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2021-12-24江苏
江苏 吴 婷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
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处于被动状态。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课堂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课堂来说,课前的导入环节非常关键,如果一节课一开始的导入就能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对新课的学习,他们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感觉不再那么枯燥乏味。针对如何利用导入环节去激发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本文从巧用清唱导入、故事导入、简笔画导入、教师自身经历导入以及网络流行语导入等五个方面,结合笔者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巧用清唱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首好的歌曲,除了可以渲染气氛,更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如果运用得法,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歌曲导入时选择的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有的以多媒体视频方式呈现,有的以播放录音的方式呈现,而笔者强调的是以清唱的方式呈现,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必修二第三课第二框题“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有一个歌手叫陈少华,他唱了一首歌叫《为人民服务》,不知大家听过没?”微笑着问大家。“没有”“老师,唱一个”“唱一个”。还没开唱,学生们的情绪就立即被点燃,课堂开始沸腾起来。“唱可以,不过大家一定要仔细聆听里面的歌词”。这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歌喉了,只要用心唱出来,他们就已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会鸦雀无声细细地去品味。
清唱完,趁热打铁,充分利用歌词,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内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宗旨等相关知识,这时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更容易接受了。可见以清唱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活力,还有利于扩大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交流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多下功夫,必须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歌曲,否则非但不能顺利导入新课,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二、巧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一些感人的、有哲理性的故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就可以选用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的故事作为导入材料,这仅仅是第一步。有的故事是学生熟悉的,有的故事是他们从来没听过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个故事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有联系地思考、理解或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必修四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笔者选择了学生们熟知的“三个和尚”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大家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吗?”微笑着问道。“很小就听过了”“还有一首歌呢”下面的学生开始积极回应了。这时,笔者请了一位学生来给大家讲述故事梗概。尽管大家都听过,但由学生讲述更能吸引他们。接下来就向学生抛出疑问:“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呢?三个和尚如何才能有水喝呢?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究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学导入的时候并不一定要选择新奇的故事,将一个熟悉的故事运用得好,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当然,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扩大自身的阅读视野,学会筛选。只有精心挑选,精心设计的导入才是最有效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使教与学变得更加和谐。
三、巧用简笔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何谓“简笔画”?百度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利用简笔画导入,寥寥几笔,通俗易懂。但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不是它的简单明了,而是教师亲自在黑板上手绘,画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简笔画。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笑声中愉快地领悟其内涵,很自然地就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例如,在讲必修一第六课第一框题“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是这样导入的:上课铃一响,笔者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简单地勾画起来。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盯着老师的一笔一画,还不时小声地在下面窃窃私语。不到一分钟画完,大家的注意力已经深深地被黑板上的简笔画吸引住,于是向学生们抛出疑问:“同学们觉得老师刚才画的像什么?”“像猪”“存钱罐”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开始沸腾了。于是,继续问道:“没错,大家的眼力真好,那这些会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答道:“存钱”“储蓄”……“对,今天我们将要探究的内容就是跟储蓄存款相关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可见,教师以简笔画这种方式来导入新课,很容易勾起学生对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巧用教师自身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很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例子可供教师挖掘,要善于拿来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尤其是教师自身生活中的实例,更能吸引住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三课第二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身上穿的这件短袖衬衫花了多少钱吗?”微笑着问道。“不知道”“应该很贵吧!”“100 多”……下面的学生开始积极回应。于是,笔者继续说道:“这件衣服是迄今为止老师买的衬衫中最贵的一件,现在心还在滴血呢!”学生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我,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经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和几个同事去逛街,本来也没打算要买衣服,只是陪同事逛逛。当我们逛到一家专卖店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件衬衣看上去感觉还不错,于是,同事就让我去试试,服务员也说试试没关系,心想试试也无妨。所以,就去试了,不试不要紧,一试自我感觉良好,可一看价格傻眼了,标价140 元整,专卖店是不讨价还价的。正准备放回去的时候,有一个同事就说,买一件吧!这有什么,这件衣服很适合你,不但修身,更显你的气质,就当是你所有衣服中的一件代表作喽。同事这么一说,我的心开始动摇了,反复思考他的话,觉得还挺有道理的。于是乎,一狠心,买下了。回来时,心却在滴血。”学生在听笔者讲述的过程中,配上笔者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已被深深地吸引了,还不时放声大笑。接着,就向学生们抛出问题:“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老师的整个消费过程中,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老师的消费行为?老师的心理有发生哪些变化?老师的消费是不是理智消费?”针对学生的问答,很自然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可见,通过运用生活中教师自身的实例,利用情境,巧妙地进行导入,将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能使学生迅速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最佳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巧用网络流行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做俯卧撑”“周老虎”“躲猫猫”“被就业”“我爸是李刚”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中绝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公共事件,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时事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结合社会热点,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利用网络流行语进行导入,可以做到让二者较好地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能将社会热点跟教材很好地结合,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讲必修二第四课第一框题“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大家‘躲猫猫’了吗?”微笑着问道,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出流行语。一开始大家是惊讶的表情,可很快课堂就变得沸腾起来。“从大家的议论声中,老师可以断定‘躲猫猫’这种游戏对你们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大家爱玩的游戏,如今却成了网络流行语。因为这背后有故事。”说到这里,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云南发生的一起看守所非正常死亡热点事件讲述给学生了。然后,再通过设问“政府的权力是谁赋予的?权力又应该如何行使?”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更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可见,有选择性地利用网络流行语导入新课,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看似短短几分钟,却不容忽视,因为它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导入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很多导入方式有待我们去探究和实践。一种好的导入方式,总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总是能将枯燥化为生动、将抽象化为具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