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路径研究

2021-12-24蔡思宁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文化

蔡思宁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沈阳 110000)

1 引言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是高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 校园文化以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作用于高校育人工作, 为学生提供精神文明养料与实践锻炼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也是文化育人的内在要求。

2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局限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同时又对师生价值观的发展产生影响。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起到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的作用。 受大学生主观认识及高校各职能系统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目前高校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时, 尚存在一定的局限因素。

2.1 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观参与积极性不高

当代大学生普遍属于 “零零后” 群体, 他们的特点是熟悉网络及新媒体平台, 喜欢追寻新鲜事物, 热衷通过虚拟平台进行娱乐及获取个人成就感, 但这也使一部分学生对于现实中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意愿降低, 对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期望值偏低, 最终导致一些文化活动开展了却 “无人问津”。 其次, 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与提升自身素养具有相关性, 他们把参与活动视作与完成其他常规课程同样的“课业任务”, 这就导致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 甚至即使参与了也存在一定的被动情绪。 再次,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自身思想认识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对校园文化的感知力低, 无法正确地、 完整地、 深刻地感受校园文化背后的丰富内涵及思想价值, 只停留在追求文化活动表面的 “热闹” 氛围, 在思想认识上不能有效地吸纳校园文化的文化内涵, 这也就导致文化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高校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 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逐步探索、 不断升华、 长期积淀的过程, 过度分散及碎片化的文化输出会削弱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些学校只在法定纪念日时开展一些宣传活动, 平日里没有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灌输, 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文化输出系统, 学生没有感受到高校整体文化氛围的熏陶, 无法形成坚定统一的思想价值观。 另外, 各学院之间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相对分散, 参差各异, 无法形成“合力育人” 的长效机制, 浪费了校内物质人文资源, 当校园文化的渗透性无法作用于大多数学生时, 其育人功能也会大打折扣。

3 优化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

在落实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 解决学生主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必须要从创新文化育人模式及提升校园文化作品内涵上入手, 以提高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主观认识。 面对文化输出相对分散的问题, 则需要将各种文化载体综合协调、互相作用来实现最佳育人效果。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范围内所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因此要优化高校育人功能就必须全方位、 多角度地打通育人渠道, 开辟文化育人新模式, 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文化 “养分”。 同时高校要将校园文化育人资源进行整合调配、 融会贯通、 系统升级, 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与高校实际学情融合在一起, 打造创新校园文化育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育人共同体, 深化校园文化育人内涵。 通过多条路径全面优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3.1 打造创新校园文化育人平台

打造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一方面要利用新兴媒体资源, 打造贴近学生的网络育人平台。 要聚焦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开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网络文化育人环境。 通过公众号、 微博等平台, 巩固校园文化育人的主导权及话语权, 广泛利用短文、 图片、 表情包、 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 让校园文化生动鲜活起来, 使学生更容易吸纳优质的文化成果。 另一方面, 教师应该摒弃过去 “千篇一律” 的灌输式教育方式, 打破传统育人模式及方法, 学习并运用新兴媒体, 挖掘优质文化资源, 找到创新文化育人立足点。 同时, 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及人文素养, 要在教学中引入互动式、 情景式、 沉浸式的育人新模式,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领略文化的魅力。

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创新建设。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的实践场域。 社团活动是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氛围最好的契机。 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凝聚力、 感召力、 带动力, 多开展内容积极向上的创新社团活动, 如红色徒步之旅、 社会时事采访、 沉浸式爱国主义文化展等, 将学生社团打造成文化育人的有力阵地。 此外, 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去, 与学生团结协作, 促进育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同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更多地融入进来, 通过社团的常态化活动,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沉浸在历史悠久、 优美博大的传统文化之中, 从而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与认知品味。

3.2 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共同体

坚持党对高校文化育人的全面领导。 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人、 塑造人、 引领人的作用, 高校党委要担负起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 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巩固党在校园文化领域的主体地位, 始终贯彻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 高校党委要自上而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要带头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 有扎实学实、 有高尚情操、 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要打通各层级文化育人脉络, 使各部门统筹协作, 明确职责,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

打造校内文化育人资源共同体。 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内以师生为主体的育人资源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 辅导员、 优秀学生的文化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要在课堂中注入文化内涵, 将课堂知识以更加多元化、 生动化、 创新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各个学科的文化特色, 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辅导员应该深入地投身到校园中校园文化所触及的各个角落, 通过分析研讨, 了解学生对校园文化作品的反馈, 保留对学生有亲和力、 吸引力、带动力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作品, 使文化育人的效果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在学生身上。 优秀学生则要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效应, 在文化育人环节中起到模范标杆作用。 同时, 高校内部文化场所作为育人资源应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的图书馆、 展览馆、 报告厅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要经常在各个文化场所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保持各场域的文化传播活性, 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化宝藏”, 吸引学生在课余时间到文化场所来收获知识、 提升素养。

拓宽校外文化育人路径。 校园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 高校要通过校园内外联动将文化育人融入校园、 家庭、 社会、 生活等,在校园内外构建文化育人共同体。 学校应合理利用校外优秀毕业生资源, 将优秀毕业生邀请到学校开展经验讲座, 以优秀毕业生的宝贵人生经验带动学生探索自身价值、 了解校外文化、 树立远大目标。 此外, 应充分利用校外文化资源, 如博物馆、 展览馆、 红色遗迹等, 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参观游览, 深入实地考察, 将文化育人从校内拓展到校外, 多维度地构建育人模型。 再次, 地方高校间应该形成 “合力育人” 理念, 应该相互协作、 互通有无, 开展多所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打造高校间的文化品牌效应, 促进各高校自身文化优势的发展。

3.3 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内涵

提升育人文化作品的价值内涵。 文化是价值观的承载者, 是精神世界的塑造者。 文化作品是文化的物质承担者, 对文化的内涵具有直观的表述与传递作用。 校园文化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有着凸显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 校园文化作品必须符合价值与情感的统一,要通过贴近学生心灵的文化素材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继而引领学生塑造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校园中展出的书画、 征文; 舞台上展示的演讲、合唱这些 “有形” 的作品, 以及校规校训等这些“无形” 的作品都应具备深入人心情感上的特质,都应体现文化育人的内涵。 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校园文化作品的质量, 要将耐心、 爱心、 匠心倾注到文化作品的创作中去, 使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化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优秀文化成果带来震撼力与感染力, 达到塑造心灵、 培育人格的目的。

以塑造精神文化引领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 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 人精神上的 “钙” 就是理想信念, 一旦缺失理想信念, 在精神上就会得 “软骨病”。 当前大学生具有独立性、 选择性、 多变性和个性化的思想特征, 为了把握学生的价值观走向,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育人的 “指南针”,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把握社会主义育人方向。 要提升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育中的精神文化内涵, 做到 “育人育魂”, 要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德育——立德修身、 立德树人; 将新时代科技创新观融入智育——善于学习、 勇于创新; 将中国奥运精神融入体育——强健体魄, 以担重任;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懂美识美, 以美养心; 将雷锋精神融入劳育——以勤为荣, 以惰为耻。 在加深精神文化教育中, 培养德、 智、 体、 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结束语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校园文化应该如春风化雨、 细雨润物一般滋养学生的心灵。 在校园文化育人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 的育人原则, 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学生去发现、 去感知、 去吸收优秀的文化内容。 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依托,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 “根” 深植于青年学生的骨子里, 将红色革命文化之 “魂” 融化在青年学生的血液里, 将社会主义文化之 “基” 打造进青年学生的内心中。 教师要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 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 运用科学的方法、 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 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