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论文发表层次矛盾的博弈与长效机制

2021-11-16冯章伟

关键词:低水平高水平导师

冯章伟

研究生论文发表层次矛盾的博弈与长效机制

冯章伟

(宁波大学 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在破“唯论文”导向下,高校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关注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术素养的养成,而不再盲目地要求发表论文,尤其是低层次论文。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和青年导师而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可以更好地实践破“唯论文”政策。但矛盾的是,在研究生扩招背景下,很多研究生由于学校政策或以就业为导向,只追求低层次快速发表的论文,从而满足最低的毕业要求。这与破“唯论文”是相背而驰的,也潜在地导致了研究生和青年导师之间关于论文发表层次的矛盾。因此,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博弈关系,认为缓解矛盾长效机制为:增加科研成果的对等条件;从其他方面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质;降低发表低水平论文的收益或增加撰写高水平论文的收益。

破“唯论文”;论文发表层次;研究生扩招;长效机制;博弈论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破除“五唯”顽疾,教育部、科技部在2020年2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许多学者积极响应并对破“五唯”或“四唯”作出研究,有从政府和基层学术机构评价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反思,分析科技评价中“四唯”和SCI论文指标使用不当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2]也有从辩证法的视角出发,要求准确把握“唯”与“不唯”以及“不唯”与“不要”的辩证关系。[3]《意见》在针对破“唯论文”中特别指出,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数量指标,重点阐述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部分期刊积极响应破“唯论文”政策,如《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勇于担当,提出五点学术要求来全面提升办刊水平[4]。在破“唯论文”的政策导向下,一方面,高校教师回归教学,更加关注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不“唯论文”不能全盘否定论文评价体系,而是更加关注学术论文的质量。

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大力扩招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在读人数更是即将突破300万人。[5]如此庞大的研究生规模使毕业成了一个突出问题:追求最快的论文发表以达到毕业要求,因此导致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滑等问题。[6]庞大的研究生数量与稀缺的高水平期刊数量形成“僧多粥少”的状况,以南大C刊为例,2009-2018年的刊文量降幅达到了22.65%①,但这10年全国研究生规模增幅达48%,极大地增加了发表难度。青年导师仍希望发表高水平论文为学术生涯铺路。于是,研究生与青年导师关于论文发表层次产生了矛盾。

笔者主要探讨三个问题:学术型研究生与追求科研的青年导师关于论文发表层次的矛盾根源是什么?如何用博弈论去分析他们的矛盾?如何运用博弈论来制定合理的政策,从而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矛盾?笔者考虑研究生和青年导师在遵守学校关于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规则上,理性地从各自策略中进行选择,并从中各自取得收益。[7]此外,本文假设这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过程。[8]

二、研究生与青年导师关于论文发表层次的博弈分析

(一)研究生发低水平论文的需求与现状

200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仅12.85万,2019年则达到91.65万,研究生在学人数达到286.37万。[9]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就业市场对于学历门槛的提高导致大多数人对研究生教育“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学生迫于就业压力选择就读研究生。这给水平不一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选拔出来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不佳。[10]即使学生不以学术与科研为目标,高校仍然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这是考虑到研究生如果不能在专业期刊上汲取最新的科研信息,并撰写论文,交流他们的科研思想和成果,就很难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11]此外,研究生扩招背景下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会增大,集中体现在强迫症、焦虑、恐惧等,[12]对于早日达到毕业要求也更加渴望。

(二)青年导师发高水平论文的需求与现状

郑强认为:“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么它就是高中的延续,是培养不出一流学生的。”[16]从科研和教学的实战经验来看,郑强认为青年导师应该主要强调学术水平的提升。“当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进入大学以后,如果他不抓紧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过早地所谓搞书本教育,不仅上不好课,也耽误了他在学术探索上的黄金时期。”[16]因此,他建议,“刚毕业的博士起码用3-5年的时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同时跟着老教授、名教授当助教,有了一定的学术经历,甚至学术成就以后,开始把自己的荣誉和幸福转化为育人。”[16]鲍威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科研产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当青年、中生代、资深教师的占比分别为51.2%、43.0%、5.8%时,高校科研产出达到理论最优。[17]为提升科研产出效率,研究型大学应加强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以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而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不可替代的载体,成为青年导师从事科研工作最主要的成果形式。进一步地,高水平论文形成的代表作评价制度已成为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等诸多方面的核心指标。

目前,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已经遵从破“唯论文”的政策导向,重视代表作评价制度,不管是从科研导向还是人才考评来讲,破除“唯论文”都是非常必要的纠偏。以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的博士生为例,他们的毕业要求从1篇SSCI或2篇南大C刊转换到多样化的成果评价机制,[18]突出人才能力培养和成果价值贡献等质量维度,并设置四种可以满足的条件来代替。一般而言,低水平论文既没有对应的奖励,对科研项目申请等也没有实质上的帮助,甚至在科研项目申请等环节有受到歧视的可能性。青年导师发高水平论文,既是提升学术水平的需要,也是目前高校生存状态的压力所迫。[19]此外,在取得一定学术地位的基础上再去教书育人,可以把课堂知识结合实际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20]由于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不需要像理工科研究生那样把实验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因此,以柔性学术论文发表等方式更有助于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21]以宁波大学商学院近3年引进的青年导师为例,他们在很多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如《心理学报》《科学学研究》、,等期刊,[15]然而,这些论文几乎没有研究生的参与。一方面,在未获得国家级项目之前,他们并不能带研究生;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热情与青年导师不同级。

(三)论文发表层次的矛盾分析与博弈模型

宁波大学商学院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求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学校规定的C类及以上期刊论文,[22]而学生只有3年,其中,第1学年以上课为主,第3学年以毕业论文撰写为主,并且很多研究生并不以读博或从事其他科研工作为主。这种情形下,留给撰写学术论文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更别说培养其他的学术素养,如以学术论文为基础去申请研究生科研或实践项目、参加学术会议与研讨等。所以,研究生会选择最基本且能最快满足毕业要求的做法——比如发表1篇开源SSCI论文等,写作周期、投稿与修改、录用、在线发表到见刊需要3-6个月的周期,非常符合学生的需求。虽然开源SSCI论文的润色费用和版面费可能高达1.5-2万,但可以依靠学校奖励或导师的科研基金覆盖。此时,强势的研究生发表低水平论文最受益,既节省了时间又没有花费过多精力,收益达到最高,这里直接假设为+2(最高)。而青年导师相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言并没有损失太多,发表低水平论文还是有所收益,比如少量的科研奖励等,这里假设+1(其次)。

而当青年导师比较强势时,他们更加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和对社会经济所作出的贡献,他们更想培养研究生学术素养。所以,老师会要求研究生撰写和发表1篇本领域中等水平期刊的论文,但是写作周期、投稿与修改、录用、在线发表到见刊需要1.5-2.5年的周期,一般不需要或只需要支付较少的版面费且受同行认可。此时,研究生会担心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等,即使能在毕业前发表,研究生的获得感还是不如快速发表低水平论文,假设收益为+1(其次)。而青年导师是很受益的,既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又对自己的学术规划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这里假设+2(最高)。

但是,如果强势的青年导师过度要求研究生发表中上的期刊学术论文,可能导致研究生摆脱导师,独立一作去发表低水平论文,这些低水平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往往是行业内的水刊、野鸡期刊、掠夺性期刊等,也许需要研究生独自承担高额的版面费,而且青年导师也没获得奖励。或者,研究生想发表高质量论文,而青年导师只想追求快速发表论文,如能力不足、为了项目早日结题、早日完成初聘期任务等原因,不愿深入指导,导致研究生更换青年导师或产生矛盾,最终两者之间均没有收益,但增加了不确定性和时间成本。此时,考虑到两败俱伤的情形,假设研究生和青年导师的收益都为0(最低)。

根据以上矛盾分析,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构建以下支付矩阵:参与人1是研究生,参与人2是青年导师,两个参与者都有L和H(其中L代表发表低水平论文,H代表发表高水平论文)两种策略,矩阵中的数值为参与者的收益。以左上角(2,1)为例,前者表示参与人1(研究生)发表低水平论文的收益,后者表示参与人2(青年导师)发表低水平论文的收益。

表1 青年导师和研究生关于发表不同层次论文的收益

采取划线法求解。其结果是,发现(L,L)和(H,H)都是纳什均衡。②在现实中,如果青年导师特别强势且有实力指导研究生撰写高水平论文,则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H,H),即他们达成一致发表高水平论文;如果研究生特别强势且青年导师不愿意看到研究生做出出格的事,则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L,L),即他们达成一致发表低水平论文。从现实的角度看,第一个纳什均衡(L,L)发生的概率最大。此种均衡的发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源于青年导师的非科研导向,如以教学或社会服务为导向;另一种是由于青年导师的科研业务水平差,自己也只能撰写和发表低水平论文,无法指导研究生撰写高水平论文。第二个纳什均衡(H,H)发生的概率可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都是快速发表低水平论文的研究生,并因此获奖评优,那么他们大概率不会选择这个纳什均衡;如果周围都是静下心来做研究,撰写并投稿高水平期刊的论文,那么研究生大概率也会追随,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下来,随着破“唯论文”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长远来看,青年导师发表低水平论文可能不仅没有科研奖励来覆盖版面费,甚至还会在同行评审中受到歧视,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有破有立,方为上策,这就是“破”的起点。但对于学校,破“唯论文”的难点和重点更在于“立”,如何确立新的评价指标,引导青年导师和研究生撰写和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关键问题。“立”不是要换一个新的指挥棒,而是回归人才培养的初心,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如何“立”这一问题,需要在人才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高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各自的办学特色,避免“一刀切”“一步到位”,更新观念、原则以及标准,分层分类,科学评价。[23]因而,假设青年导师发表低水平论文后的收益大幅度降低,为-1(更低)。此时,支付矩阵为表2。

表2 青年导师和研究生关于发表不同层次论文的收益(改变青年导师收益)

此时,发现只有(H,H)是纳什均衡,这是青年导师最期望的结果,也是破“唯论文”政策最期望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最优结果,但这个均衡很容易被打破。因为,短期内,考虑到青年导师愿意用自己的基金项目覆盖论文的版面费、或考虑到研究生的能力问题、毕业问题、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往往青年导师发表低水平论文的收益并不会那么低,如收益为0.5。深层次的来看,高度量化的刚性指标评价在高校已经成为一种绩效文化,如发表低水平论文就能毕业、评奖评优等,这在很多基层学术共同体中已经获得了高度认同,形成了固有的评价习惯。因此,目前的破“五唯”改革仍然难以撼动短平快的评价体系,难以真正实现长周期评价,即长期的最优结果难以获得,权衡利弊下,短期的均衡结果才是最优的。进一步地,发表高水平论文存在的高难度可能导致青年导师和研究生的收益直接均为负,因为可能出现研究生无法毕业而闹至自杀等极端情况,而青年导师面临不能招生的情形。近3年,就有约10起研究生自杀的案例,其中不少是受到导师压榨或者延毕等原因,如南京邮电大学研三学生实验室自焚事件、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陆经纬跳楼身亡、中国传媒学院艺术生研究生黄静怡在家选择坠楼身亡等。[24]血淋淋的事件让很多青年导师不再强求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以避免极端事件的出现。此时,支付矩阵为表3。

表3 青年导师和研究生关于发表不同层次论文的收益(考虑研究生极端情形)

此时,发现只有(L,L)是纳什均衡,这是短期内最稳定的均衡结果。而(H,H)对研究生和青年导师来说是最差的选择。短期来看,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研究生和青年导师会继续选择(L,L),以避免最极端情形的出现。长期而言,可以提高(H,H)的收益或降低(L,L)的收益,最终使得(H,H)成为新的纳什均衡。根据上述博弈模型分析,青年导师和研究生采取的策略都基于自身的收益。青年导师需要基于自身科研能力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益”,同时也要考虑强制要求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带来的“弊”。而研究生则要考虑发表不同层次论文的收益,如自身学术发展、毕业要求、发表不同层次论文带来的“益”与“弊”,以及时间成本等。

虽然论文体现了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但学术积累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教育部曾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剑指“唯论文”问题,明确提出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又提出坚持完善5个“评价”和14个“具体要求”,为探索改进科研评价方式开出“良方”。实践中,对于尚未经过严格学术训练、未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研究生而言,发表高水平论文为毕业条件是不切实际的,会诱发代写、买卖、抄袭、一稿多投等一些列学术不端问题以及抑郁甚至自杀等心理和极端的社会问题。[25]因此,目前来看,在未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和完善学术同行评价之前,论文仍然是研究生单一的评价依据,发表低水平论文是一个中长期的均衡。

三、论文发表层次矛盾的长效机制探讨与建议

“五唯”倾向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追求绩效主义利益最大化,因为绩效主义奉行清晰的量化评价,能在一定范围内规避人情关系,减少非学术因素对人才评估的影响,体现出某种显性公平。但是,这种“五唯”的弊端也日益突出,比如对片面性、单一性的评价指标的偏执,打击高校勇于创新的教师等。这对于“五唯”中的“唯论文”更加适用,单一的评价指标诱导学术型研究生和青年导师达成一致撰写和发表低水平论文,并构成“纳什均衡”,但是在行动中,博弈双方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策略。长期来看,随着《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会引导高校颁布更合理的论文评价制度,最终使得学术型研究生和青年导师达成一致撰写高水平论文。在前往这个新的“纳什均衡”的路上,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虽然教育部和高校针对破“五唯”改革已经在去除某些特定限制性条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发布了酝酿已久的中科院《国际期刊预警名(试行)》等,但要走的路还很长。高校必须深刻把握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和部署,坚持走内涵评价之路,才能够真正推动高等教育评价“指挥棒”功能的改变,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释放更多的新动能。[26]

最后,基于以上的矛盾分析和博弈模型,对省属高校,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立长效机制的解决方法:

(一)增加科研成果的对等条件

参照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毕业要求,以及根据几位学位点负责人和部分青年导师的建议,将毕业要求的科研成果分类。研究生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视为达到研究生毕业要求:(1)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青年导师为通讯作者)投稿1篇学校规定的B类及以上的期刊,只要有返修就可以,不追求短期内发表,即便在毕业之前被拒稿也不能成为延期或者肄业的理由;(2)研究生以第二作者身份(青年导师为第一作者)投稿1篇学校规定的A类期刊,由青年导师作为第一负责人进行把关,无论是否返修或发表,都不能阻碍研究生毕业。满足以上两种要求之一,均可视为满足毕业要求,提高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二)从其他方面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质

虽然学院和青年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是教学与学术论文写作并重,但还是缺乏“走出去”的实践,比如参与课程培训和学术讲座等。江苏省教育厅每年提供补助鼓励省内各高校举办暑期学校,面向全国商学院在读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而商学院的研究生每年可以参加的各种学术会议更是不胜枚举,如中国管理年会等。[27]因此,学院可以提供资金帮助研究生通过培训或参会来发现前沿话题并提高撰写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具体地,采取以下措施:(1)邀请知名教授进行专业课程培训、或提供信息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参加相关培训;(2)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学术会议与研讨会的次数不少于15次,并且每年至少“走出去”1-2次参加本领域主要的学术年会,在读期间做1次公开的学术报告。这样开拓了研究生的眼界,增加了研究生撰写高水平论文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获得感。导师还要帮助研究生掌握论文发表的途径,增加论文发表的命中率,提升论文发表的档次。以此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最终推动基于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的品质提升。[28]

(三)降低发表低水平论文的收益或增加撰写高水平论文的收益

研究生发表低水平论文主要是基于其短期收益最高,研究生提前发表论文相对于尚未发表论文的其他研究生具有“先动优势”,并因此可以评奖评优,快速达到毕业要求。而青年导师发表高水平论文主要是基于其长期收益最高,对于评奖评优、申请项目和职称、教学等都具有更加深层的意义。考虑到未来学校很有可能会降低甚至取消低水平论文的奖励,而将更多的奖励投入到高水平论文中,学院可以改变论文奖励规则:(1)在研究生的评奖评优中,对于不同层次论文的赋值不一样,如已发表C类的期刊论文或已有一轮返修意见的B类期刊的论文赋值1分,已发表B类期刊的论文或已有一轮返修意见的A类期刊的论文赋值2分,已发表A类期刊的论文赋值3分;(2)给与青年导师更大的权利,很多青年教师来自国内著名的985院校,他们的科研水平都很突出。而科研项目申请除了科研成果外,还有其他偶然的因素,如机遇等。因此,适当降低青年教师成为青年导师的条件,让青年教师可以在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时期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更容易发表高水平论文。

除了在论文发表层次矛盾的长效机制探讨与建议以外,针对破“五唯”的趋势,高校必须追随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实现破“五唯”的趋势,回归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本质。

首先,以学生和督导的听课评价、教研成果、学生竞赛等多方面形成教学导向评价;其次,将突出的科研成果转化作为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之一;最后,实行论文代表作评价制度,摆脱以量取胜的弊端,强调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意义和实际贡献。

四、结语

针对近年来研究生大量扩招及其质量下滑问题,教育部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实现“要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下降、持续有提升,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笔者定性地描述了研究生发低水平论文和青年导师发高水平论文的需求。在论文发表层次的矛盾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博弈模型,通过求解“纳什均衡”去解释矛盾根源。然后,通过两个变换:改变青年导师收益和考虑研究生极端情形,去解析长期和短期的结果背后的“纳什均衡”。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增加科研成果的对等条件;从其他方面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质;降低发表低水平论文的收益或增加撰写高水平论文的收益。从而建立长效机制,以此来解决研究生和青年导师关于论文发表层次的矛盾根源。最后,引申到破“五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①《发表记》对2010-2019年间南大C刊收录的25个学科567本期刊的发文量统计(约105万篇)。

②这里还有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即青年导师各有50%的概率选择H或L,而研究生有33.33%的概率选择L,66.67%的概率选择H。

[1] 教育部, 科技部.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3): 24-26.

[2] 刘云. 破“四唯”能解决中国科技评价的问题症结吗?[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0, 41(8): 3-6.

[3] 李立国, 赵阔, 王传毅, 等. 超越“五唯”: 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忧思与展望[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6): 4-15.

[4] 杨晓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0, 40(2): 271-272.

[5]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34): 72-76.

[6] 靳晓光. 论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境与解决的途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7): 102-104.

[7] 肖条军. 博弈论及其应用[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17.

[8] Nash J F. Equilibrium points in N-Person Gam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50, 36(1): 48-49.

[9] 马明. 基于本科生规模探讨我国研究生规模问题[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7, 39(2): 49-53.

[10]王应密, 叶丽融.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发展失衡与应对[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38(11): 77-83.

[11]蔡基刚. 期刊论文发表与研究生学术素养和专业素养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7): 40-45.

[12]禹玉兰, 郑希付. 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3): 99-103.

[13]袁本涛, 王传毅, 胡轩, 等. 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有多大?——基于ESI热点论文的实证分析(2011-2012)[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2): 57-61.

[14]武晓峰, 王磊, 张颖. 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3): 18-23.

[15]高级检索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结果[EB/OL]. (2021-06-23)https://kns.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scdb.

[16]王志刚. 科技部长: 不唯论文,不是讲不要论文![EB/OL]. (2020-11-29) https://www.163.com/ dy/ article/ FSJQ40B50536A3D8.html.

[17]鲍威, 金红昊, 田明周.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科研产出的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5): 54-62.

[18]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 (2021-04-03) https://wenku.baidu.com/view/86e5b95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7.html.

[19]李珂, 包金运.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探源及其缓解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 91-92.

[20]张中强, 唐翔, 蒋艳. 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科教融合机制研究[J]. 教育探索, 2014, 271(1): 79-80.

[21]徐群芳, 余杨. “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9, 41(1): 76-82.

[22]宁波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工作文件法规.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EB/OL]. (2016-02-29)http://graduate.nbu.edu.cn/info/1026/10473.htm.

[23]常杉杉. “破五唯”语境下高校人才评价的破与立[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10-19(005).

[24]百度新闻. 2年内研究生自杀6起,到底为何?近日南邮自焚事件是过往悲伤延续[EB/OL]. (2020-01-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032540625145507&wfr=spider&for=pc.

[25]王烁. 破“唯论文”需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N]. 科技日报, 2021-03-22(003).

[26]张端鸿. 破“五唯”的易与难[N]. 中国科学报, 2021-03-16(005).

[27]南京日报. 江苏高校26个研究生暑期学校免费开放[EB/OL]. (2019-06-13) https://yz.chsi.com. cn/ kyzx/ yxzc/201906/20190613/1797705303.html.

[28]汪浩瀚. 地方“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42(4): 73-81.

Gameplay and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to the Contradiction in Rat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Publications

FENG Zhang-wei

(School of Busines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att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postgraduat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and the publication of quality academic works instead of blindly requiring the low-rated papers to break the ice of paper-only evaluation. It is a much-favored practice to publish high-level papers for academic postgraduates and young supervisors. However,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partially leads to quite some of academic postgraduates pursuing low-level or rapidly-published papers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graduation due to stipulations or personal employment orientation. This is conflicting with the policy of breaking “paper-only” practice, suggesting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young supervisor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gameplay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young supervisors to explore a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to bolster equivalent conditions for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cultivate students’ multidimensional academic quality, and increase the benefits of high-quality papers while reducing that of low works.

Paper-only break; publishing rate;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expansion;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game theory

G643

A

1008-0627(2021)06-0065-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共同承担还是轮流坐庄——共享领导的类型与效应差异研究”(20YJC630047);宁波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OBE理念指导下《系统工程》的课程设计及其考核体系研究”(JYXMXYB2021004)

冯章伟(1990-),男,浙江嘉兴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博弈论。E-mail: fengzhangwei@nbu.edu.cn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

低水平高水平导师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低水平HBsAg血清学模式及其临床价值*
新课标下中低水平学生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植物样品中低水平铀同位素分析
V eraW an g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