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标准下的参与式研讨型课堂教学探索及思考
2021-12-23文华
摘 要:“金课”标准是“两性一度”,即知识高阶性、思维创新性、应用挑战度。文章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这门具有“金课”要求特点的课程为例证,分析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内容整理、研讨开展及实践效果的主要方面,并做了拓展性思考,力求以小见大探索“金课”标准下的参与式研讨型课堂教学实践,抛砖引玉供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金课”;研讨型教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师资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60-04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而课程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软肋,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致力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新文科建设的“金课”标准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創新性、挑战度,具体是指知识高阶、思维创新、应用挑战[1]。现有对“金课”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过于强调理论层面的探讨,忽视了真正的理论是“与事物和现象的纯粹同在”[2],即已经论证了太多,但如何来操作。而且,没有结合实际操作的论证,又如何检验其是科学的论证。因此,文章通过对具体的某门代表性课程的教学实践的分析思考,力求以小见大探索“金课”标准下的参与式研讨型教学实践,避免宏大叙事、泛泛而谈,无法落地生根。具体而言,是选择“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课程作为研究样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是法学、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共同开设的核心课程,具有新文科的“金课”要求特点:在知识上涉及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软件操作等多学科高阶知识;在思维上强调实证科学的创新研究;在应用上致力于有超越常识的新发现。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的内容整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的教材选择风笑天教授的《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这本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全面、讲解清晰、通俗易懂,适合本科生的认知能力。该教材包括社会研究基础、定量研究方式、定性研究方式三编内容。社会研究基础包括《导论》《理论与研究》《选题与文献回顾》《研究设计》四章内容。定量研究方式包括《测量与操作化》《抽样》《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定量资料分析》《定量研究的结果与表达》七章内容。定性研究方式包括《定性研究概述》《实地研究》《定性资料分析》《定性研究的结果表达》四章内容。
基于授课教师多年课题研究的社会调查实践经历,从学生更好掌握关键内容的角度出发,将教材内容做了大幅度的整理。整理的核心思想是如何撰写出一篇规范的实证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包括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如何收集论文数据、如何分析论文数据、如何呈现论文结论四编内容。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包括文献回顾、探索性研究两章内容。如何收集论文数据包括研究设计、问卷与量表制作、抽样调查、实地研究四章内容。如何分析论文数据包括统计学基本原理、SPSS软件操作两章内容。如何呈现论文结论包括调查研究报告撰写(毕业论文撰写)一章内容。这样整理教材内容的优点是学生从始至终都有聚焦的目标导向,有清晰的知识坐标,内容体系不再是一盘散沙,并且实践性很强,有助于学生申报科研项目以及学术论文写作,最终服务于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的研讨型教学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的授课对象是法学、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三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考虑到专业之间的差异,找到教学方法的“最大公约数”,因此采用基于案例的参与式研讨型教学法授课。案例的特点是直观形象,学生可以“照猫画虎”模仿练习,这有助于知识高阶;研讨的特点是思维碰撞,学生可以“浅入深出”强化理解,这有助于思维创新;参与的特点是实际操作,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完成作品,这有助于应用挑战。
具体教学实践的开展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研讨的学生组织上,在课程教学开始时将每个行政班的学生固定分组,为防止“搭便车”的情况发生,要求每组人数不超过4个人,也可以1个人组队。其次,在研讨的案例选择上,以授课教师自己的成功科研案例为主。比如在授课内容《研究设计》的研究计划书撰写上,授课教师采用自己成功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申报书为案例模板。考虑到本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以教育部社科基金申报书为主,从题目确定、内容撰写、文献呈现等详细研讨任何级别的项目申报书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及写作方法,以此确保知识高阶。授课教师采用哲学思维式的提问引导切入研讨,如“这个申报书的题目是怎么确定的?”“这个申报书的题目你觉得好不好?是因为成功立项了就是好题目吗?还是这个题目虽然成功立项了但其实不够好?好或者不好的原因在哪里?”等,鼓励各组学生主动回答并给予其平时成绩加分,也可以结合指定某组学生回答问题,兼顾各组学生的课堂反映,以此助推思维创新。最后,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任务,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撰写文献综述、撰写科研项目申报书、设计问卷或者量表、设计抽样方案等,学生分组完成并且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作品,教师同样采用提问引导方式切入研讨,以此提升应用挑战。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普遍反映有难度、有兴趣
由于要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到知识高阶、思维创新、应用挑战,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有难度、有挑战,同时也显示出对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课程有较大兴趣。首先,由于本课程的较强实用性,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于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三个本科专业的其他几乎不涉及数学知识及统计软件操作的课程而言,本课程内容大量涉及数学知识及统计软件操作,内容上的新颖性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授课教师的学术积累也不时给学生带来“知识”新鲜感而非“常识”陈旧感。比如在研讨思辨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区别时,会用两篇案例文章对比分析,提问学生“这篇思辨研究文章的内容与这篇调查研究文章的内容比较,谁给你的感觉更像常识”,学生普遍回答“这篇思辨研究文章的内容更像常识”,继续提问学生“学术研究的目的是重复常识,还是增进知识”,学生普遍回答“增进知识”,继续提问学生“那么是思辨研究更好,还是调查研究更好”,学生普遍回答“调查研究更好”,到此,课程思政的提升学生课程认可度的目标已基本在这个知识点上实现。但研讨并未结束,教师继续拔高知识“能否据此说明思辨研究不好呢?不是思辨研究不好,更像常识,而是伪思辨研究的内容更像常识,真正的思辨研究一定能增进知识,比调查研究更能增进知识,也更高端”,面对学生的新奇与困惑,教师继续阐释“什么是伪思辨研究?‘我注六经’的心得体会式研究,以及喊口号式研究就是伪思辨研究。什么是真正的思辨研究?爱因斯坦就是真正的思辨研究,作为思辨或思想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其他实验物理学家的不同,在于他是基于严格的科学逻辑演绎,得出了超越当时基于实验或者实践的物理学家的结论,实验物理学家多年后才证实爱因斯坦的结论是正确的,如广义相对论的时空扭曲原理等。因此真正的思辨研究是严格的科学逻辑演绎得出结论,是天才的先知的学问,而调查研究只是按部就班的程序性操作得出结论,是凡人后知的学问。如果能够思辨研究‘运筹帷幄’就到达结论,就不需要‘笨拙’的社会调查方法。所以真正的思辨研究不是谁都可以有的心得体会,而是严格的科学逻辑”,以此释疑解惑。
(二)学生普遍认为有价值、有收获
虽然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普遍认为有价值、有收获。首先是学术思想上的价值与收获。如学生明白了“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增进知识,不是重复常识”,虽然在社会科学领域增进重要的知识非常困难,但基于社会调查多数时候在非重要性的知识上增进通常是能够做到的,而伪思辨研究很难增进任何知识。再如学生明白了“学术研究是致力于片面的深刻,而非全面的表浅”,假如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是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个人都存在问题才导致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然后对策也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五个方面提出,这就是全面的、表浅的研究,相当于没做任何研究。真正的学术研究是基于文献综述和探索性研究后,选择特定群体的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聚焦性的研究,如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偏远地区农村的青少年犯罪,影响机制是什么?影响程度有多大?对策建议是否有可行性?这才是“小题大做”片面的深刻研究。其次是实践操作上的价值与收获。如选题确定、文献综述、项目申报书撰写、SPSS软件的数据分析、EXCEL软件的数据呈现、社会调查研究报告(毕业论文)的撰写,都是实用性非常强的知识及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有价值,对其毕业后在实践工作中的调查研究也有价值。最后是学术视野上的价值与收获。只有超越才能认识,如文献综述内容告诉学生,文献综述目前做得非常优秀的是旅美华人学者陈超美教授,他自己发明的引文空间法(CiteSpace)文献综述,甚至可以做到对未来的某些事情做出精准预测,而学生目前正在学习的文献综述撰写方法是经典的或者传统的文献罗列式写法。再如告诉学生,与质性研究方法有关的国外的著名文献有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等,国内的著名文献有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等。通过学术思想、实践操作、学术视野的综合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牢固的知识基础决定学识水平,鲜明的调研特色决定思维品位,熟练的操作应用决定发展前途”的课程学习目标。
四、“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含SPSS操作)”教学实践的拓展思考
(一)教师的科研水平决定教学质量
真正的教学是科研,教师不同的科研水平决定不同的教学水平。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授课,最终都要依靠教师说出的每句话“画龙点睛”,而教师的“吐字如金”只能取决于教师的科研水平而非教学水平。诚如梅贻琦的著名论断“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这个时代是否有大师见仁见智,大师就是指师资的科研水平毫无争议。比如为了最终确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撰写,首先是教师会告诉学生撰写文献综述主要有传统罗列式、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法、引文空间法四种主流方法。传统罗列式是文献梳理,后三种是文献研究。文献研究的同时自然就在做文献梳理,但文献梳理未必在做文献研究,因为文献梳理很难增进新知识,但文献研究有助于增进新知识,会给学生知识视野及知识坐标定位,确保知识高阶。
其次是教师会给学生展示并简要点评四种文献综述撰写方法的案例文章,然后重点研讨传统罗列式文献综述案例文章。传统罗列式文献综述并非机械罗列文献,而是通过先梳理精选重要文献,再通过研究文献之间的内在逻辑“穿针引线”将看似间隔较远的不同文献,梳理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然后呈现,这本身就需要科研功底,并以此强化思维创新。在参与阶段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后同样提问引导切入研讨“文献综述的题目是否新颖、题目是否过大或者过小、选取的文献是否重要、是否梳理了不同文献之间的内在学理逻辑”等,以此提升应用挑战。再比如研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区别,教师告诉学生质性研究是归纳法生成理论,量化研究是演绎法证伪理论,而传统的表述是“归纳是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一般到个别”,那么传统的表述对吗?学生感到很困惑无法回答。教师继续举例引导学生“发现一只乌鸦是黑的,一直到发现一千只乌鸦也是黑的,能否得出所有乌鸦都是黑的”,学生回答“不能得出结论”,如此逐步引导研讨“归纳法是凡人的方法,由个别到一般是人的习惯性思维,但充满风险,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证实一个普遍命题‘天下乌鸦一般黑’,正因为如此,演绎法的‘一般到个别’的表达就是不严谨的甚至就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基于‘天下乌鸦一般黑’得出‘接下来的第一千零一只乌鸦也是黑色’的结论,因为前提充满风险,所以结论自然悬置”。
最后是教师总结,演绎法的“一般到个别”是去找到白乌鸦而非黑乌鸦,即是要致力于推翻“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普遍命题,如果找不到白乌鸦,则意味着我们对“天下乌鸦一般黑”依然是不确定的知识,如果找到即使只有一只“白乌鸦”,则意味着我们对“天下乌鸦不是一般黑”的知识是确定的,这就是通过确定知识去推翻不确定知识,虽然“天下乌鸦不是一般黑”这个确定的知识依然没有告诉我们“天下乌鸦究竟由几种不同的颜色”这个更加具体深入的知识,但毕竟是个重大的进步,这就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证伪”理论:科学在于证伪,无法完全证实。定量研究就是致力于去找到至少一只“白乌鸦”,这只“白乌鸦”就是调查样本,而“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是期待能被样本证伪的作为总体的普遍命题,如果没能找到“白乌鸦”并不能等同于接受“天下乌鸦一般黑”普遍命题,而是意味着研究失败,没有任何确定的知识结论。也正因为如此,质性研究是量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量化研究是质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所以全世界实证研究的主流从来都是量化研究,而非质性研究。
(二)学生的实际操作检验学习收获
真正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研讨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只听课是很难真正听懂的,学生自己认为听懂了多数时候也是错觉,只有动手操作才可能真正搞懂理论知识。比如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虽然结合案例研讨了毕业论文题目的基本标准:新颖、明确、专业、短小,学生自己也感觉搞懂了,但在后续题目确定的作品汇报展示上,毕业论文的题目却普遍呈现出选题太大、内容陈旧、问题模糊、专业性弱、题目太长等问题,而且学生自己毫无察觉。再比如,线性回归是模型之母,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加入人口学特征等控制变量,告诉学生控制变量的目的是让模型降噪且更加干净,这是医学实验思想的社会研究应用,即社会实验思想。在医学实验中要做随机双盲测试,如要测试某种特定药物对于某种特定疾病的临床效果,实验者就会将医生和病人等概率分组,医生分为丰富经验、一般经验、没有经验三组,病人分为严重症状、一般症状、没有症状三组,然后打乱交叉,三组医生各自都治疗三组病人,或者各组病人都面临三组医生,大致数量相等。然后实验者给三组医生分别发放药品和安慰剂去治疗各自的病人,但告诉医生都是药品。医生对病人治疗后与治疗前做定量对比分析,即严重症状病人的三组医生各自治疗前后的效果对比、一般症状病人的三组医生各自治疗前后的效果对比、没有症状病人的三组医生各自治疗前后的效果对比。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症状一样、医生一样,只有药品和安慰剂不一样,就能得出药品究竟有没有显著的效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干净可靠,所以控制变量就是“控制住都一样”的变量,剩下的没有控制的那个变量就是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的研究变量。但社会科学不是医学实验,无法将控制变量完全控制住,甚至有时学术研究的变量还不只一个而是多个,因此这已经违背了社会实验的诉求,所以在数学原理上就是通过技术处理的方式解决对控制变量的控制问题,这本质上是一种近似的“数学思维”游戏,并不能完全回归现实生活,据此对量化研究不能过于迷信。教师做了如此精细深入的讲解,但有的学生在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时依然不加入控制变量,直接进行研究变量的模型建构。再比如SPSS软件操作,包括数据清理、数据分析、结论呈现三个方面,教师可生活化地告诉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如同厨师做菜,菜品就是作品,而数据清理就如同洗菜,数据分析就如同做菜,结论呈现就如同上菜,洗菜的重要性占厨师做菜的至少一半地位,真正的学术研究高手大量的时间都是用在数据清理上,只有少量时间用于数据分析,所以数据清理至关重要。学生在动手操作SPSS软件时,无论数据清理、数据分析还是结论呈现,一个操作步骤没跟上就步步操作跟不上,只能要求学生观看教师操作软件的视频练习。再比如关于问卷或量表设计,教师告诉学生问卷与量表的关键区别是各自测量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但二者都是主观数据非客观数据,因为都是别人填写出来的信息,不是亲自实验接触的信息,并且应该是先有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后有问卷或量表设计,而非单纯基于问卷或量表数据再做毕业论文研究,因为问卷或量表的本质是验证性研究而非拓展性研究。虽然学生自己感觉听懂了,但期末考试的调查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却反映出少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搞懂问卷或量表设计及其在毕业论文中的使用,但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教师在班级QQ群里对各组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点评,最终完成本课程教学。
“金课”是追求实质正义,不是追求形式正义,因此“金课”未必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受学生欢迎的课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情绪体验,而“金课”是让学生真正学习的课,是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课[3]。作者之前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师的专业形象”“教师的纪律管理”“教学的内容聚焦”“学生的学习收获”五个方面,而“教师的语言魅力”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学习收获”只排在第三重要的位置[4],这也表明受学生欢迎的课更多是“教师的语言魅力”的课,而非“学生的学习收获”的课,学生具有感性的情绪体验特征。“金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取决于师资的专业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尤其应该通过自身成功的学术实践积累来反哺教学,这样才可能打造出真正的“金课”。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5.
[2]陆杰荣,杨伦.何谓理论[J].哲学研究,2009(4):82.
[3]邹维,张东娇.“金课”就是“受学生欢迎的课”?[J].现代大学教育,2020(4):106.
[4]文华.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学生本位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37.
编辑∕陈晶
作者簡介:文华(1974—),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教学法。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小班制研讨式’课堂教学范式探索和实践”(19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