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21-12-24孙潇潇

关键词:五四运动精神时代

曲 蓉,孙潇潇

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曲 蓉,孙潇潇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凝练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新时代,五四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应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以劳动和实践为两翼,借助网络平台,使大学生明五四精神之理、信五四精神之义、传五四精神之道。

五四精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爆发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进步青年为先锋队,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共同参与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转折点。五四运动重构了国民意识,由“家庭本位”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转变了中国社会道路的选择,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民众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在五四运动中孕育的五四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徐图自强、追求真理的一面光辉旗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求高校大学生进一步加强使命担当;与此同时,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状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使国际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深挖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将五四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四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核心内涵

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五四精神不断被解读,逐渐形成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精神,而对五四精神的阐释和凝练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一)五四精神的历史演进

五四运动爆发之后,知识界即开始对其中内蕴的思想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并对社会各界产生广泛的教育影响。最早提出五四精神是当时北京大学学生领袖罗家伦。1919年5月26日,他以笔名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阐释了五四运动的三种精神:“学生牺牲精神”“社会裁制精神”和“民族自觉精神”,[1]指出五四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爱国救国、敢于担当的精神内核。1920年4月,陈独秀用“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概括五四运动所特有的两大精神,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努力发挥这两种精神”。[2]在全国庆祝五四运动爆发一周年之际,《晨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报刊均用“爱国运动”界定五四运动的实质,诠释了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危机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因此,早期知识界对五四精神的阐释更着重于强调爱国精神。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并将五四运动中的反封建精神与反帝精神放于同样重要的位置上。1932年,瞿秋白在《“五四”和新的文化革命》一文中指出:“五四”的遗产是“对于封建残余的极端的痛恨,是对于帝国主义的反抗,是主张科学和民权”。[3]同时,在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普遍开展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坚定广大学员反帝反封建的信念和信心。20世纪3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爆发,无数爱国进步青年怀揣着追求进步、探寻真理的革命热情纷纷奔赴延安,五四运动所蕴含的进步精神被进一步挖掘和诠释。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演中,充分肯定了五四青年的“先锋”“带头”作用,高度赞扬“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4]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政大学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因此教育应当是中心。”[5]抗大注重学生思想的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进步思想。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五四运动所浸蕴的爱国革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注重发挥五四精神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价值。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国民公德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根本行为规范,是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价值遵循。另一方面,强调五四精神对广大青少年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例如,各高校积极组织师生参与“三反”“五反”运动,帮助学生树立进步思想。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并激励留苏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6]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瘫痪,五四精神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形式主义”“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最终背离了“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核。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转变发展重心的艰巨任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步入正轨并稳步、有序推进。这一时期,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成为五四精神的重点。1977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雷锋同志学习》,各高校以英雄模范为榜样,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文明礼让的道德风尚。1979年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指出:“正当我们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上来, 提倡解放思想,发扬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时候,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具有特殊的意义。”[7]20世纪90年代,国内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面临严峻的任务和挑战。1990年5月3日,江泽民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运动报告会上作《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8]五四运动内在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时期发挥着凝心聚力、安定团结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9],号召青年大学生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0]

爱国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精神体现为无数志士仁人力挽狂澜、戮力进取的家国大爱。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各阶层纷纷展开了救亡图存的爱国革命运动,但最终在巴黎和会外交惨败后醒悟,只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和民族意识,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后,爱国精神体现为中国人民实现从独立到富强的拳拳之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广大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身力量。在当今时代,爱国精神体现为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党和社会主义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厚植爱国精神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进步精神包含思想启蒙、精神自主和民族意识觉醒等三个层面的意思,体现了强烈的自我进步意识和为国家谋求进步的责任担当精神。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无数爱国青年蜕变为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真理、勇于革新、锐意进取的进步青年。孙中山评论道:“自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之准备。”[11]五四运动后,介绍、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文化运动的主流。[12]马克思主义为无数爱国青年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成为爱国青年在思想上彻底觉醒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曾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3]此外,五四运动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寻找初心的起点。[1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满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切实肩负起了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找寻救国救民之道,探索出了一条走向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道路。

民主和科学精神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时代价值。五四时期,民主主要指推翻封建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被压迫人民的解放和自由;科学主要是反对旧社会蒙昧迷信、膜拜权威的思想观念,主张用求实、理性和批判的态度和方法认识世界、指导实践。进入新时代,民主和科学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中,民主精神包括人民立场、自由精神、法治意识和平等理念,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提升公民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将自由限制在法律的框架之内,推动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加强民主精神,对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科学精神包括思辨意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精神,既要自由探索、大胆怀疑、勇于创新,又要敬畏真理、尊重规律、求真务实。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愈来愈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培养具有创新、批判和与时俱进的人才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秉持科学精神,坚持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举措。

二、五四精神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价值

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又不断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新时代,五四精神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家国情怀,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应承续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首先,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维度,永葆爱国之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要讲清楚“四史”教育中一脉相承的爱国精神,强化大学生“五个认同”,培养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进而凝聚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其次,厚植爱国信念,砥砺强国之志。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固牢政治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夯实“四个自信”。最后,将小我融入大我,实践报国之行。教育大学生将家国情怀由社会心理、爱国情感、爱国信念升华为爱国行动,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自觉抵制精致利己主义的侵蚀,厚植使命担当。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坚持与时俱进,吸收新时代的新内容。一方面,涵养家国情怀,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拓宽国际视野。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要树立世界眼光,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尊重并了解各国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要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自信包容的心态,涵养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在国家主权和安全受到挑战时,教育大学生善于从国家根本、长远利益思考问题、审时度势,理智、客观、冷静地表达爱国情感,开展爱国行动。

(二)继承进步精神,勇于担当时代新人的初心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时代新人的人才强国战略。时代新人是指“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前列,具有坚定、自信、奋进、担当的精神状态,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5]时代新人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更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作为的精神勇担历史使命。没有进步意识的推动和鞭策,难以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责任担当精神的激励和鼓舞,难以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是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10]因此,时代新人走在伟大时代的新征程,要秉持进步精神,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开拓进取、不懈奋斗、奋勇前进,不断提升进步意识、创新精神,让五四精神的时代光辉照耀出绚丽的华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在不断创新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担当精神。首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呈现出新特征、新要求,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加速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对大学生的识变、应变、求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学生增强机遇、前瞻、挑战和革新意识,既要发扬斗争和奋进精神,又要保持稳中求进、行稳致远、理性平和的心态,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发展进程,需要大学生提升修身慎独、勤学笃实的本领,深化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作用,厚植为国、为社会、为民奋斗的责任和担当。最后,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大学生要树立底线和辩证思维,善于居安思危、危中见机、以变应变、趋利避害。

(三)发展民主科学,不断改革创新推动教育的新发展

民主科学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价值遵循。一方面,发挥民主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其一,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法治教育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融合发展,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其二,深化人民立场。引领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将党和国家在战疫中彰显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作为典型素材,挖掘育人价值,深化大学生对人民立场的认识和理解。其三,构建自由平等意识。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允许思想观点存在差异性和多元化,激发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同时,深层优化大学生在社会心理、意识上的平等观念,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发挥科学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态度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其一,增强思辨意识。教育大学生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敢于理性质疑和批判,保持灵活、开放、畅通的思维方式,破除迷信权威、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随波逐流的理论思维。其二,坚持与时俱进。教育大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面向生活、立足实践、尊重客观规律,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其三,唤醒创新思维。敢于突破思维定式,谋求思维在发散方向上的求异性、联想性、变通性和综合性,推动改革创新。

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一方面,将民主精神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中去。其一,夯实法治意识。建立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工作流程标准化、人员配置专业化、管理机制程序化方向发展,积极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要求。其二,优化平等理念。避免教育的强制性,克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平等的现象,探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沟通、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实现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其三,发展自由精神。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体制机制,使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转化成自觉的行动。另一方面,挖掘科学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上的促进功能。其一,树立辩证思维。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既要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6]其二,树立创新精神。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构建,运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拓宽网络育人空间。其三,坚持与时俱进。高校思政课要恪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6],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三、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五四精神深度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五四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有助于大学生明五四精神之理、信五四精神之义、传五四精神之道。

(一)以课程质量提升为核心,明五四精神之理

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明五四精神之理,必须提升思政课课程质量,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推动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深化五四精神的育人功能。

将思政课与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相结合,把握思想维度。重视五四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五四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面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思政课要采取启发式、思辨式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脉络和意义,进一步挖掘五四运动中所蕴涵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使大学生领会五四精神、践行五四精神,做到以文感人、以史化人,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夯实“四个自信”,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将思政课与时代大局、时事热点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把握现实维度。其一,思政课要胸怀两个大局。要把五四精神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中来看。深化大学生世情、国情、党情教育,汲取五四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其二,思政课要紧跟时事热点,适应现实需要。例如,充分挖掘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实践中的五四精神元素,进行深入解读和理性引导,深化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增强教育实效。其三,思政课要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关照。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坚持情感与认知教育相结合,以深切的情感教化和感染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激励学生用五四精神的先锋力量,切实担当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将思政课与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相结合,把握学科维度。要挖掘“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合力效应,梳理所有课程中五四精神的内容,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树立历史意识,强化历史思维,将五四精神放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去,增强五四精神的历史厚度;将五四精神与政治学相结合,深化五四精神的政治意义;思政课要有知识视野和发展眼光,从哲学高度把握五四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进一步推动五四精神的创新发展。

(二)以劳动和实践为两翼,信五四精神之义

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对课堂教育有深化和补充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劳动育人与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17]因此,信五四精神之义,应以劳动和实践为两翼,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依托劳动教育,信五四精神之义。一方面,将五四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之中,强化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教师要注重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深化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感,发挥五四精神立德树人的实效性,积极践行五四精神的时代要义。另一方面,注重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家务,掌握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担当精神;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与适度的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高度的建设热情和忘我的责任担当精神为出发点,鼓舞大学生爱国奉献的热情;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为学生提供新技术体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依托实践活动,信五四精神之义。一方面,举办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社团实践活动。例如,举办五四精神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征文大赛等文艺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下,深化对五四精神的认同感,发挥五四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开展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五四运动旧址、人物纪念馆等,使学生在近距离学习参观中体悟五四精神的价值。组织学生参加以五四精神为专题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

(三)以网络平台构建为载体,传五四精神之道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向传统教育方式提出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6]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内容的丰富性、主体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学子的青睐。

构建多渠道的网络平台,传五四精神之道。现代网络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为五四精神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多维度的传播渠道,拓展了五四精神传播空间,为五四精神有效性传播创造条件。例如,将五四精神专题活动纳入到学校微博、微信、贴吧、QQ等媒介载体,引导大学生深刻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如映客、斗鱼、虎牙等,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老师深刻讲述五四精神的内容和价值;运用学校专用APP、学习强国APP等软件设备的网络学习资源宣传五四精神;利用学校官网、网络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平台等,设置五四精神教育板块,强化五四精神传播力度;活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制作弘扬五四精神的短视频,提升五四精神传播的实效性。

构建交互式网络平台,传五四精神之道。“扁平化”的网络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同时加强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意识,对平等互动的教育沟通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育者而言,面对海量化、丰富性和多元化的网络信息,要增强信息处理能力,结合网络舆情、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和资源,突破网络坏境中“圈层化”的限制,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活用网络沟通技巧,增强五四精神在网络媒体传播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时性。对大学生而言,要善于克服网络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增强自律意识,运用多样化的网络交流平台,与教育者进行深度交流与互动,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反馈、整合与创新,不断提升对五四精神的判断力和践行力。

构建融通性的网络平台,传五四精神之道。首先,实现传统与新兴、公益与商业、大众与专业媒体的融合贯通。高校应构建全校共享、全员参与、全域覆盖的融媒体平台[17],充分挖掘各媒体比较优势传播五四精神,形成结构合理、统一协调、整合高效的传播体系。其次,实现网络媒体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和价值选择,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众化趋向转化为针对性和“滴灌式”服务,从而实现五四精神精准化、有效性传播。最后,实现网内思政和网外思政融合相通。教育者要借鉴网外思政传播五四精神的实践经验、方式方法和新鲜元素,为网内五四精神的传播创造条件,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与整合创新。

[1] 陈毅. “五四运动”的精神[N]. 每周评论, 1919-05-26(01).

[2] 陈独秀. 陈独秀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8-9.

[3] 瞿秋白. 瞿秋白文集(文学编): 第3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23.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44: 561.

[5] 姜思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M]. 北京: 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 1984: 211.

[6]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650..

[7] 人民日报社人民手册编辑组. 人民手册 1979年[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0: 55.

[8] 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 高等学校领导干部阅读文件选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8.

[9]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 2014-05-05(02).

[10]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5-01(02).

[11]孙中山. 孙中山全集: 第5卷[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210.

[12]冯秀军, 王晨. 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沉寂与觉醒——以五四运动为界分的考察[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8): 84-91.

[1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516.

[14]李华.“五四精神与时代新人培养”学术研讨会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1): 145-147.

[15]刘建军. 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2): 4-9.

[1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17]陈正良,王贤斌. 地方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5(6):54-58.

[18]张晓坚. 复杂社交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 江苏高教, 2020(11): 92-95.

The Path Analysis of the May 4th Spirit Integrat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QU Rong, SUN Xiao-xiao

( College of Marxism,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created by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th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ical inheritance, it has been condensed into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progress, democracy and science". In the new era, the spiri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contains the feelings of the family, the spirit of progress and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 take labor and practice as two wings, and use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make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believe in the mean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spread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711

A

1008-0627(2021)03-0082-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文化生产与大众美好精神生活建构研究”(20BZX021)

曲蓉(1978-),女,辽宁本溪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E-mail:qr0531@163.com

(责任编辑 周 密)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精神时代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