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深度学习 涵育政治认同
2021-12-24广东
广东
“认同”,是一个将外在的理念、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由“外推”到“内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真信”到“真行”的层递推进的过程。在多元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今天,政治认同对个人成长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仍旧存在重“强制灌输”轻“沉浸体验”、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象,导致学生“口服”而“心不服”。深度学习是直指学科素养目标的学习路径,其重主题情境探究、重问题导向、重深度价值引领的特点和优势,能有效发挥“激情”“明理”“导行”的功能,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成政治认同素养落地。笔者以《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为例,谈谈如何借力深度学习,涵育政治认同素养。
一、创设主题情境,浸润情感认同
“情境”,意味着情境交融、情由境生,强调的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以真实情境介入,把知识情境化、生活化,赋予知识素养意义、发展学生“做事能力”的学习方式。主题情境探究是围绕同一主题开发关联性、整体性和结构化的系列情境,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度探究的教学范式,契合了深度学习要求。因此,践行深度学习理念,通过创设主题情境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打动学生,激发其兴趣和自豪感,进而增进情感认同。
与灌输式认同建构思路相比,主题情境探究旨在将结论“还原”为过程,通过挖掘整合认同资源,为学生创造体验探究的深度学习“空间”,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认同,从而夯实认同基础。基于这一设计理念,笔者确定以“戮力同心共奋进,携手共圆脱贫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热点主题贯穿教学,创设了“第一篇:群雁齐飞头雁领,携手帮扶有担当”“第二篇:聚力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勤作为”“第三篇:民主党派展优势,脱贫攻坚显成效”“第四篇:着眼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四幕情境。从立意来看:第一篇,笔者采用了“脱贫攻坚,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奏响脱贫攻坚交响曲,既要‘头雁’领路,又需要‘群雁’齐飞”这一生动比喻,要求学生描述我国的政党制度,形成对领导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初步认同。第二篇以“民主党派聚力脱贫攻坚,深入扶贫一线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或提交提案”为背景,力求在活化“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特点和优势”的学科内容的同时,增强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第三篇的情境创设,贯彻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坚持“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各种形式收集民主党派聚力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先进人物事迹等,再回到课堂展示实践成果,旨在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深化政党制度认同。实践证明,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他们会还你太多惊喜!学生“海淘”到的资源中,既有从网上搜集的扶贫脱贫数据,也有通过调查访问采集到的助力脱贫攻坚的先进人物案例,更有甚者,有同学了解到本校有一位老师是民主促进会成员,曾于2019 年11 月参加了中山市各民主党派赴肇庆开展扶贫项目工作和党派交流活动,特意邀请该老师到课堂现身说法,讲述他参加扶贫项目工作和党派交流活动的体会,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真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亲历者的讲述,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携手民主党派,致力于“脱真贫”“真脱贫”,真正打牢了政治认同的情感基础。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生成的情感认同更具持久力、内化力和渗透力,如涓涓细流般浸润其心灵土壤,成为他们的“精神罗盘”。
二、坚持问题导向,培育理性认同
政治认同具有层递性,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如果说情感认同是切入点,那么理性认同便是关键点,它表现为学生对政治认同内容的本质、历史底蕴、时代价值的准确把握和思想认同。正如杜威强调“问题之于思维的重要意义”,问题同样是培育理性认同的最大动力,深度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设置带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辨识、分析、评价、批判、反思等活动的学习方式。因此,贯彻深度学习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有利于正确把握政治认同内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培育理性认同。
在第二篇,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
【情境】2019 年,民建中央成立调研组,多次赴贵州毕节地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在撰写调研报告中,民建中央建议,要构建积极有效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机制,健全帮扶保障体系,防止脱贫返贫现象。
2020 年“两会”期间,如何啃下决战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成为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建言献策的重点,如:台盟中央建议构建返贫风险预警监测模型;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提出,脱贫攻坚政策应设立过渡期,不能断崖式终止;九三学社中央建议,要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战略框架顶层设计。
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主党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问题2:假如你是民主党派成员,请就决战脱贫攻坚写出一份高质量提案。
问题3:有人认为:“民主党派参政而不能执政,多党合作制本质上是一党制,不如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民主。”结合材料,运用政党制度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批驳。
问题1 涉及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特点和优势等学科内容,其中,第一小问旨在将民主党派如何参政加以具象化,第二小问旨在让学生明确民主党派之所以能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大作用是由其性质、地位和自身优势决定的。碎片化的知识以静态呈现,是没有任何素养意义的,学生记住了民主党派参政党的地位并不代表他认同其参政党身份,也并不代表他就此有了参政议政的“情感态度”和“做事能力”。问题1 创设了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基于情境并以问题为统摄,把静态知识加以整合化、结构化,“还原”成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立体动态过程,形成“如何参政→为何参政→以何参政”的逻辑链条,学生真正理解了参政议政的丰富内涵、职责使命、时代价值等,将为理性认同的建构提供严密的“逻辑”支撑。问题2 是对问题1 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社会角色的机会,在角色扮演中增强对民主党派的认同感。问题3 具有挑战性,要批驳问题中的错误观点,需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一党制和多党制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同时,它又带有一定思辨性,学生仅从现象上观察理解,容易引发认知冲突,需要学生开展与文本对话、自我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多维对话,在对话中思考与发现、表达与倾听、质疑与批判、反思与判断,真正做到“审问、慎思、明辨”,课堂成了问题探索、智慧碰撞的场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对话中探求真理、捍卫真理,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合乎国情、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显著的优越性,筑牢了理性认同的知识基础与心理支柱。
三、注重价值引领,增强行为认同
政治认同中,行为认同是目的和归宿,它表现为公民把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外化为自觉行动,实现情感、理性和行为的统一。“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空洞的说教、道德绑架式的说服是难以达成行动认同的,必须通过深度价值引领来实现,即:以“入心”的方式加以“内化”、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加以“感化”、以适切的契机加以“催化”、以多维的互动加以“强化”。
本堂课中,笔者围绕脱贫攻坚创设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情境,旨在讲好扶贫故事,增强中国信心,使得课堂教学有血有肉,推动认同内容入脑入心。第二篇中,问题1 让学生明确了民主党派如何参政,问题2 把握契机、因势利导,起到了以“催化”促“转化”的作用,引导学生带入角色,探究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提案,学生在“模拟参政”中行使了参政权利,也增强了参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了“我认可”到“我践行”的转化。问题3 在初备阶段设计为“对题中观点的辨析”,正讲阶段改为“运用政党制度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批驳”。“辨析”,其立场是中性的,学生往往囿于自身的知识经验、理论水平以及外在因素的干扰,在“辨”的过程中偏离认同轨道。新课程标准明确使用了“拥护”“坚持和发展”“认同”“弘扬和践行”等行为动词将政治认同的几个方面表述为“应该如何”,其立场鲜明而又坚定自信。由“辨析”到“批驳”的调整,坚持了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通过多维互动使认同内容在学生心中得到“强化”和升华。在第三篇中,学生通过调查访问采集到的助力脱贫攻坚的先进人物以及现身说法的老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先进人物就在身边,可感、可触、可学,营造出尊崇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进而产生涟漪效应,实现以“感化”促“转化”。第四篇中,笔者设置的问题为:“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但2020 年人类又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新型冠状病毒。请结合脱贫攻坚战或对比国内、国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点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情感做铺垫,加上对时事的了解,发言甚是踊跃,有同学甚至把“中国共产党携手民主党派共圆脱贫梦”与“特朗普和拜登不顾疫情强拉选票、‘互掐’对手演闹剧”进行了对比,戏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自信之情,溢于言表,我想:“在这一刻,行为认同素养的培育已经开花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