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24赵桂君
赵桂君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110000)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内涵,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2]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有着鲜明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更需要深入挖掘,有效利用,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1 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 是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高等艺术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课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程育人成效,意义尤为重大。
1.1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成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仅要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同时要用好专业课堂,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各门课程都能够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1.2 是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有效渠道
艺术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抒怀、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专业知识传授和业务能力培养中,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这一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切实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
1.3 是完善 “三全育人” 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提高全体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强化育人使命,履行育人职责;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占比80%的专业课程得以生动展示;创新育人方式,丰富课程形式,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全覆盖的育人格局。
2 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又有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深入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成效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不断地改进提高。
2.1 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艺术院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不断增强,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还存在重专业轻文化、重业务轻品德、重技能轻知识的情况。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较为浅显,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没有切实认识到课程思政的价值观教育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对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理解不充分,缺乏主动承担课程思政任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开阔的知识视野、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方法。目前艺术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思路、学术视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方面的局限、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割裂的情况,部分课程增加了思政内容,但缺乏系统思维、整体规划和宏观设计,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方式方法创新不够,没有真正做到 “水乳交融” ,如 “盐” 入味。
2.3 课程思政缺乏体系化建设
“课程思政” 理念的提出,是着眼于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是 “大思政” 理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理念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不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简单增减或机械组合,也不是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而是覆盖所有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学改革。高等艺术院校专业方向繁多,各有特色,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配套的教材建设不足,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评价标准尚不够健全完善,缺乏系统、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3 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实践
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 “主力军” 作用,尤其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认识、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深化理论研究,创新教学实践,切实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教学中,使专业课上出 “德育味” ,真正做到如 “盐” 入味,不可分割。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认同
与传统观念不同, “课程思政” 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所有课堂作为育人主渠道, “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高等艺术院校专业教师是师资队伍中的主体部分,但由于其思想认识和观念理念等原因,他们还没有真正承担起 “课程思政” 的主体责任,很多时候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 “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 上,在 “价值引领” 方面还有所缺失。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不断强化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理解,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思政教育的狭隘认识,培养 “大思政” 的工作格局和理念,促进专业教师提高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提升育人意识,自觉按照 “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 的标准要求自己,敬畏讲台、热爱讲台,树牢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4]的思想,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自觉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以美育促德育,以艺术化人心。
3.2 加强培养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1)加强师德引领。
由于艺术类专业课实行 “一对一” 和小班型授课的特殊教学模式,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集,更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深厚的 “师徒” 情谊。因此,专业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非常大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领专业教师自觉增强品德修为和理论素养,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课程思政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深化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强化师德教育,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引导专业教师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自觉坚守职业道德,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 “四有” 好老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2)加强培养培训。
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通过线上线下学习、专题研讨、专项指导、课程思政比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和课程思政系列培训,扩展知识边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树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观,引导专业教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将政策理论内化于心,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强化集体教研、备课制度,通过协同备课、授课、研讨、竞赛等,深入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专业教学中思政内容融入的方式方法,确保思政元素融入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现各类知识间的有效转化,切实保证思政教育效果。引导专业教师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增加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教育的教学内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带领学生徜徉艺术殿堂,在把握作品、体会情感、艺术表演、二度创作中进行爱国主义和初心使命教育。
3.3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1)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艺术教育是一种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艺术院校的专业课教学,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结合艺术院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聚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结合史实资料、经典作品、创作素材等,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深入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深入讲解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社会影响、历史意义,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设计中,不着痕迹、润物无声,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讲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教师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立足于自身专业课程的特点与需要,科学设计,保证融入的思政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
(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单兵作战,固守各自阵地,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提高课程育人成效,首先要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艺术院校的专业资源纳入思政课教学之中,用经典作品及背后的故事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用参观校史馆、观看视频资料、欣赏经典作品、讲授创作故事、学生课堂演唱、二度创作展演等举措,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参与性、代入感和获得感。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步备课、同时授课、有效对接,在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的同时,开展教学合作,同上一堂课。推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课教师 “结对子” 制度,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指导和帮助专业课教师设计课程思政的教案、教学资料、授课内容等,以多种形式参与专业课教学,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切实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最后一公里” 。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丰富互动式、情境式、浸润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通过专业研讨、集中备课、示范课观摩、举办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学公开课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理明人、以形育人、以曲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的愉悦中接受教育、振奋精神、培养情操。要积极拓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载体平台,通过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环节,把教师的思政智慧迁移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借助 “思政+艺术实践” “社会实践协同育人” “青年大学习社团” “大学生党史宣讲团” 等载体平台,加强课程育人,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动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3)深入拓展实践教学。
以专业优势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充分利用红色校史资源和专业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积极探索 “思政+艺术实践” 教育教学模式,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打通专业壁垒,畅通融合渠道,创设融教学公开课、 “开学第一课” 、音乐会、理论宣讲为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打造特色课程群和 “行走的思政课堂” “舞台上的思政课堂” “‘四史’故事课堂” 等,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有效发挥艺术在塑造价值观念、引领精神理念等方面的隐性教育功能。同时,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主题创作和艺术实践中,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组织师生创作排演红色文艺作品,在一次次全情投入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中,接受心灵洗礼,感受家国情怀,增强时代担当,从而形成专业教学、德育教育相互贯通的社会实践体系,达到以文化人、以艺养心的效果。
3.4 优化考核评价,健全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督导评价体系。
通过教材立项、金课评比等,调动广大教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用系统、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保障和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发挥督导组的监督检查作用,随时走进课堂,检查课程思政落实情况,将检查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中。
(2)加强成果示范推广,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梳理总结,打造品牌金课,形成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规律性的育人模式、典型经验和可视化成果,加强校内外的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扩大示范效应。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以制度规范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行为心理特点,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培养培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教师人人重育人、课程门门有思政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