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学奠基人和开拓者胡华
2021-12-23王东齐天亮
王东 齐天亮
胡华
胡华是蜚声中外的革命家、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培养出来的党史专家,他一生为中共党史学的建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包括:奠定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体系;主编第一部大型中共党史人物纪传体丛书;推动中共党史学位制度建立;建议法学类政治学学科中设中共党史,形成现有中共党史学的学科定位;引导一流高校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发展;坚持教育树人,率先探索培育高层次人才。
胡华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新生力量”,在革命熔炉的历练中成长为声名远播的中共党史专家。
1938年底,17岁的胡华自浙江历尽波折抵达陕甘宁边区,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胡华与华北联大、抗大师生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行军途中,胡华担任独立旅一团团部联络员和连部通讯员及党小组组长,与同学们积极投入战斗。因行军和通过敌人封锁线时吃苦耐劳、积极勇敢、表现突出,被独立旅一团团长江隆基在全团大会上表扬。在晋察冀边区冬季反“扫荡”战争中,胡华担任冬季反“扫荡”华北联合大学平山、井陉两县参战实习队副队长、党支部宣传委员,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区与敌人周旋。行军之余,胡华仍坚持研读《资本论》《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政治经济学》《哲学选辑》等书籍。
从陕北公学毕业后,胡华进入华北联大执教。根据党中央指示,华北联大开设“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等政治理论课程。1940年,年仅19岁的胡华作为社会科学部和工人部“中国近代革命史”教员,开始在华北联大教书育人并著书立说。之后胡华还担任了华北联大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主任和研究生导师。在华北联大任教期间,胡华始终强调:“中国近代史——这是百年来我们伟大民族的无数优秀人物,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以寻求民族和社会解放的真理的历史。近30年来,则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生长发展史;它是指导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运动走向胜利的历史。”胡华呼吁各大学和干部学校,尤其是华北联大,要把中国近代史这一门具有高度党性的科学设置为共同的必修课。1948年华北大学成立,胡华担任华北大学中共党史教学组组长,同时开始兼任吴玉章校长的学术助手。在给华北大学三部和其他高校讲授“中国革命史”之余,胡华开始以《中国近代革命史讲话(初稿)》为基础,赶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以适应新中国教学与革命宣传之需。他的学生彭明后来深情回忆道:在河北正定胜利街的民房里,“没有电灯,也没有煤油灯。只有一只漆黑的小铁碗盛着为数不多的菜籽油;几支灯芯草轮流地燃起一缕缕摇曳不定的灯光。灯光下,一位不满27岁的青年正在用一支蘸水的钢笔(还需不时地更换笔尖)奋笔疾书。时值三伏天,他还需不时地抽出一只手来拍打叮在腿上的蚊蝇。已是深夜了,他站起来伸伸手脚,便又伏在案上……这就是我所见到的胡华老师写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时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胡华笔耕不辍,以心许党史,奠基立业。这一时期,胡华积极投入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学习和宣传党史革命史的热潮中,认真编写中国革命史类教材,思考并撰写大量有关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的文章。其有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著作和思考奠定了此后中国革命史研究体系的基本架构。
1950年3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一经出版问世,即成为全国大中院校的教学用书和社会大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普及读本。50年代该书共修订出版13次,发行230多万册。据田家英回忆,当时毛主席看过胡华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之后特别高兴,称赞写得很好,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拿出这样的著作实属不易,同时也亲自批示“以后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就暂定为初稿”。此后该书不断再版,直到1981年第14次修订出版时,胡华才将书名中的“初稿”二字去掉。1951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畅销几十万册,稿费相当丰厚。胡华经与两位助手戴逸、彦奇商议后,将三人所得的全部稿费悉数捐献,为志愿军购置了一架战斗机。
人物研究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为革命先贤著书立传是胡华在革命战争中就曾萌生的想法。1947年在冀中解放区,胡华曾试以《时人介绍》为名为革命英雄著书立传,但囿于战争形勢等影响,这一夙愿未能完成。改革开放后,胡华坚持解放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中,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先后编著出版了《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中共党史人物传(50卷)》等党史人物传记。其中关于周恩来的研究,拉开了全国周恩来思想研究序幕。其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50卷)》更是第一部大型中共党史人物纪传体丛书,是中共党史研究的代表之作,其史料史学价值备受学界赞誉,并获得“吴玉章奖金”历史学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中共党史人物传的编写始终是胡华心头牵挂的头等大事。1980年至1987年,胡华先后主持了在武汉、鸡公山、西安、镇江、长春、北京、青岛、长沙、苏州、太原、福州、昆明、杭州、哈尔滨等地举办的14次中共党史人物传审稿会,每次他都要审阅50万至70万字的稿子,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以上,常常工作至深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首道曾称胡华是“赤心写党史,妙手传群英”。1987年,胡华因病住院。住院期间他仍坚持审改了70多万字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的传稿;校看了30多万字的《周恩来年谱》征求意见稿;仍牵挂着在广州召开的审稿会,并致函正在广州参加党史人物传审稿会的全体同志,期盼着继续和大家共同奋斗。
胡华是中共党史学学位制度和学科建设的开拓者、耕耘者。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政治学社会学分组召集人、北京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胡华积极指导和推动高等院校中共党史学学位制度建设。在胡华的建议下,法学类政治学下设中共党史专业,形成了现有的中共党史学学科定位。
首届学科评议组法学政治学组成员合影(1981年雷洁琼赠送照片给胡华)
胡华是新中国中共党史学首位博士生导师,他积极参与中共党史学学位评定工作。“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重灾难。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中,邓小平始终高度关心高等学位建设,要求尽早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学位制度。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行。同年,胡华通过教育部学位会议博士授予专家的投票,入选中国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成为新中国第一位中共党史学博士生指导教师。此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聘请胡华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政治学组召集人。胡华深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迫在眉睫,高等教育学位评定工作刻不容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余,胡华积极参与教育部学位改革、学位审议和学科评议工作,主持政治学组会议,审阅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单位及其学科专业材料。1987年,胡华主持国务院学位修改目录会议政治学、社会学组会议,通过了社会学、国际政治和政治学的修订,并负责为增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介绍作最后定稿。
在胡华的建议下,法学类政治学下设中共党史专业。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后,胡华一直致力于学科拓展,他对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从未停止。上世纪80年代,胡华力主增设中共党史学位点,在他的提议下法学类政治学学科中专门设有中共党史,形成了现有的中共党史学学科定位。同时,胡华积极推动高校中共党史专业学位点建设。在胡华的努力下,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杭州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相继设立了中共党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史教育工作者。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书
胡华认为中共党史高等教育必须建立一流的教学研究平台,担负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从战地烽火中走来,胡华深知革命艰辛,和平不易。在百业待兴的时刻,必须尽快推进一流高校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尽快为国家培养理论骨干。自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以来的40年间,胡华先后担任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系主任、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其间,胡华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全力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共党史学科高级人才,也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胡华不断探索中共党史教学新发展,创设全面系统的中共黨史教学课程体系。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的创建者和引领者,胡华与全系教师坚守教育阵地,大力开拓一流高校中共党史学发展新局面。特别是在中共党史的研究领域和教学内容问题上,胡华与中共党史系教师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思考,拓宽研究视野,精心探索,悉心钻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面系统的中共党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当时全国高等院校中共党史专业教学提供了样板和借鉴,也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胡华认为,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要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的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共党史课,这是最根本的途径。他主动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分享推广至全国高等院校。1985年6月,在与安徽、浙江等高等院校交流中,胡华系统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的课程设置。中共党史专业开设专业课和选修课,共计13门课程,包括中共党史(包括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党的建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中国国民党史、中国现代文化运动史七类必修课,和中国现代史史料学、中华民国史(包括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农民运动史专题、党史人物研究六类选修课。同时准备再开设一门港台研究的专题课。如此全面的教学课程体系,为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也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方向和空间。这些课程直到4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中共党史专业学生必修必备的课程。
胡华全力推进中共党史系建设,为师生建立一流教学研究平台。作为中共党史系主任、名誉主任,胡华积极主动担负起系里各项工作,大力推进中共党史系机构改革。1978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第一次全系大会上,胡华就中共党史系机构设置和教学安排作了讲话和部署。在胡华的主持下,中共党史系建立健全行政机构、教研机构和资料室,并明确分工和职责。在教研机构上,胡华立足教学与研究情势,布局设立党史教研室、党建教研室、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教研室三个教研室,并规定各个教研室下设共同课教学组,人员定期轮换。同时他还计划成立工运教研室等,以期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胡华高瞻远瞩、统筹谋划,为中共党史系发展构建了完整的行政、教学、科研架构,使得全系在短时间内有序恢复工作,更好地担负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工作。胡华引领创办的资料室延续至今,仍为师生们提供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胡华深感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抓紧恢复中共党史教学和人才培养。为节省来回奔波的时间,他长期一人住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一心一意指导培养研究生。
胡华指导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始终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协调。他强调中共党史专业的学生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他时常结合学生情况,鼓励他们寻找研究兴趣,并与他们交流讨论。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红楼223房间常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在这里,胡华与学生探讨“抗日战争”的相关问题,辅导他们学习解放战争历史;与学生交流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课题;也为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批改论文。他经常勉励学生们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要有知难而进的气魄,要学习科学家永不气馁的精神。中共党史学也是一门科学,是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中共党史研究者最根本的是要扎实基本功,实事求是,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善于冷静分析,持之以恒地研究。
除了在学习上给予学生以悉心指导外,胡华还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访问革命英雄,实地参观考察革命遗迹,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积累材料,以使中共党史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他勉励中共党史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1982年,胡华给即将去井冈山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1979级学生详谈社会调查的意义,希望党史系学生将所学融入社会实践中,在社会调查中感受历史的温度。与此同时,胡华经常带领学生采访革命历史人物,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为学生采访作积极的推荐和准备。他曾先后带领研究生访问罗章龙、刘仁静等;带领博士生陪同泰伟斯采访廖盖隆、丁一岚、张培森等。并积极为学生沿着南征路线考察活动作准备。
1986年5月,红旗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城市改革丛书。其中在《中国首都北京》卷中有这样一张照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胡华在辅导博士生和硕士生。1989年9月,历时四年之久的《当代中国丛书》北京卷——《当代中国的北京》出版,书中收录了这样一张照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华在细心指导博士生。上世纪80年代,正是在中国人民大学红楼223这间不足12平米的斗室中,胡华尽心竭力辅导学生学习,接待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者和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友人,与他们交流,并提供研究资料,积极做推荐。他先后为百余名评聘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的学者,撰写论文评语、学位学衔评语。这其中包括我们今天为人所熟知的清史专家戴逸、国际共运史专家高放、思想史专家彭明、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郑德荣、中国民主党派史专家彦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家刘佩弦等著名学科带头人。然而,胡华这位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自1956年被评为三级教授后,直至1987年离世,既没有晋级,也没有加薪,但他从无抱怨。这充分体现了胡华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以党和人民事业为己任,渴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尚情怀。
胡华是中国第一位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他为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历史研究,培养专业人才,不遗余力,勤奋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1987年因肝癌住院时,胡华仍不无遗憾地对前来医院探望照看的博士生王东说道:“我从17岁参加革命。过去出生入死,死对我倒没有什么。唯一遗憾的是,我还有三件事没有完成。一件是编定50卷《中共党史人物传》;一件是写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中国现代史》,这是范老(范文澜)生前交给我做的;再一个就是还没把你们三个博士生带出来。”胡华一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始终是陕北公学的骄傲,中国人民大学的骄傲。
(责任编辑 黄艳)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建国以来中共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標准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KSQN18-0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