心得的平台。目前这一活动在上海有近110所学校参与,并覆盖到浙江和江苏的中小学,未来将通过成立“长三角植物园科普联盟”的方式,把这项活动在长三角地区推广。

4 上海辰山植物园儿童自然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辰山植物园一直在不断探索,但从国际植物园面向儿童的自然教育经验来看,辰山植物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从活动的主题上来看,辰山植物园主要还是围绕着植物来开展,虽然也会涉及鸟类、昆虫等内容,但比起国外植物园包罗万象的主题,仍然显得比较狭窄,这和辰山植物园科普从业者本身的专业局限相关。从活动形式上来看,虽然也在尝试其他不同类型的活动,但还是以授课型的活动为主,没有以更丰富的形式来展现自然教育的魅力,特别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讲故事形式等比较缺乏。从传播的形式来看,还是偏重于传统的口头表达,对新技术手段利用的不多。从传播的内容上来看,对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弱势群体关注等涉及较少。此外,国内植物园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植物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也有差异。例如,上海的学校经常会在春秋季组织大规模的学生团队来辰山植物园,但接待这样的团体明显应对方法不足。

当前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年代,人类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都前所未有。科学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看,全球正在面临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的第6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成为共识。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和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互联网带给人们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快捷性,使得公众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了可能,学习效率极大地提高,推动社会的创新;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娱乐化、网络成瘾等又成为新的社会问题。植物园的自然教育,必然要正面回应社会的这种变化。

为此,辰山植物园未来自然教育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4.1 重视移动设备在未来教育场景中的使用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辰山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已经开始使用移动技术,如在植物铭牌上标识二维码,游客扫描后可以获得更多植物信息;在游览的重点区域设置标识牌,游客可以通过扫码回答问题等。在户外自然教育课程中使用移动设备尚不多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移动设备的前期投入较大,往往需要第三方公司开发和维护,开发周期较长,后期维护成本较高;此外,自然教育本身正是由于儿童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缺乏和自然的接触而产生的,自然教育工作者对在户外场景中使用電子设备进行教学还存在排斥感。然而,当代儿童生活在一个被数字科技包围的时代,移动设备介入户外自然情景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已经有研究表明,移动设备的使用会增加儿童自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升儿童的自然知识水平,增强儿童的自然连接感等[19]。进一步探讨和优化移动设备在植物园户外教学场景中的使用会是一种趋势,值得及早介入。

4.2 加强对植物园自然教育效果的评估

经过多年的发展,辰山植物园无论是科普专业人才的配备、科普活动的组织还是经费保障,都已经较为完善,在科普活动的数量、内容丰富度、形式多样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针对受众的影响效果评估较少。从当前国际植物园科学普及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科普研究工作一方面要以当前开展的大量科普活动为案例,进行效果评估工作,主要是熟悉评估方法,了解项目对受众在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为改进和完善科普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找准当前植物园领域科学普及工作的热点问题,加强植物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进行保护生物学、脑科学、传播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行为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深入探讨与环境相关的行为是如何被影响和改变的、如何有效建立人和自然的联结、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找到合适的与自然共存的方法等前沿问题,在国际植物园科学普及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和国际同行共享经验。

4.3 树立平台思维,让植物园成为各自然教育机构活动的舞台

辰山植物园位于松江区,具有较为完善的交通、食宿条件。由于专业人员的长期管理,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还有比较优质的昆虫、鸟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是开展各项自然教育的良好场所。然而由于植物园人手配置和专业知识的局限,很难完全利用好植物园的各项资源。2010年前后,“自然教育”在中国兴起,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自然教育机构,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植物园科普教育活动内容和人手的不足。植物园应该持有开放的平台思维,在明确责权利的前提下,和优质的自然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更多类型的活动,如观鸟、观星、露营、夜游、户外探险、树屋搭建、水质监测、项目制学习等,让公众能够在植物园享受到内容多样的服务。同时,植物园应该在合作中保持主导的地位,对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审核,确保符合植物园的理念。

5 结语

当前,以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公众教育为重要使命的现代植物园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辰山植物园作为中国年轻的第三代植物园的代表,在服务城市儿童及其家庭上的不断创新,其实质是植物园整体在新形势下发展的一个缩影。辰山植物园将秉承“精研植物·爱传大众”的理念,与社会、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从有形的园子到无形的平台的转变,创建“辰山模式”[20],在全球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当代植物园的价值,在新时期继续有所作为,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ackson P W, Sutherland L A. International Agenda for Botanic Gardens in Conservation [J].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00, 11:1-56.

[2]任海,段子渊.科学植物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BGCI. About Botanic Gardens [EB/OL]. [2020-2-3]. https://www.bgci.org/about/about-botanic-garden/.

[4]胡永红,杨舒婷,杨俊等.植物园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7,25(9):951-958.

[5]王西敏,何祖霞,胡永红.植物园的科学普及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21.

[6]翟俊卿.英国植物园教育的发展与实践综述 [J].科普研究,2013(6):6.

[7]Yang X, Chen J. Using discovery maps as a free-choice learning process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a botanical garden[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017, 23:5, 656-674.

[8]Uzick R, Patrick P. Family discourse on an arboretum nature trail: explorers, protectors, rememberers, and sticky featu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cience Education, 2018, Part B, 8:1, 76-93.

[9]曲琛,韩西丽.城市邻里环境在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方面的可供性研究:以北京市燕东园社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3):531-538.

[10]OBrien L, Murray R. A marvellous opportunity for children to learn: a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of forest school in England and Wales [M]. Barcelona: Forest Research, 2006.

[11]Engema Nn K, Pedersen C B, Arge L, et al.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in childhood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from adolescence into adulthood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9, 116(11): 5188-5193.

[12]Taylor G.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predicting school achievement over time: the unique rol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4, 39(4): 342-358.

[13]张笑来,姜斌.恒毅力养成:针对城市学龄前儿童的一种自然教育[J].风景园林,2019,26(10):40-47.

[14]Wals A E, Brody M, Dillon J, Stevenson R B. Science education. Convergence betwee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 Science, 2014, 344(6184): 583-4.

[15]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16]搜狐.最新:上海公布常住人口2487万!少儿人口比重回升,但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EB/OL]. [2021-5-18]. https://www.sohu.com/a/467064459_121106832.

[17]Efird, R. Learning Places and "Little Volunteers": An Assessment of Place- and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in China [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015, 21(8): 1-12.

[18]Marjorie J K, et al. 0-12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与技巧(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19]翟俊卿,陈蕴琦,王西敏.移动设备促进儿童在户外自然情境中的学习——基于国外实证研究的系统分析 [J/OL].现代远距离教育,1-16[2021-11-17]. https://doi.org/10.13927/j.cnki.yuan.20211002.003.

[20]胡永红.现代植物园发展路径解析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21.

Nature-based Education for Urban Children: Take Shanghai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 as an Example// HU Yonghong, WANG Ximin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 Email: huyonghong@csnbgsh.cn.

Abstract Wi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hildren's "nature-deficit disord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has triggered a trend of nature-based education in China. To meet this demand, Shanghai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 focuses on children from 3 to 12, creates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characterized by plant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es with science education, conservation education and outdoor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programs improve children's cognition of plants, cultivate children's awareness for nature, and create a nature-based education system with botanical garden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Keywords urban children, nature-based education, botanical garden

(2021-11-2收稿,2021-11-14修回)

作者簡介:胡永红(1968—),男,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博士,教授级高工,E-mail: huyonghong@csnbgsh.cn。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植物园
游中山植物园
成语植物园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热带雨林
绵纸植物园
光合作用,比你想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