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施
——以“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为例
2021-12-24广西吴凤珍
广西 吴凤珍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梧州高级中学)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对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选取议题、创设议题情境、设置议学活动、作出科学评价,并通过微课、短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获取更好的课堂及课后实效,从而推动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把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放在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必然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特别是在议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以中心议题为主线创设情境、开展议学活动和作出科学评价,以助力学科知识的落实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值得思考及探索的迫切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议题的选取
首先,议题缺乏时代性。在确定议题时,有些教师因对教材内容的内涵理解不透彻,对学生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把脉不准,导致所选取的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议题也失去了实用性,无法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其次,议题可议性不强。由于对议题设置的难易度把握不准,对议题“需不需要议”“值不值得议”认识不清。“浅”了,不议已经有即成的答案或答案是唯一性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出现“不屑于议”的现象;“深”了,怎么议都没结果,无法达成共识和产生共鸣,出现“不知咋议”的现象。不管“深”与“浅”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则此议题就失去议的价值。第三,子议题层次不清。设置子议题的目的是服务于中心议题,有效落实知识点,培养能力,但部分教师所设置的子议题存在逻辑混乱、顺序混乱的现象,导致子议题不能很好服务于中心议题,知识点无法落实,重难点问题难以突破与解决。
(二)议学活动的设置
在设置议学活动时,由于有些教师没有厘清议题与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抓不住议题的内涵和实质,弄不清议学活动设置的目的,活动仅停留于热闹场面的制造,出现形式化、热闹化的“假活动”“假讨论”现象,热闹过后实质性问题仍未解决,活动缺乏实效性。又因为活动设置时考虑欠周全,缺乏全面性、综合性,往往仅从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的水平上考虑,没有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出发,活动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议学活动成了摆设,没有实质性效果。
(三)活动效果的评价
在传统教学过程,课堂活动因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使得很多环节和场景无法真实再现,教师无法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进行针对性、及时性的评价,仅能以学生的答案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缺乏准确性和全面性,不能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在5G 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课堂中,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平等、互动”的特性,运用大数据分析与整合的功能,把“互联网—议题—议学活动—课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学提质增效。
二、发挥“互联网+”在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中的作用
(一)“互联网+”助供议题的选择
议题是课堂的灵魂和主线,议题的选择要求基于学科知识的具体化、生活化,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丰富多样,所选的议题应该是学科知识与时代热点紧密相联,彰显开放性、引领性、前沿性,才能更好地诠释时代价值、产生共鸣、形成共识。如在讲授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民法典》新增的内容“网络安全”这一热门话题,提出“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中心议题,下设三个子议题,即网络世界,爱恨情仇;抽丝剥茧,寻根究底;多管齐下,解恨注爱。这三个子议题的选取逻辑严密并呈递进关系,通过议题线能把问题的存在(网络安全隐患大)—原因的剖析(未成年人的特点,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措施的提出(政府如何依法行政)等环节巧妙贯穿,学生在议题的牵引和问题的探究下,完成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必要性、重要性、要求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理解政府推行网络安全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推动方针政策的落实,有效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形成网络安全共防共治的意识。
(二)“互联网+”助推议学活动的开展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增强议学活动的感观性、趣味性、有序性和思辨性,有助于落实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
首先,增强活动的感观性。在解决教材重难点时,可借助微课、短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增强活动的感观性,聚焦学生注意力并延伸课堂实效性,同时,学生课中及课后可反复观看,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如在导入“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的新课时,引用“5G 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这两个短视频,两个视频共同反映了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鲜明阐述了网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比如给未成年人带来一些困扰,甚至出现了网瘾和网络犯罪的现象。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思想产生大碰撞,充分认识到正确利用网络的重要性和政府依法行政的紧迫性,只有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网络和政府严格依法行政才能力保网络安全,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借助互联网技术引用视听教育,通过图像、文字、声音能很形象地告诫学生并要求政府必须正视网络安全问题,同时能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凸显议学活动的作用。
其次,增添活动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展游戏或竞技比赛,有利于增添议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探讨子议题“网络世界,爱恨情仇”存在哪些陷阱时,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各小组对存在的网络陷阱进行接龙,使“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交友、网络赌博、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网络影视、网络暴力、网页弹窗、打赏主播”等各种陷阱在紧张与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接龙活动中被一一列出。在课堂竞技游戏中,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得到拓展和深化,网络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在辨别政府三种决策方式时,为提高甄别的准确性,开展知识竞猜的课堂活动,以快准的一方胜出。充满竞技性、趣味性的议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把讲堂变成学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的培养,实现快乐学习、合作学习,打造团结奋进的学习团体。
再次,遵循活动的有序性。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进行抽签分配任务,电脑滚屏展示活动任务、纪律要求和注意事项,避免活动分工和讨论过程中出现混乱失控的局面,使活动方向明确、开展有序,让议学活动真正议出效果,让探究活动真正诠释议题的主旨。在论证子议题“多管齐下,解恨注爱”时,探究政府为维护网络安全如何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问题时,把这三种决策的方式通过电脑抽签的形式落实给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展示成果,通过遵循有序的探究活动,促进探究任务的完成,增强活动的效果。
最后,提高活动的思辨性。为提高学生在活动中思维进阶的渐进性和上升性,针对学科知识特点、教学及学科素养要求,可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模拟生活场景,为学生量身定做思辨性的活动,如把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入课堂。在辩论赛中,不断推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和上升。在模拟法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通过“案例陈述”“问题剖析”“举证论证”“审判结案”等环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如在论证子议题“多管齐下,解恨注爱”中政府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时,开展辩题为“只有以法治为主才能起有效作用”“只有以德治为主才能起有效作用”“只有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起有效作用”的辩论赛,让学生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在辩论中,道德教育和法律约束各自的作用得到充分论证,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互联网+”助力情境的设置
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议题式教学的重要载体,直观、生动和形象的课堂情景,能更好聚焦关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创设情境时,需要围绕课本知识、议题主旨、时政资源进行系列化的情境创设,方能凸显议题情境系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特征。如在论证子议题“抽丝剥茧,寻根究底”环节,讲述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时,引用“政府维护未成人网络安全工作的喜与忧”的材料,在对情境材料分析讨论中,议出政府依法行政的紧迫性,议出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治理网络乱象,净化网络环境,还未成年人安全的网络空间。在讲述依法决策时,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的内容,并设置“为什么特别增加了网络保护的内容,并把网瘾防治拟写入未成人保护法”的问题,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网络正常运行的保障,它能为未成年人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同时,还引用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的各种具体化措施,如:合理规划网络使用时间;学生对不良信息说“不”;对陌生网友说“NO”;严守自己的身份秘密;不随意回复陌生人的信息;收到垃圾邮件和信息应立即删除;不随意点开不明来源的链接;如果在网上遇到故意伤害的行为,应及时采取寻求家长、老师或者自己信任的其他人帮助等措施,以具体化、实用化的方式帮助未成人安全使用网络,避免陷入各种网络陷阱。在锁定当下网络热门话题和课本知识的切合点后,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情景,真正发挥议题情境在解读和服务于课本知识点和议题主旨中的作用。
(四)“互联网+”助推评价的实施
高效科学的课堂评价是议题教学成功实施的助推器。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进行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单一性评价和格式化评价,从而忽视了对活动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被大打折扣,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经常被掩盖和忽视,久而久之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的议学活动,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还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地位和存在感。如在讲述政府如何依法行政时,教师可开展“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在探究网络陷阱时,可开展“游戏接龙”的活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活动过程进行录像或课堂实录,清晰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为作出精准评价、多维度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在活动后,教师还可回看录像或课堂实录,从点滴记录中补全评价学生的依据,力求评价的全面性,从精彩片段中捕捉闪光点,力求评价的针对性。对议学活动进行全面、精准、恰当的评价,避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克服了仅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单一性评价的缺陷,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认可,在被肯定中收获学习的快乐、进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