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高品质内涵式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2021-12-24吴国平
吴国平
普通高中高品质内涵式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吴国平
(浙江省镇海中学 校长办公室,浙江 宁波 315200)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着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走的一定是内涵式道路,一定要体现出高品质特征。笔者所在镇海中学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探索普通高中高品质内涵式发展路径。进入21世纪后,随着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先后组织实施了如下一系列重大教改项目:推进个性化校园建设、打造品质教育、实施“核心素养校本化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标志着我们在追求高品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逐渐上升到了自觉、自愿的高度。基于镇海中学多年实践,笔者认为高品质内涵式发展要厘清和践行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明确价值定位
所谓价值定位,本文特指高品质内涵式发展所彰显的整体特征和功能指向。价值定位首先是方向,更是引领,需得到优先确立,确立的途径首先要参阅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从中归纳总结与办学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另外也要重视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中甄别、提炼出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独特、优秀的特质。[1]
下面的定位原则是在实现高品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应该被坚守的。
(一)基础性
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讨论普通高中价值定位应该将其放在基础教育范畴内,同时还要兼顾其基础教育最高阶段的特点。[2]众所周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所以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培育的素养一定是基础性的,在学生终身发展过程中能发挥奠基作用的。我们的校训是“励志、进取、勤奋、健美”,这些优良的基本素质将成为学生以后面对学习、生活考验的基础支柱。
(二)预备性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都提出了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很明确,以上要求充分说明了普通高中的预备性功能。[2]对这项要求,我们秉持“教育贵在成全”的原则,要成全每一个人,促进每一个人能够高水平、差异化发展,不仅要成全高分、更要成全高素质,成全一个个美好的人。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应该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也契合了普通高中预备性的要求。
(三)高品质性
要实现高品质内涵式发展,高品质性是其应有之义,培养高品质的学生必然是建立在办学者严格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施教,体现教育的纯粹精神、高洁情怀、精品意识,不囿眼前的肤浅功利,立足长远的终极观照,因此在具体办学实践中,教育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因材施教,力戒把平等当公平。公平不等于平等,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最适合的发展方式才是高水平的公平。第二,全面优质,力戒把育分当育人。教育者切实贯彻“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充满活力,力戒把学校当“衙门”。学校应该营造充满发展和创造活力的氛围,为教师和学生自由发展提供机会。第四,教育生态要和谐,学校要力戒把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对立起来。校内外的各种关系都应表现出稳定、协调、和美的意蕴。第五,丰富多样,教育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力戒“一刀切”。教育界要有更多的“尺子”,为师生成长发展提供参照和标准,要建设更为丰富、优质、开放的资源、载体、平台、舞台等为师生发展提供机遇。
二、找准历史方位
学校发展首先要关注和把握目前所处的历史节点、地位、环境、条件等,这就是笔者所谓的“历史方位”。[1]确定历史方位,需要有更高的教育格局,在纵向上要着眼于国家,地区,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横向上要把握当代世情、国情和校情。教育者可以从下面四个方向寻找学校发展的历史方位。
(一)在时代关切中寻找
我们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正处于方兴未艾的信息经济时代,人的全面、个性、自由、美好的发展及素质养成是时代核心,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切实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让学生真正习得受用终身的品格、关键能力,把他们培育成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时代新人。
(二)在国际视野中寻找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正如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风起云涌的程度完全不逊于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革命年代,现在“地球村”距离越来越小,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紧密。为了适应未来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秉承高品质、内涵式发展的普通高中要有能借鉴吸收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以及国际上优质高中的办学经验的意识,具备加以创造性转化的眼界和能力。
(三)在传统文化中寻找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根脉和基因。教育工作者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并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脉络,也可以从地域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特性,亦可以从学校传统文化中去梳理学校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和文化积淀。遥忆镇海中学的创立正值20世纪初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世界处于大变局的时代,盛炳炜、黄声远等先辈怀揣“教育救亡”之热忱,舍家为国,殚精竭虑,致力于办学兴教,教育救国,他们的努力与全国各地的进步力量一起汇聚成磅礴伟力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世界的格局。作为拥有鲜明红色基因的镇中人,应自觉担当起更大的使命、更多的责任,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立“凌云壮志”“鸿鹄之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蓄积力量、不懈奋斗。
(四)在难题破解过程中寻找
多难兴邦,多“难”兴校,每一所普通高中都会遭遇各种挑战、困难、压力,都会受制于人、时、地、势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教育者只有积极应对,不断破解这些难题,化挑战为机遇,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丰富学校发展内涵、增强学校的发展韧性。学校要以坚韧不拔的底色为学生打造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家园。
三、探索实现路径
(一)凝练立意高远的理念系统
学校办学需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理念体系。镇海中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练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价值体系,具体包括镇中精神、教师形象、职业意识、行为特征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建设要求、教师自律准则、教师生活观、教师的行动口号和师德红线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和准确把握。[1]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与未来。疫情之下的学校教育,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了以下问题:学校需要培养怎样的人?应该给学生奠定什么样的基本素养?什么样的人更能适应和创造未来生活?我们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历史传承、学校文化,通过审慎梳理和研究实践,明确了疫情背景下镇中学生“一二三四五”发展引领框架。
第一,成全一个“目标”:学业水平高、个性特长优、综合素质强、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第二,深蕴两色基因:红色基因——爱国(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蓝色基因——奋斗(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第三,加强三方面引领:一是加强思想引领,促使广大青年心怀家国天下,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加强目标引领,促使广大青年志存广阔高远,彰显使命担当;三是加强能力引领,促使广大青年素质全面发展,砥砺真才实干。第四,夯实四种稳定性:做一个积极、丰富、自律、理性的人。第五,锤炼五大核心发展力: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审美力、自治力。
(二)建构与时俱进的实践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都具有阶段性,要实现学校的高品质内涵式发展,必须围绕不同阶段的发展关切进行与时俱进的转型升级,建构出能自我适应和自我超越的实践体系。
21世纪前10年,镇海中学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挖掘、整合、拓展学校各种资源,构建了一个以“人文、和谐、自主”为特质的个性化校园,[4, 5]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了校园文化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各个形态,使之发生质变,焕发新彩。随着浙江省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特色示范高中的创建,学校在“个性化校园”建设基础上整体升级推进品质教育建设,确立了品质教育的三重内涵:重在让学生追慕美好、追求卓越;重在营造和谐教育生态;重在追求教育自觉。我们综合运用了教师为基、管理为架、文化为魂的三大策略,在管理、课程、教学、文化、师资等五个方面实施了改革创新并实现了五个跨越。
核心素养培育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要教育课题,核心素养真正有效的生成落实有赖于学校特色化培育。2017年底,学校成为首批十个“甬派教育科研培育中心”之一,培育主题即为“普高学生核心素养学校特色化培育研究”,镇海中学确定了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审美力、自治力的“五力”[1]为学校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了学校文化浸润、课程体系完善、学教方式创新、生涯教育提升等四大实现路径。几年来,我们引领和组织了一批学科组和教师在各自学科领域和工作岗位上开展更为具体、深入和细微的研究实践,有效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化”以及“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化培育”的两大特色。
(三)突出校情的独特优势
学校的高品质、内涵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也不能“面面俱到”“千校一面”,正确的建设方式是建立在对学校办学历史、发展现状的总结梳理和横向对比基础上,再依据学校发展脉络、价值定位和精神气质,突出自身优势凝练而成。[1]
作为一所以高水平学术型高中为发展定位的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作了大胆探索,形成了包括学校文化浸润机制、两端延伸联合培养机制、特色课程深化建设机制、创新师资培养使用机制、教学生态创新机制等在内的五大培养机制,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法、内容和载体,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育人系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多项指标多年来都稳居浙江省首位。镇海中学拥有得天独厚的28处校内海防遗址、爱国教育基地和文化景点,学校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切实加强党建引领,着力上好“红色三课”,在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方面成绩突出,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总之,普通高中高品质、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份“考卷”,[6]我们教育者必须审时度势、行稳致远地做好合格的“答卷人”。
[1] 吴国平. 普通高中高品质内涵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省镇海中学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管理, 2021(6): 7-10.
[2] 杨九俊. 关于普通高中高品质建设的战略考量[J]. 人民教育, 2020(9): 57-67.
[3] 刘志. 习近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理论品格[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 16-23.
[4] 李丽. 对中学学校文化创新的探究[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07: 178.
[5] 陈立毅. 宁波地区中学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杭州: 浙江大学, 2015: 1-68.
[6] 李帆,邢星. 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J]. 人民教育, 2021(5): 78-89.
A Study of Pathway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ZHU Yong-xin1,ZHU Hong-qi2,ZHANG Zhi-yong3,WU Guo-ping4
( 1. School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2. Presidential Office, Beijing Ope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3. Institute of China’s Educational Polici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4. Principal Office, Zhenhai Secondary School, Ningbo 315200, China)
The discovery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can reserve a strong legion of high-quality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for the nation, being a significant leverage of educational justice and equity in line with the state policies and principles on education. This study considered the cases of Beijing No. 8 Secondary School, The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Zhenhai Secondary School to explore the individualized pathways of education in top-quality high schools and future schools. The well-performed high schools provide gifted students with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 ambitious conceptions, “I-to-V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 times-paced practice, and campus-based advantages while the future school, a trend-setter for top-quality schools, is committed to a community of share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a smartized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ant cloud-bas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constant online management, constant data-driven management, constant family-school coordination, and multiple team assessment management.
top innovative talents; 14thFive-Year Plan; future school; top-quality high school
吴国平(1960-),男,浙江宁波人,中学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学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等。E-mail:wgp050622@sina.com
(责任编辑 赵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