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场所

2021-12-24杨祥全

少林与太极 2021年11期
关键词:武官武学子弟

◎杨祥全

“建武学,教之于未用之初;立武举,试之于将用之际”,武学和武举在培养军事武术人才方面具有不同的功用。

人才需要培养,培养离不开学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中国出现了武学,尽管兴旺不够、流于形式,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作为武举附庸的宋代武学

北宋仁宗时期(1023年—1063年),由于老将的先后去世,已开始出现军事人才的危机。一些靠父祖获得官位的武官处理人际关系得心应手,对于带兵之道却毫无感觉。葛怀敏就是一个例证。他靠着父亲的官位,轻易地成为“武选官”,还向皇帝进献过《平燕策》,表现出不凡的文化功底且向皇帝表明了自己的进取心,在朝野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名满天下,形成了“当今名将,共推葛怀敏”的局面,而其实他是一个“喜功、侥幸、徒勇、无谋”的人,因此,宋败于西夏,葛自己也战死军中。处于维护江山社稷的需要,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中国最早的武学,也是中国最早的军校在武成王庙设立,阮逸为武学教授,但由于没有学生等原因,而不得不停罢,存活仅93天。

宋神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有志向的皇帝之一,出于开疆辟土的需要,他极为重视武人、武事。此时正是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时候,但王安石本人主张全民皆兵、将出于行伍,对武学没有什么兴趣。王的政敌、管理武学枢密院的文彦博,却支持武学的兴办。上有宋神宗、下有文彦博,举办武学一拍即合。1072年,武学复置,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诸州置武学”,将武学扩展到地方。

宋武学中学生的出路主要是通过武举考试去做官,因而其学习、训练内容基本上是武举考试的翻版,学习的是军事著作,如《武经七书》《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守城录》等,练习的是弓马骑射和马战。

二、作为武管子弟学校的明代武学

明代武学之盛,历代不及。朱元璋主张要培养“文武全才”的人才,不同意将文武两科分开,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初建国学,谕中书省曰: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兵变以来,人习战争,惟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设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自此,各地大建学校,“文武并重”的学校教育兴起。

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当礼部奏请设武学、武举时,朱元璋说这样做“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材矣。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乎。……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武学,甚无畏也”。不置武学,但朱元璋特别重视武官的军事武术和儒学教育,为防止“武臣子弟但习武事,鲜知问学”情况的出现,他曾“置大宁等卫儒学,以教武官子弟”,并“令应袭子弟送都督府比试,骑射娴习,始许袭替”。

“建文四年(1402年),始置京卫武学。……永乐中罢。正统六年(1441年),复设、后渐置各卫武学”,至此明武学才算稳定下来,并成为全国学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明代武学招收的武生要符合“材器颇优,家道相称”的要求,其招生对象主要是武官子弟,如幼官(已经袭职的年轻军官)应袭子弟、弟侄和在职武官,当然也包括民间技能之士。其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习内容主要有:一、《小学》《论语》《孟子》《大学》等儒家经典知识的学习,目的无非是使武官们懂得君臣道理,团结在朝廷周围;二、《武经七书》《百将传》等方面的军事理论;三、以步射和骑射为主的弓马武艺,军事武术的练习每月仅限于两天,其他时间都用来读书,明武学对文化素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明武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武官子弟,至于他们报效祖国的方式——做武官还是文官则没有严格的限制。

宋震书辛弃疾词《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 时事戏作》

明代武学比较注重儒家经书的教育,而忽视军事武术训练的培养体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亦有极大的弊端。当时许多有见识的人认为国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教养武官的体制。为此,1571年(明穆宗隆庆五年),在密云、遵化、永平三镇又设立了“首重韬略之科,力划举业之陋”的三镇新武学。戚继光在驻守蓟州期间开办的武学馆更具代表性。“无分于武弁也,无分于草莱也,无分于生儒也,磷其有志于武者,群督而理之”,戚继光的武学馆学生不论出身,只管是否有志于武者,其教学内容分为“荫略”“军事武术”“胆力”和“杂技”等四项内容,高度重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训练,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带兵、练兵、用兵等进行锻炼。戚继光的这种革新思路是中国武术史、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飞跃,可惜的是这一开创性的事业因戚继光调守广东而中断。

三、面向大众的清代武学

明武学设于卫所、面向武官子弟,为特定的人群提供教育,取得了一些实际的效果,但由于普及性不够、并没有整体提高全民族的素质,1637年(明思宗崇祯十年),处于灭亡前夜的明崇祯皇帝“令天下府州县学皆设武学生员”,将武学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普通州县,但为时已晚,对明无所助益,武学的这一思路为清代所沿袭。

清没有独立的武学体系,习武者附属于各类儒学教育中。其学习内容有四书、《孝经》《武经七书》《百将传》、军事武术等。

在“重文抑武”的社会环境下,主要由文官设计的“武举”“武学”选拔和培养策略是按照文官集团的理解来实际操作的。武学的培养目的主要是参加武举考选。武学的教育内容基本上包括“政治性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武术”教育三类,目的无非是培养“能文能武”的军事人才。

猜你喜欢

武官武学子弟
搞笑,古人是认真的
Class Action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驻外武官怎么派?驻日本、朝鲜大使馆武官调整
不学无术
围炉夜话(十五)
高干子弟与煤老板的谈话
便宜你了
梦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