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永乐江畔追寻炎帝足迹

2021-12-23李玲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安仁江畔炎帝

李玲

炎帝神农氏,曾遍尝百草,以草药治病,还发明了刀耕火种,开启了农耕文化。正因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炎帝故里至今仍存在“六地之争”。然而,比起炎帝故里,更值得纪念的难道不是他遍尝百草、教化农耕的足迹和悬壶济世、救治百姓的故事吗?怀着探寻之心,我找到了曾留下炎帝身影的一方宝地——安仁县永乐江畔。

永乐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彭公庙毛鸡山,沿途流经永兴县、安仁县、攸县渌田镇,于衡东县草市镇汇入洣水,全长210公里,是洣水最大的支流,总流域面积为2572平方公里。

作为安仁县的母亲河,永乐江可谓实至名归,因为这两个名字早就被炎帝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永乐江见证着炎帝的珍贵足迹,安仁人传承着炎帝的精神风骨,二者互为给养,发酵千年。

相传,每年春耕之前,炎帝都会带领随从上山采集草药,晚上在山下的江边跳舞。一日,炎帝问众人:“今草坪(安仁旧称)之上,草香,花香,药香,众人强壮健康,可谓乐乎?”众人答曰:“有炎帝常在,实乃永乐也。”永乐江之名便由此而来,炎帝与永乐江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在永乐江畔,炎帝捏出了安仁人过元宵的传统习俗。

据清代《安仁县志》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是日,家家兴吃元宵,用米粉‘琢鸡婆’(将米粉进行加工后,塑成各式各样的禽兽)供‘三宝老爷’以祈六畜兴旺。”元宵节做米塑,是安仁县颇具代表性的一种习俗。每年元宵节,人们都会捏出各种形状的米塑,既可以当点心吃,也可以供孩童玩耍。而这一习俗,正是源自关于炎帝的一则传说。有一次,炎帝采药时到一户山民家讨水喝,见这位山民正用糯米粉做汤圆,便也随手捏了起来,不一会儿,便将一个个米团捏成了小鸡的形状,用栀子(药材名)金黄色的汁点缀后栩栩如生,蒸熟后食用,好看又好吃。因形状似鸡,这些米团又被称为鸡婆糕。

元宵米塑已经成为安仁人庆贺节日的重要礼品,每一个鲜活的米塑都有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在永乐江畔,炎帝尝出了安仁人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炎帝尝百草,药灵在安仁。”因炎帝在此遍尝百草,安仁县便有了“天下福地”“南国药都”等美誉。据说炎帝每次采药归来,都会将草药拿到住处旁的湖中清洗后再晾晒,慢慢地,他发现在这里洗过的草药药性极强,治病最灵,而用洗过百草的湖水洗脸洗澡,不仅能消肿止痛,还能化痰止咳,不禁感叹“此塘真乃药湖也”。直到今天,安仁人还保留着用草药养生治病、五月五用草药熬水洗澡等习俗。素有“天下第一汤”之称的草药炖猪脚,是安仁人钟爱的一道美食,用近10种草药熬成药汤,再放入猪脚、猪肉,用文火熬制一天一夜,不仅味道鲜美,还能通经活络,强筋壮骨。通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这道药膳走向了千家万户。

草药已经成为安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每一株草药都诠释了人们对健康的孜孜追求。

在永乐江畔,炎帝还留下了安仁人庆春分的古老仪式。

《安仁县志》记载:“择社日祭神以祈谷……春分为期,香草坪为所,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民国《中国实业志》也写道:“这里有一特别风俗,即每年春分春社两节,四方商贾云集于县城之洲上,竞其物以发售。”从后唐时起,安仁县便形成了赶分社的習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年春分的前三天和后三天是社日,人们纷纷赶往神农殿和药王寺(今万福庵),在炎帝主牌位前燃香草、香楮枝,以作祭祀。过去以祭祀和交换草药为主,如今赶分社已经发展为安仁一年中最隆重的节庆活动:在热闹的锣鼓声中,乡亲们牵着耕牛,犁下春天的第一垄地;湘剧、花鼓戏、舞龙狮等精彩纷呈的表演,让人们尽情享受节日的喜庆……“春分不去安仁分,枉过一度春”,道出了安仁赶分社的魅力。

赶分社已经成为安仁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庆活动,每一场仪式都展现了人们对历史的生动传承。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永乐江水昼夜不息,在镌刻着炎帝印记的安仁县,属于永乐江的故事仍在上演。

猜你喜欢

安仁江畔炎帝
独立江畔
王江荟国画系列作品《安仁古八景》
乾潭安仁:努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江畔独步寻花
审鞋
炎帝插上“微时代”翅膀
钓人
苏幕遮(般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