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进打击乐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021-12-24潘黎
潘 黎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818)
行进打击乐最早兴起于国外,包括打击乐、木管、铜管等多种表演形式。在国内则以吹奏表演为基础,进行节奏、动感、视听冲击等形式的发散,深受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喜爱。行进打击乐是行进乐队表演的重要组成内容,最早起源于军队,旋律动感、节奏轻巧,表演内容十分积极阳光,可带给学生丰富的音乐熏陶,予其耳目一新的教学和表演体验。本文探讨如何利用行进打击乐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同人参考。
一、行进打击乐器特点
打击乐器一般可按构造特点分为两种:行进打击乐器和场地打击乐器。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可以移动。行进打击乐是可以进行动作编排的,如大镲、大鼓、多音鼓、小军鼓等;而场地打击乐则突出效果性和旋律性,以定音鼓、木鼓、拉丁打击乐器等为主,具体使用时需根据现实演出曲目调整[1]。如小军鼓以特殊纤维材料制作,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声音干脆,抗张力系数也比较大,这使得小军鼓在演奏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而发挥出不同的音乐特点。在室外演奏小军鼓时,音量更大,具备更好的演出效果,所以小军鼓在行进乐队演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整个乐队的队列及演奏速度。多音鼓则由PET 材料制作而成,为突出其音色特点,它本身是没有鼓皮的,便于声音的扩散。在行进打击乐演奏过程中,多音鼓往往作为旋律性乐器出现,有着不同的声音特点,按照音高进行演奏,使行进打击乐的节奏更加紧凑,给整个打击乐表演增加更多的立体感。行进大鼓是一种类似于交响乐鼓的乐器,区别于其他打击鼓类。行进大鼓的鼓面是面向观众的,所以在声音效果的呈现上也更加壮阔,在行进打击乐中属于中声部。除此之外,还有大镲、键盘及其他类型打击乐器,均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行进打击乐器教学
在行进打击乐器教学中,不同的打击乐器类型有不同的演奏形式[2]。如在行进小军鼓的演奏教学中,教师往往讲授传统式和对称式两种握槌手法,这也是小军鼓演奏中比较常见的两种形式。首先讲传统式。传统的小军鼓握槌手法也叫标准腕式。在传统的小军鼓演奏中,为便于行走,鼓手往往斜靠着身体,这样左侧一般高于右侧,在位置上更舒适,更适于演奏,中指自然弯曲,轻轻搭在小军鼓的鼓槌之上,二者对称。其次讲对称式。将大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槌尾的三分之一处,使二者之间形成支点,演奏时双手使用同样的方法握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左右手握槌对称。因手腕向内,所以也叫作扣腕式。
从演奏姿势上来看,行进多音鼓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握槌方法。一般使用与小军鼓相同的握槌手法,但演奏姿势与小军鼓有一定的差别。多音鼓在演奏前需先调整背架,将鼓圈置于与地面平行的腰带处,大臂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但不能过远。演奏时,不同的行进多音鼓,其演奏位置是有一定区别的。四音鼓在演奏中以一鼓和二鼓为中心点进行分割,三鼓以其鼓面作为中心分割,四鼓与三鼓相同;但左右手的握槌方法与三鼓相反,四鼓的握槌手法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三鼓则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演奏时右手为一条直线,左手在4—2—1 时为一条斜线。如果是六音鼓或五音鼓,演奏时则需调整高音色彩鼓,敲击高音鼓的中心位置需要侧手。其演奏动作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一般采取直上直下的形式进行多音鼓的敲击,不需要过多的变换手法,但是需要演奏者有一定的乐感。当然,不同的演奏角度、不同的多音鼓以及不同的敲击形式,都会影响到打击乐的演奏,会使整个音色变得更加多样,一般采取交叉压手的演奏形式。
在行进大鼓教学中,也要先讲授鼓槌的握法。将鼓槌作三等分握在手心下段,由无名指和中指轻敲鼓槌,保持拇指与食指处于紧贴状态,不能有缝隙。在利用行进大鼓演奏相对轻松的音乐时,握槌要放松,一般采用肘部弯曲、小臂抬起、两肩放松的形式,使小臂与地面始终保持在同一平行线,而小臂与鼓槌之间则呈45°夹角,这样的握槌方式相对而言更轻松自然,在长时间演奏中也会更舒适,避免造成过大的身体压力。与多音鼓和小军鼓明显不同的是,行进大鼓靠上臂及手腕的旋转进行音符的敲击,再利用槌头调整鼓皮中心,通过不同位置的敲击获得不同的音色。每一面大鼓的节奏都是不同的,所以鼓声相对分散。这需要各演奏人员保持高度的默契,高声部应积极配合行进大鼓的演奏,而低声部则应牢牢控制行进大鼓的演奏速度。在一些场地内表演时,也需要通过律动和踏步来调整打击乐的效果。在如今的行进打击乐演奏中,行进大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大鼓演奏者应保持音色和力度的统一,注重其流畅性和连续性,同时为其他行进打击乐演奏人员提供正确的速度信息,控制行进打击乐的节奏。行进大鼓一般不需要挥动手臂,保持两个鼓面始终垂直于地面,利用不同角度进行敲击,完成不同音色和效果的模拟。
三、行进打击乐队的训练策略
(一)提升学生团队意识
在开展行进打击乐训练时,要强调团队概念及团队意识,它是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养成方式。行进打击乐是以乐队为主体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其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健全组织机构,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及振奋的团队士气,这是通过状态训练来体现的。如果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组成风格严谨的团队。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排练的效果,引导每位队员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训练之前,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做好详细的规划与说明,按照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在训练时,可以先完成几项动作,如立正、稍息,这样的状态训练能使学生迅速做出反应,按照教师指定的动作调整自身状态,迅速进入接下来的行进打击乐表演。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完成热身训练,提高每位队员的身体柔韧度和控制能力,调整表演姿态,舒展身体肌肉,避免在表演中产生不必要的损伤。热身训练还包括腰背训练、颈部训练、膝关节运动等,可根据打击乐器的不同演奏形式进行灵活的调整。在长期的热身训练过程中,学生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下来的打击乐练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
(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行进打击乐演奏对学生的节奏感、柔韧性以及身体协调性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行进打击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能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一项集技术与力量为一体的持久性的教学训练。教师可将体能训练与整个打击乐演奏训练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包括力量、平衡等多种训练形式,这样可使队员在训练中拥有更持久的热情。如蟹步训练,是行进打击乐训练中比较重要的体能训练内容。行进打击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主要不同就在于行进性,它拥有独特的行进步伐——蟹步。搞好蟹步训练,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身体平衡能力,增强其身体素质。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行进打击乐教学和演出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音乐与美育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带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健康和成熟[4]。基于美育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行进打击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锻炼,使其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更加轻松愉悦。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利用行进打击乐的演奏心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统一协作的精神,引导学生齐心协力完成既定任务。在团体的分担下,演奏压力会相对分散,每名学生都变得更加积极,而不再怯懦。跟个人演奏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团体打击乐,而且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也在逐渐积累演奏经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演奏前喊出自己的口号或者团队的座右铭,使所有学生在这种精神鼓励下更加积极、主动、愉悦,这也是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如今的美育教学观念下,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及艺术修养,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一部分。行进打击乐是一种涵盖舞蹈、队列、音乐表演、身姿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表演形式[5]。在行进打击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明快的节奏,好听的音乐,流畅的队列变化,会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及艺术修养。这不仅是行进打击乐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指导的有效手段。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各自乐队中明确分工,每人负责不同的表演任务。通过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身体力行地体验在音乐诞生及演奏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众所周知,行进打击乐集音乐审美性、愉悦性、意象性、情感性于一体,可以使学生在音乐之中有高度的自由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感受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五)培养学生竞技精神
行进打击乐是一种可以有效应用的乐队训练形式。它内涵丰富,包括竞争精神但并非只有竞争,是以竞争作为主要手段,以合理性、公平性为规则,正面展开的一种精神交流。在自然界或是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优胜劣汰是不变的法则,区别于这种自然法则,竞技同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行进打击乐竞技比赛中形成健康的竞争心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看到自身的不足,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对手、展现自信。学生在竞技对抗中,通过建立完善的小组体系,明确分工,可以增强责任心,提高个人技能。这样的训练活动及竞技形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公平竞争及音乐的永恒魅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进打击乐集表演、舞蹈、队列、音乐等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随着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持续发展,国民素质逐渐提升,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成为目前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结合现代行进打击乐的特点及表演形式,着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团队意识、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表演技能,也拥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敏锐的艺术感知。教师可以将听觉与视觉有效结合,为学生带来更具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表演,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使学生在行进打击乐演奏过程中感受友爱、尊重和宽容,激发学习热情,使行进打击艺术深深扎根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