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互联网”时代中医治未病全面升级的思考
2021-12-23张冀东何清湖王丹孙贵香
张冀东 何清湖 王丹 孙贵香
〔摘要〕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从2008年启动至今,已逾十年时间。如今,中医治未病在疫情考验、互联网冲击和市场巨变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全面升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从中医治未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提出中医治未病全面升级要从学术化、产业化、生活化、智能化、网络化5个方面着手,从而为我国中医治未病事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治未病;新冠肺炎疫情;互联网;后疫情;健康工程;全面升级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12.024
Reflections on the Comprehensive Upgrade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TCM in the
Era of “Post-epidemics and Internet”
ZHANG Jidong1, HE Qinghu1,2*, WANG Dan3, SUN Guixiang1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aihua,
Hunan 418000, China; 3.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108, China)
〔Abstract〕 It has been more than ten years since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TCM project started in 2008. Nowaday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of epidemics, internet and market changes, how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upgrade is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y of in-depth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TCM, and propose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upgrade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TCM should start from five aspects: theor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life-oriented, intelligentization, and network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focus of work in the coming years.
〔Keywords〕 preventive treatment; COVID-19; internet; post-epidemic; health projects; comprehensive upgrade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的背景下,中国的疫情防控成绩斐然。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方针下,国内已有序复工、复产、复学,重新启动正常的社会运转[1]。疫情防控取得瞩目成绩,得益于互联网在疫情防控期间提供了社会运转的基础服务平台,以及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预防与治疗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全球疫情现状来看,疫情防控与生产生活并存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的常态[1]。以“预防”为核心思想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后疫情”与“互联网”时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与特色,保障我国居民身心健康,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 新时代背景下中医治未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后疫情时代凸显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不同地区出现。各地政府迅速实施隔离管控措施,使疫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在面对未知的疫情和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的情况下,中医辨证治疗与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得到有效验证。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2]中将中医辨证治疗的具体内容纳入其中。在后续更新的不同版本诊疗方案中,中医药治疗始终占据重要的部分。中医药的治疗方案在疫情防治过程中不断细化和优化,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
中西医结合的疫情防控方案使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各個国家,短期内难以彻底将疫情彻底消灭。2020年5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1],指出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同时要求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四早”措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加强重点场所和重点机构疫情防控,做好重点人群的个人防护等措施。在后疫情时代,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丰富内涵正好涵盖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1.2 互联网时代为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3]。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包括了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等七大领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庞大而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确保了大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基本运转在严格的隔离措施下正常进行。尤其是疫情期间推出的互联网线上诊疗服务满足了广大群众在隔离期间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互联网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新载体。早在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4]中就提出要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随后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5]专门针对医疗健康领域与互联网的结合发展做出更详尽的规划。在我国中医药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下,中医治未病的服务和文化传播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覆盖更多的人群,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3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应时代需求亟待全面升级
2008年8月2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6]。在之后的十余年间,治未病科(中心)的建设与服务考核被纳入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的评审标准核心指标之一,使得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有了切实的落脚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深入人心。根据《中国中医药年鉴》[7]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醫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治未病”服务人次达到16 056 643人次,其中,中医医院(包括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中医“治未病”服务人次达到14 452 735人次。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已走过十余载的历程,“治未病”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战略性前移的方针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是最好的落脚点。如今中医治未病不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中治未病中心的发展,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非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业,成为治未病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成熟多样的治未病运营管理模式和新的测评技术都需要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更新完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亟待全面升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2 中医治未病全面升级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两重一新”建设的背景下,中医治未病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为维护国民身心健康和推动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中医治未病全面升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学术化
中医治未病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化是其全面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辞海》中对“学术”一词的解释为: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8]。学术体系,主要是指一个学科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学术标准和学术评价体系,包括学术思想、代表学者、学术流派、专业论著、研究方法、道德规范、评价标准等要素和学术活动平台等辅助系统[9]。中医治未病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而零散的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的层面,而是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
“治未病”思想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并无系统的论述。《素问·四气调神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而后,在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其论著中都有“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自2007年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提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后,中医治未病作为独立的理论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并以《中医治未病》[10]《中医未病学》[11]等专著和教材为代表,将“治未病”相关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历史源流、理论框架、方法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医治未病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形成。
目前尚无“治未病”或“未病学”为名称的专业,在高校中开设的与之相关的专业为中医养生学[12]和中医亚健康学[13]。中医治未病作为上述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较为成熟的教材和课程体系。以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为代表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为中医治未病领域的相关学术标准和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权威的平台和专家资源。近些年来,治未病相关的学术思想、代表学者、专业论著、评价标准等纷纷产生,为中医治未病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添砖加瓦。
但目前中医治未病的学术体系仍然还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已有的学术成果也需要在整体框架下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在业内形成广泛共识,作为中医治未病学术体系的共性标准。而这也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专业教材的基础。
2.2 产业化
任何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都来源于应用实践的需求。如果说学术化是中医治未病事业发展的基石,那产业化就是中医治未病事业发展的动力。中医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与我国医疗卫生政策战略性前移的方针完全契合,而中医治未病的实践方法也以“简、便、廉、验”的优势成为最具中国原创特色的医疗保健技术。
与其他中医学科相比,中医治未病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历久弥新的理念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技术。而这也是在当今大健康产业背景下最具发展潜力的主要内容。完整而系统的学术体系为中医治未病相关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实践的反馈也推动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学术与产业之间“跷跷板”式的良性互动[14]保障了中医治未病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医治未病的产业化发展目前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中医治未病产业链的构建。近年来,非医疗养生保健行业成为我国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国家相关政策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医治未病”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中“治未病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在非医疗养生保健领域则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相对安全规范,而社会非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存在的问题较多。服务水平整体低下,服务手段缺乏规范,服务管理总体混乱,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成为目前中医治未病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2018年6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15],从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场所、服务创新、行业自律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为解决目前产业发展的困境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撑。二是中医治未病产业面的拓展和资源整合。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李克强总理要求,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16]。中医治未病的产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服务业,同时也与养老业、旅游业、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业等不同行业进行交叉融合,其产业面全面扩宽,遍地开花。
2.3 生活化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方法既要学术化、规范化,更要生活化。追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来源,早在《尚书·商书·说命》就有“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治未病的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而常用的养生保健技术更是渗透到大众的衣食住行当中,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纵贯华夏悠久的历史而历久弥新之所在。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开始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行业内提出“新老人”的概念[17],是指55~65岁特别是刚进入退休生活的老年人群体。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群体,“新老人”群体拥有更积极的生活方式,涵盖学习、娱乐、社交等多方面,很多人会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而这些“新老人”群体也是代表中国社会老龄化的主要群体,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方法在“新老人”群体中的普及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各地报名火爆的老年大学在老年社交与文化养老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通過老年大学来设计一些适合老年人学习的中医治未病相关课程,是中医治未病生活化普及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老年人群体,其他年龄阶段的养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样需要宣传普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特点,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方法和相关产品也应突破陈旧的既定印象,与时俱进,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相关产品的设计与使用更加安全和便利,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养生保健内容的传播形式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以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献给大家。
2.4 智能化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中医治未病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研发应用于治未病领域的诊断与疗效评估的相关设备成为研究的热点内容。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7年第104号文《医疗器械分类目录》[18]归类,中医设备分为中医诊断设备、中医治疗设备和中医器具三大类,其中有关治未病的诊断和干预设备种类寥寥无几,研究严重滞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19]中指出,要加强中医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发展,其中包含了对现有中医医疗器械的升级改造和对新的医疗器械的研发两个方面。其中特别强调要集成应用微电子、高可靠性元器件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引导中医医疗器械向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作为治未病领域最权威的学术团体之一,历年来也通过学会的交流平台引导中医治未病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2016年的学术年会主题定为“中医+”思维促进中医治未病学术的创新与发展;2017年的学术年会主题为“新技术、新路径、新标准、新模式”;2019年的学术年会主题则是“探索中医治未病现代化战略装备”。近年来,中医学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催生了诸多应用于中医治未病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的辨识与疗效评估,是从热力学的角度来阐释中医的阴阳和寒热属性;心肺耦合技术应用于睡眠质量的诊断与评估,是从经典力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子午流注的理论;脉搏波技术应用于中医脉诊和辨证,是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的藏象理论和经络理论等。
中医治未病的智能化发展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中医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但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首先,中医治未病的智能化发展要以中医药理论为理论基础;其次,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评价标准要遵循中医药的基本规律;最后,鼓励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2.5 网络化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中医治未病的全面升级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台。从中医学自身的特点看来,其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具有先天的优势。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不需要过度依赖现代诊断仪器设备的结果,而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中的望诊、问诊、闻诊(听诊)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诊疗的方式直接实现,而闻诊(嗅气味)和切诊(脉诊)也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数据采集方法实现,再通过互联网平台就可以实现对中医四诊信息的全方位采集。且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中医四诊信息可实现客观化、定量化、可视化,更有利于中医治未病的现代化科学研究。
近些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发展。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5],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医疗保障结算服务、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人工智能应用服务7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并就“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支撑体系做好保障。在医疗健康的整体框架下,如何构建“互联网+中医治未病”的网络服务体系,是值得探讨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医治未病全面升级需要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
此外,近些年来,应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和资源整合的需求,业内提出“养联体”的概念。这是一种以治未病中心为主体,联结下面分级的各个县、社区、民营机构、养生保健连锁店等,构成既有特色又接地气、网络化的养生保健联合经营体的新模式[20]。整合现有的治未病相关资源,大力发展以治未病中心带动基层网络化运营的产业运营新模式,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国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值得进一步探索实践。
3 结语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从2008年启动至今已逾十年时间。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医治未病构建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和实践体系,并将“中医治未病”这一理念发展成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互联网的冲击和市场的巨变之后,中医治未病亟待全面升级。近年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组织业内外相关专家对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的新方案进行起草和修订。回顾这十余年来中医治未病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困境,以问题为导向,为新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做好规划。这关系着我国中医治未病事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也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医治未病事业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05-07)[2020-10-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5/08/content_
5509896.htm.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的通知[EB/OL].(2020-01-22)[2020-10-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23/content_5471832.htm.
[3]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2020-05-22)[2020-10-28].http://www.gov.cn/zhuanti/2020lhzfgzbg/index.htm.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1)[2020-10-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5]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2018-04-25)[2020-10-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4/28/content_5286645.htm.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08-08-21)[2020-10-28].http://www.satcm.gov.cn/yizhengsi/gongzuodongtai/2018-03-25/6641.html.
[7] 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中国中医药年鉴(2016行政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81-282.
[8] 胡良平.医学论文写作与编辑统计学运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
[9] 毛振宾,林尚雄.打造中国特色的监管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0(4):4-13.
[10] 孙 涛,何清湖.中医治未病[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
[11] 王 琦.中医未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
[12] 张冀东,王 丹,马 继,等.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3):479-484.
[13] 张冀东,王 丹,马 继,等.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4):2165-2168.
[14] 王 丹,张冀东,杨玉芳,等.中医亚健康学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8):5-7.
[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公开征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EB/OL].(2018-06-15)[2020-10-28].http://yz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18-06-15/7249.html.
[16] 张冀东,胡镜清,王 丹,等.中医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3):356-360.
[17] 周 钢.《快乐老人报》发展瓶颈与破解之道[J].传媒,2019(13):14-15.
[18]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总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公告(2017年第104号)[EB/OL].(2017-08-31)[2020-10-28].https://www.nmpa.gov.cn/ylqx/ylqxggtg/ylqxqtgg/20170904150301537.html.
[1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9-01-15)[2020-10-28].http://kj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19-01-15/8868.html.
[20] 何清湖,叶培汉.构建“养联体”打造养生保健服务新格局[N].中国中医药报,2018-07-11(3).
〔收稿日期〕2020-11-0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GZY-YZS-2019-45)。
〔作者简介〕张冀东,男,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
〔通信作者〕*何清湖,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hqh196511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