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活化探究·深度认同
——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例
2021-12-24广东王亚蕊
广东 王亚蕊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良性互动、提升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课堂,为此,教师应基于真实的社会情境,设定学科任务,使活动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有效参与,创新活化探究实践;在解决活动任务中延展思维,引发共鸣,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
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借助活动与协作,通过学科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把控,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体验中亲历学习过程,达成学生深度学习,巧化素养培育。
一、精设学科任务,引领活动方向
理论只有回归真实的社会背景才会更加鲜活,借助实践活动体验才会更加生动,所以教师要创设好学科任务,以此驱动、引领学生的活动。任务的创设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主题,设置环环相扣的任务链,采取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活动方式,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新编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第三框的内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层民主政治参与意识,强化政治认同,增强制度自信。在设计本节课时,笔者的逻辑思维是研究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内容及目标—确定学科任务活动—给予学生操作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实践—凝练展示活动成果—评价、反思、内化、迁移。基于教材内容及当下中国的现状,立足疫情防控的社会背景,笔者以“基层防疫”为主题,让学生以公民身份置身于真实的抗疫社会情境与生活热点中,设置学科任务。
任务一(描述与分类):了解个人所在地区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机构是如何设置的。它们分别发挥哪些职能?它们的成员是怎么产生的?
任务二(解释与论证):结合本地筑牢基层抗疫防线的实际情况,小组合作探究调研该地村民(居民)是如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根据调研总结基层民主自治经验等,课上进行展示分享。
任务三(预测与选择):现广东省疫情防控压力加大,请你结合当地实际疫情防控现状,为当地筑牢基层防疫战线出谋划策,给出建议方案。
任务四(辨析与评价):对其他村镇或社区的基层民主建设作出评价,对其他小组的方案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四个学科任务之间环环相扣,学生已经掌握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在校生活时间多,未满18 周岁等,学生很少能切身感受基层民主权利的行使,所以让学生通过对多样化对象的访谈(自己的家长、村(居)民、村(居)委会干部等)、调研等来了解基层民主自治情况。首先,让其根据居住地就近原则自由组成活动小组,结合当地实情,考察组织机构的设置、产生、组成人员及职责等,接着以“基层防疫”为主题,设置问题让学生分别从民主选举、决策、协商、管理、监督五大方面去调研,如考察疫情期间村委会成员是否有变动(民主选举),请参与者谈直观感受;所在地区的基层具体防疫举措是如何决策的(民主决策);这个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冲突,又是如何解决的(民主协商);主要有哪些防疫管理(民主管理);现在的基层防疫管理工作做得怎样(民主监督);村(居)民是否真正参与到这些民主实践中,他们的感受如何。如果没有,探究参与不足的原因,使得他们更好地行使自己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再者,让学生站在本地区的实际防疫现状的基础上,为做好疫情防控献计献策,激发学生的政治参与主体意识,考查他们的做事能力;最后,评价不同小组的建议方案从而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去对比、反思,达成思维认知和认同。
二、活化探究实践,培育参与能力
本节课选取“基层防疫”,以真实政治生活为起点,不受限于教室和课堂,不受限于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城市社区、农村,走进身边的真实生活情境,挖掘身边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坚持学生主体,设置四个具有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开展路径的学科任务活动,通过主动合作探究、对比反思达成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任务一:要求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教材知识与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村委会自治组织形式为例,学生会发现除了村委会之外,还有村党支部、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机构的存在,在实际调研访问中,总结对比各机构的性质、设置目的、职责、人员产生等,如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性的村级组织,而村务监督委员会是监督村委会的村级监督机构,通过比较和分类,能够识别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机构的性质与种类,加深对自己所在的基层组织的认知,同时通过访谈了解村委会成员的产生或换届过程,即民主选举。
任务二:教师给予学生调查方式(查阅资料、走访、实地调研等)、调查对象(家长、村民、村党委、村委会、优秀模范代表等)、调查要求(做好调研记录、资料收集、小组配合等)的指导,引导学生结合基层抗疫来探究自己所在的村和社区的基层民主实践(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具体操作与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等,有同学调查到涉及村委会成员变动或换届的资料,还通过访谈其他村民和村委成员,了解到对候选人的要求及责任担当等。事实上,关于抗击疫情国家已经有了大方向的指导,但每个村根据自己的情况会有个性化的防疫举措,学生可以向村委咨询这些富有村特色的措施是如何决策出来的,它遇到了哪些难题,又是如何克服的?目前村里的防疫管理工作开展如何,是怎样与基层政府配合的?也可向村民询问其是否参与了进去,有何直观的感受?如何评价自己参与的涉及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民主实践活动,对于不满意之处有何建议?这些问题都具有开放性,每个同学参与访谈的方式和社会调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每个地区考察搜集到的资料也会有差异,所以可根据学生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自由探究,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感触到基层民主的效度,同时提升合作能力。
任务三:结合目前广东省多地被调整为中风险地区的实际情况,请学生认真了解当地的防控现状及要求,并为当地基层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提出建议对策,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行为、现象、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根据目标设计合理的方案并提出相应对策,锻炼学生合作、对比、提炼、取舍、总结与表达能力。
任务四:通过不同基层地区的抗疫举措的对比、辨析,求同存异,总结基层治理的好的做法,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提升学生思辨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加深对基层治理的理解,能够解决基层民主自治新情境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升知识迁移力。
通过一系列的有的放矢的学科任务活动让学生对基层民主自治实践经历感知、感悟、反思、质疑、提炼、抽象、概括总结等,达到活动与知识的统一,知行、学用合一。
三、激发思维共鸣,达成深度认同
教育的本质职能是培养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对于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能调动和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应在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在任务活动的参与探究中,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并参与这个时代的理性品质,生成自觉的社会责任担当,积淀素养能力,让学生学会在正确的公共参与中成长。
社会是最真实的教材和课堂,任务是引导活动的最佳驱动力,活动参与是最好的体验,但学生的真正成长离不开思维力的参与,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任务活动的开展,真正带活学生的思维,延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与深度,提升思维品质和能力。在本节课中,因为主题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感,又受自主考察调研任务活动的驱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燃起,有了行动的自觉、探究的自发、参与的自为。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使学生经历资料搜索、甄别、筛选、加工等,开展小组内的思维碰撞,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与学科思维,找到共鸣点,对比取舍,整合小组的活动成果;在建议对策上,同学们展示了如“自治、法治、德治聚合力,群防群控出实效”“用清单守护基层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干群合力筑起守护自己家园的防护墙与民生链”的调研报告成果,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整理了以“基层民主”为中心词发散出去的认知结构图。学生以调研活动的深刻体验谈了自己对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感受,深刻感知了基层自治下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事实,学生看见了村委会的付出,优秀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每个公民为抗疫做的努力,大部分同学对此很有情感上的共鸣,也有学生提到,有些村民认为自己并没有切实、直接地参与到基层民主实践中,从而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给出解决对策,学生考虑到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疫情的防控需要,村民自身意识的薄弱,村级小微权力的滥用等,并通过分析给出了解决建议,如加强村级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每个公民都应该懂得依法直接参与基层民主实践的重要性和要求,考虑情况的特殊性或者采取现代科技手段来创新治理方式,如面对防疫的特殊时期,采取视频会议,通过微群交流等。活动任务探究之后,学生对基层自治组织与人大、政府、党支部的关系,基层民主与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政治民主的不同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得到延展,在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中升华了情感,培养了理性品质,达成了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政治深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