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

2021-12-24朱永新褚宏启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英才人才儿童

朱永新,褚宏启

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

朱永新1,褚宏启2

(1.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 北京开放大学 校长办公室,北京 10008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深刻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科技供给的迫切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强化国家科技力量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2]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最重要的基础保障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队伍的基础工作是教育,为强化国家科技力量提供人才保障,自然也是教育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为此,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以教育领域为切入点,围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我们先后赴北京八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开展调研和访谈,并委托武汉市委会开展了同步调研。下面是我们调研中发现的情况和我们的初步思考。

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问题,进行了一些艰难曲折的探索。

(一)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情况

调研发现,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在尝试超常儿童发现和培养。

20世纪80年代,北京八中、天津耀华中学、东北育才学校、北京育民小学等多所中小学创办了少儿班及实验班,致力于超常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大部分学校采用缩短学制的方式,将孩子送到高校的少年班学习。后来,受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中小学停止了超常儿童的培养工作,目前这类培养超常儿童的学校仅保留了十几所,每年招生量加起来不足千人。

笔者调研的北京八中还在坚持超常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校内有超常教育实验班(少儿班)和智力优秀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素质班)两种培养模式。少儿班招收有北京市户口、年龄10岁左右、具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智力超常儿童。该校规划,经过4年的培养使他们完成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是一种加速培养的模式。素质班同样招收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智力超常儿童,他们不缩短学制,通过大量的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经过多年实践,这两类超常儿童的教育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该校成立的“少年科学院”,院长和各研究所所长全部由学生担任,著名科学家和人大附中校长担任名誉院长,由学生们自主管理。通过少年科学院,学生把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走进国家高端科学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接触前沿课题,提高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取得了一批成果。该校学生曾担任深圳华大黄瓜基因测试项目负责人,他与导师合作的论文2009年发表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Nature上。[3]

当前,在国家强化科技力量的政策引导下,很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较好的高中学校,正在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很多高中都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二)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情况

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起步是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的“少年班”开始的。这个班无论从招生、教学还是人才管理都进行了全面创新,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高端科学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经验。

此后,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基础学科强化班”、武汉大学实行“创新学分”实践教学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英才班”、清华大学的“基础学科班”、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也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国家理科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开展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优秀拔尖创新性人才。[4]

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自主招生改革计划。对于高考唯分数录取的制度进行了改革。自2020年起,各个高校自主招生被叫停,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主要是通过“强基计划”来进行。从北大和清华的招生情况来看,2020年,学校新生中约30%的学生是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学校,不到10%的学生通过竞赛和保送途径进入学校。60%-65%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裸分进入高校。

从培养情况看,各个高水平大学都有专门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项目。以清华大学为例,学校为实施“强基计划”而成立了5个书院,重构学生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书院文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5个书院的学生在去年的期中、期末考试中,表现明显优于同专业非“强基计划”的学生。

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方面做了颇有成效的探索,但与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标的要求、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对英才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培养重视不足

英才儿童是指同龄人中表现出高成就或有着取得更高成就潜能的儿童。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能,学得快、学得好,更容易早成才、成大才,是人力资源储备中的“富矿”。英才教育是开发英才儿童发展潜力、将其培养成未来最有创新行动力、能领军实现“大”创新的因材施教型教育。

英才教育对国家发展与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英才教育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美、英、德、俄、澳、韩、日、新加坡、以色列、新西兰等建立了完备的国家英才教育体系,一些国家还将其上升到立法层面,对英才儿童早期开发予以保障。美国率先把英才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加强英才教育体系,到1990年全美50个州都有了英才教育的政策与立法。韩国2000年通过《英才教育振兴法》,2002年发布《英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2002年底发布《英才教育振兴综合计划》(2003-2007),到2012年韩国中小学生的前1%都受到了高质量的英才教育。[5 ,6]

相比而言,我国对英才教育的重视不足,突出表现在英才教育的覆盖面小,处于学校自发实验与地方零散化的项目支持,专业化水平较低,重“拔”尖,轻培养,尤其是轻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致使我国的英才教育的基础极为薄弱,英才教育不成体系且结构失衡。具体来说,我国英才教育面临如下问题:

1. 缺乏对于英才教育的顶层设计

我国至今尚没有专责政府部门参与到英才教育的管理中,英才教育的组织规划、课程开发、教学改进和管理都是由学校自发进行试验,缺乏英才教育学校、英才教育班、英才教育校外机构的准入标准,缺乏学生甄选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等,各地区、各学段的英才教育割裂,导致英才教育处于支离破碎、散兵游勇、自生自灭的状态。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项目模式,覆盖面小且不涉及义务教育阶段

与国外官民共举创办各种项目相比,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较少、层次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如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也称“珠峰计划”),2011年中央多部委联合印发《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2020年教育部的“强基计划”,北京翱翔计划都属于此类。这类计划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一是覆盖面太小,同龄英才学生受益面太窄;二是只重点关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英才开发,未涉及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

(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能力不足

1. 义务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这主要表现在集中-加速制“英才班”在争议中发展,规模呈逐年萎缩状态。1985年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重点大学开办的大学少年班,目前只保留有中国科技大学(2020年招生48人)、西安交通大学(招生200人)和东南大学(招生10人)仍在招收。由各个中学创办的少年班每年招生量加起来不足千人。而且,受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影响,学校每年在招生测试时面临着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政策风险,存在着随时被叫停的窘境。

2. 高中阶段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能力不足,面向部分学业优异青少年的重点校、重点班培养形式甚至出现较大偏差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与义务教育衔接不够,选择面有限,导致人才质量不高;二是高中学生学业压力过大,有意愿却没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三是“学段限制”让拔尖学生面临升学困境,中高考的题型、难度设置并不一定能让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而相当大一部分重点高中走向了“应试教育”轨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场不易坚守;四是高中与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合作不够,虽然有一些合作培养项目,但是由于这些项目不能让高中生在升学方面获取优势,项目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3. 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面自主权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0年,我国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是当前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从去年实施的情况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政策设计和宣传方面的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将“强基计划”作为自己升学的保底选择,一部分最优秀的学生反而没有进入计划,部分高水平大学“强基计划”的招生数未能完成,总体招生计划只完成了七成。

二是“强基计划”录取时,高考成绩占比为85%以上,学校组织的笔试、面试和综合评价占比不超过15%,导致学校在招生时自主性不足,还是以高考成绩为主。

三是“强基计划”门槛过高,制度设计对于真正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拔尖创新人才并不友好,“国决银牌”(国家学科决赛)以上的破格政策将门槛抬得过高,从第一年的招生效果来看,除了清华、北大,其他高校是招不到此类学生的,哪怕是综合生也很难招满。

四是当前的高考制度不利于有特长潜质、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部分科目采用赋分制后,学科能力突出的学生仅需要取得相对优势即可脱颖而出,没有充分挖掘和发展自身的学科潜力。

另据介绍,2017年初,原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意见》对做好新闻发布、政策解读、涉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等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加强政策解读,建立工作机制,主动开展政策解读工作;做好涉农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

三、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中国最具战略性的人才资源就是拔尖创新人才。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大约2.08亿人,倘若按照国际惯例大约1%算,即100个人里面会有1个是属于天才或者英才,这些人是最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这200万孩子就是中国最宝贵的智力财富。这200万人在哪里?除了少数的被北京八中、人大附中等挖掘发现,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否都在普通的学校被埋没?拔尖人才需要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普适性的培养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挖掘他们的潜力,尤其现在还有不少学校会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不免疑虑是否很大一部分具有创新天资的人才被埋没在其中。

针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英才儿童教育现状,综合考虑当前国家强化科技力量的现实需求,以及应对今后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的长期需要,我们认为,我国应该借鉴英才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冲破教育公平的认识误区,尽快建立起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英才儿童早期发现和培养的科学完备体系。

(一)解放思想,走出观念和认识误区,为英才教育正名

我国英才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英才教育有违教育公平原则以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敢在政策上予以突破。实际上,最好的教育,是能够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不强求齐步走,而是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他自己的最好的教育,同时使一代人的发展成就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英才儿童在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上与一般儿童有显著差异,英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本质是把英才儿童甄别出来因材施教,这恰恰体现了教育的有质量的差异性公平,或者说实现了教育公正和正义。

我们要警惕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平均主义思想对英才教育的胁迫、对英才儿童的戕害,要走出对于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庸俗化认识。[7]特别是要充分认识我国迫切需要的科技创新,更要正视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对英才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加强英才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

要改变我国英才教育支离破碎、散兵游勇、自生自灭的状态,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责任,在英才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从组织规划、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改进、管理制度保障等多个角度,对英才教育政策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规划与整体改进。

1. 建立英才教育专责机构

我国应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下设英才教育管理处,在各省市教育部门设立省级英才教育管理机构,分别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统筹推进英才教育。建立“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学校实验”的英才教育管理体系。

2. 建立英才教育的国家规划与国家标准

包括如下内容:英才教育学校、英才教育班、英才教育校外机构的准入标准;学生甄选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对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班额、财政经费等的管理标准。之后,还应积极推进容纳英才教育的教育法治建设。

(三)健全英才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

打破学段限制,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贯通的英才教育系统,为不同教育阶段的英才儿童提供“全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具体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普通班的融合-充实教育模式、英才班的教育模式和英才学校的教育模式三类。

1. 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普通班的融合-充实教育模式

英才儿童与普通儿童同处一个教室内学习,但课内和课后都有针对英才儿童的区别性拓展课程,这种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英才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利于其非智力因素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2. 高中阶段,可综合运用加速/充实、集中/融合等多种培养模式组合,培育英才儿童

高中阶段综合英才教育能满足英才儿童对于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的特殊需求,在高中阶段还需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英才学校,可以借鉴韩国、日本、美国的模式,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英才科技高中,重点培养一批科技英才。

3. 在大学阶段,要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大学阶段要打破学制和专业限制,通过实验班、特殊项目等方式培养不同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鼓励高水平大学与中学联合开展英才教育,合作开设课程。

4. 要建立与英才教育体系相匹配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体系

该体系包括早期,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有效工具进一步优化已有的鉴别标准。通过政府的积极推动,有组织、规范化地开展超常儿童的鉴别工作。在中考、高考中给予学校更多拔尖人才选材的自主权,让真正有创新精神、创新潜能的人才进入英才教育体系。选拔面不宜过大,但要能及时根据培养情况与普通培养体系贯通调整。例如,扩大高校在“强基计划”中的自主权,适当放宽入围“强基计划”的门槛,将国家学科决赛三等奖以上者,列入“强基计划”的招生范围。在放宽招生入围范围的基础上,让高校组织第二轮考试,充分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

(四)建立英才教育研究与资源支持体系

1. 建立国家级英才教育研究机构,提供专业支撑

可参考美国模式,由几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筹建,主要任务是:建设全国性英才教育数据库,追踪英才学生之成长、发展;制定英才教育总体方案,开发英才教育课程、教材与评价工具;调查及整合全国英才教育师资,进行全日制培训和在职进修,推动优秀专业师资养成;进行英才教育的国内外学术交流。

2. 系统筛查英才儿童群体

采用多样化的选拔方法如标准化成就测验、标准化智力测验、标准化性向测验、创新能力测验来甄选英才儿童,锁定英才教育的目标群体,摸清我国英才儿童的底数,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3. 着重进行英才教育师资建设

要进一步将英才教育培养内容纳入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普通师资的英才教育专业化水平。选择一批英才教育实验学校,建立英才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4. 进行英才教育的资源支持体系建设

推动国家儿童中心、中国科协、高校与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向英才学校、英才儿童有序开放,进行开放式、综合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科学家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亲历科研实践过程,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科技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更有效、更灵活、更科学的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体制和机制,需要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紧密配合,培养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致谢:本文的撰写,得到了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张志勇等专家的启发和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同志们的帮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英才教育政策研究”课题组高莉、孙金鑫,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李宗主、张燕燕等同志参与讨论和研究。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0-11-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011/t20201104_498130.html.

[2]白春礼.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J]. 求是, 2021(1): 48-52.

[3]刘彭芝. 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 2010(7): 104-107.

[4]张倩, 张睿涵.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 继续教育研究, 2015(10): 91-95.

[5]王佳, 褚宏启. 新加坡英才教育的举措与启示[J].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13(14): 27-29.

[6]朴钟鹤, 吴越. 英才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国内英才教育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 2013(8): 10-12

[7]褚宏启. 追求卓越: 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J]. 教育研究, 2012, 33(11) : 28-35, 6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与经验研究”(AAA190005)

朱永新(1958-),男,江苏大丰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会55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教育哲学、管理心理学。E-mail: zyxjy@126.com

猜你喜欢

英才人才儿童
诚聘英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招揽英才
招揽英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