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初探

2021-12-24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政治

常 睿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树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迫切要求。

1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必然要求

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是长期以来摆在教育者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 道德教育价值, 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借鉴和传承的。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在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在统一性, 突出表现在思想精髓、 实践品格等方面。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激发生机和活力,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这些思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道, 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 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帮助大学生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1.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通相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在五千多年的奋斗历程中, 凝练总结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共识、 政治智慧和精神追求, 其中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 例如,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 就将“人民” 二字铭记于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实现共同富裕而艰苦奋斗、 不懈奋斗, 这些既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 又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着眼于人的自由平等, 人的全面发展,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这些理论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奋斗前进的指引。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安民、 富民、 乐民” “为政之道, 以顺民心为本, 以厚民生为本, 以安而不扰民为本” 等思想都体现了古代先贤对于人民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积极思考, 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起到涵养和推动作用。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起来, 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使广大人民自觉认同信服践行。

1.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履品格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相通相融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者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层面的改造和影响, 而且都十分重视实践层面的践行。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不仅致力于科学 ‘解释世界’, 而且致力于积极 ‘改变世界’ ”[3]。 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才能从空想变为科学, 从思想理论走向实践, 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无一不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上个世纪末,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 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客观的,是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改变的。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来看, 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仅要掌握基本观点、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更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原理、方法认识世界、 解释世界, 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无论是深刻的哲学思想, 还是系统的道德要求, 不仅停留在思想理论上, 更加强调 “身体力行” “知行合一”, 不仅注重 “言”, 更加注重 “行”。 知要真知, 要真学真懂真信; 行要真行, 真正的付诸行动, 要在真知的基础上真行。 例如, 中国古代的道德要求是系统的, 整个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确立之后, 就要求人们将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思想品德和行为实践, 要求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修身养性。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 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深层次的要素和迫切要求。 任何一个价值观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总是有着自己的精神脉络和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 价值理念、 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 重视国家和民族利益、以和为贵、 追求精神境界的完善等, 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包含的书法、 绘画、刺绣、 瓷器、 长城等中国元素、 中国标识, 一直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 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同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发展、 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它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 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立足新时代,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日常的校园活动建设中, 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凝聚价值共识, 落细落小落实, 使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作为规范自身言行的标准, 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践行。

2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 就是要通过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确引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树立崇高理想,培育健全人格。

2.1 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今时代,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 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多元文化交锋碰撞。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我国经济发展带入快车道,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变化,加之国内外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观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和看法也在社会上存在下来。对于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来说, 无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个人与社会、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如何面对人生矛盾等成为摆在当代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必须正视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 始终强调整体利益、 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无论是儒家的 “以义制利”, 墨家的 “贵义贱利”,还是法家的 “以公灭私”, 都体现了 “公义胜私欲”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从贾谊的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思想, 到林则徐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精神, 都反映出当 “义” 和“利” 发生矛盾时, 应以义为上, 先义后利的思想。 面对人生逆境, 屈原、 孔子、 孙膑、 韩非子、司马迁等无数古代先贤用他们奋斗的一生告诉我们不忘初心、 坚守信念, 始终保持强大的精神动力, 激发自身的潜能, 定能创造出非凡的业绩。面对生死,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都是古人做出的正确选择, 司马迁更是提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这些流传千古的思想和精神, 告诉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可以创造无限的价值。 这些思想智慧、 人生态度都会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及相关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并在实践中自觉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2.2 对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爱国是人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 逐步认识到自身与祖国之间存在的生死与共、 血脉相连的依存关系, 从而产生对祖国的归属感、 安全感、 认同感, 以及作为国家成员的尊严感和荣誉感, 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 立功之本。 爱国情感一旦被激发出来, 会凝聚成强大的力量, 尤其是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濒临亡国灭种之际, 全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燃成熊熊之火, 无数仁人志士保家卫国不惜献出生命, 由此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沉、 最持久的情感, 最优秀的品质。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精忠报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报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激励大学生立报国之志。 当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 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在社会上蔓延, 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 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 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3 对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积极的实践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学生的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政治觉悟、 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立德树人, 以德为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智慧, 给我们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启发。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孔子的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的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墨子的 “兼相爱, 交相利” 的思想, 都体现出推崇仁爱、 崇尚和谐的思想理念。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与人为善、 推己及人, 讲求和睦友善, 倡导团结互助, 追求社会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主张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仁、 义、 礼、 智、 信”,“忠、 孝、 节、 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都是我们向往和追求的。 为了塑造理想人格, 古人非常重视道德践履, 修身自律,要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 “自省”、 “存养”、 “克治”、 “知耻”、“慎独”、 “躬行” 等。 古代先贤们的这些智慧,不仅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 一个社会应该坚持并弘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 而且指出了将这些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这与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方法非常契合, 可以给我们以借鉴和启迪。

3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又可以增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综合学校各类教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主阵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 将 “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 做到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 以德施教。 ”[6]要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做知行合一的典范, 给学生传授知识、 引领价值的同时, 辅以人格魅力的影响。 此外, 思政课教师要潜心研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另一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 有利于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 在讲授 “中国精神” 时,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这部分内容, 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 可以引用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绵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无数爱国志士的思想和行动, 说明从古到今, 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 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部分内容, 我们可以用中国古代发明、 发现的典型案例和数据统计, 更加具有说服力地讲清楚正式因为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创造, 不断创新创造, 才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改革创新的自信心。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加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 是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到各种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中, 通常以非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 学生活动、 校园文化、 环境情景为载体,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内容,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较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暗示时、 渗透性, 润物细无声, 给学生更强的体验感。 一方面, 落实好全员育人、 全过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各类课程中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 做好 “知行合一” 的表率, 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另一方面,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以各类学生活动为载体, 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常识, 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思想、 哲学思维、 价值理念及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史馆、 宣传橱窗、 建筑雕塑等, 巧妙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标识和文化氛围, 形成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