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应否抗病毒治疗的思考
2021-12-24刘志华
刘志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感染科, 广州 510515
国内外乙型肝炎指南[1-2]将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划分为4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清除期)、非活动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分期对于制订HBV感染者的治疗管理方案至关重要。在目前指南的原则框架下,处于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控制期的患者不建议治疗,而处于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的患者应积极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的客观依据主要是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ALT和肝脏病理。然而,肝组织学检查并非临床常规检查,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无法明确归类于上述4个分期的患者,统称为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不确定期约占40%[3],其治疗管理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加强对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的认识,筛选出需要治疗的患者并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改善其预后,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整体诊疗水平的关键。本文将从以下2个方面展开讨论。
1 对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1.1 HBV感染自然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HBV侵入人体,建立慢性感染状态,在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HBV感染状态不断发生变化,病情持续演进,这个过程即自然史,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目前人为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阶段。显然,相邻的2个阶段之间并非有非常明确的界限,而是存在过渡状态。对于处于过渡状态的HBV感染者,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其属于自然史的哪个时期。例如,临床上常见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ALT<1倍正常值上限(ULN),但HBV DNA>2000 IU/mL,根据指南的定义,既不属于免疫清除期,也不属于非活动期,而是处于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期之间的过渡状态。另一方面,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是复杂多变的,同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因素、宿主因素,以及其他外源性因素,如饮酒、药物、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等等,由于这些因素对病毒载量、ALT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感染者呈现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不确定的自然史分期。
1.2 对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动态随访和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慢性HBV感染者,感染状态长期存在,而且在病毒和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下,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对慢性HBV感染者进行随访管理,在合适的治疗时机,及时实施干预,阻止疾病进展。特别是对于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孤立的检查结果无法准确判断其自然史阶段,则需通过动态的随访观察加以明确。此外,有研究[4-5]表明,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HCC)风险显著高于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期患者,因此,应该重视对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
2 对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是否抗病毒治疗的考量
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存在不确定性,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在制定是否治疗的临床决策时,需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不确定期的状态:从慢性HBV感染自然史来看“不确定期”,“不确定”的状态并非静止不变,而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建议按照指南推荐意见对其进行随访,通过随访观察其病情变化,部分不确定期患者可能会进展到一个确定的状态。以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为例,若ALT<1×ULN,HBV DNA>2000 IU/mL,可认为其处于不确定期。通过随访,若其ALT维持<1×ULN,但HBV DNA测不出,提示其从不确定期进展到非活动期;若其维持HBV DNA>2000 IU/mL,且 ALT>1×ULN,提示其从不确定期进展到再活动期。根据新的分期结果,可按照指南的推荐意见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
(2)对于经过随访观察仍无法明确其自然史分期者,可不拘泥于自然史分期,而是根据临床需要决定是否治疗。首先,应使用灵敏的试剂检测HBV DNA水平,若HBV DNA阳性的情况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建议启动抗病毒治疗。
①存在肝炎活动的证据:若其ALT持续异常(>1×ULN)且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原因者,应予以抗病毒治疗。临床工作中,常见ALT持续正常但HBV DNA阳性的感染者,若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显著炎症活动的感染者,也应抗病毒治疗。
②存在显著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肝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由于肝组织学检查的可及性以及肝活检的依从性问题,近年来开发了一系列无创纤维化检测技术,其中肝硬度值测定、FIB-4和APRI的诊断效能较好,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瞬时弹性成像测定肝硬度值≥9.1 kPa[6],或FIB-4≥3.25[7],或APRI≥2[8],提示显著肝纤维化(进展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应积极抗病毒治疗。
③存在HCC的高危因素: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且年龄>30岁,有长期饮酒史,合并2型糖尿病等,为HCC的高危因素。此外,可使用模型评估肝癌发生风险,包括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REACH-B风险模型[9],AGED模型[10],以及适用于多病因肝癌风险分析的aMAP模型[11]等。aMAP评分利用患者的年龄、性别、白蛋白、胆红素水平和血小板5个常用指标,将患者区分为低、中和高风险组,其中,对高风险组患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我国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扩大了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这与当前提高乙型肝炎治疗率的公共卫生需求是一致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率达到80%”的倡议[12],而我国乙型肝炎治疗率不足20%。目前,我国通过国家集中采购抗HBV药物,极大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并且指南推荐的一线抗HBV药物具有高耐药基因屏障,耐药发生率很低,这为我国提高乙型肝炎治疗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应通过全面评估病情和随访管理,识别需要治疗的感染者,并给予积极抗病毒治疗,这也是提高乙型肝炎治疗率的有效途径。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