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总体目标的历史变迁与基本经验

2021-12-23周明宽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总体目标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党建总体目标引领着一个政党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要求,适时调整党建总体目标,使其内涵与具体表述与时俱进,充分展现出党的建设的科学性与时代性特征。但不管如何调整,党建总体目标始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巩固执政党的根本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严抓党建等基本要求。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党建总体目标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始终坚持以战略思维考量党的建设总体目标,始终保持党建总体目标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促进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有机互动。

关键词:党的建设;总体目标;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6-031-0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总体目标相对稳定,既体现出一以贯之的基本准则,也展现出时代发展的深刻印记。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P7)。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建总体目标的变动进行系统梳理、深入研究,能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党建历程、党建实践、党建规律的认识,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总体目标变迁与成因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性问题:“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2](P276)之后数十年,中国共产党积极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党建总体目标即是这些回应的具体表现。

以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为考察对象,党的十二大提出“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3],言简意赅地指明了党的地位即领导核心,党的任务即实现现代化,任务属性即社会主义,这一表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建总体目标演进的基础,其基本内涵一直延续至今。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进一步细化了党的领导内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4](P39)

党的十三大,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为细致、清晰的党建总体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纪律严明、公正廉洁、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5](P54-55)改革、党纪、服务成为此次党建总体目标的设定重点。党的十四大突出了党的“久经考验”,强调要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6],相较党的十二大提出的“现代化”,“伟大事业”这一定位的内涵更为丰富,特别是将“社会主义”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独一无二,这一表述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前进道路上的引领旗帜。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对党建总体目标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论述,即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7]。这基本囊括了之前所述的全部目标,同时突出了党的建设新要求是理论武装、为民服务、巩固思想政治组织和面对各种风险挑战。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两新”组织及新兴社会阶层的涌现,“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成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建总体目标的新表述。①依据新形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團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8]“和谐”成为此次党建总体目标的重要构成,这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重大任务相一致。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建总体目标在“领导核心”这一点上没有变化,但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9]。“四自”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要求质的跃升,建设学习型政党则是应对能力不足考验、提升执政效能的主动抉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在对之前党建总体目标继承与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0](P62)。这一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引领时代、善于赢得民心、敢于内外斗争的品格特质。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总体目标处于动态演进之中。

第一,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与判断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相连,作为解决现实任务、实现历史使命的“工具”②,党建总体目标必然要灵活变化以适应党的任务及客观形势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对国内外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例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不符合中国实际,更不得民心;国家利益应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非意识形态等等。邓小平同志也多次要求全党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四个现代化”。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同志指出:“十三大实际上应该叫做改革、开放的大会,要加快改革步伐,深化改革”[5](P1),改革、创新、发展成为党的建设总体目标中的关键词。

由于人们对改革开放这一事物的认知不尽相同,这就带来了对改什么、如何改、改的速度、改的目标等基本问题的分歧,加之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更为关注自身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正在进行伟大而艰巨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发生大转折,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错综复杂,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我们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1]这使得党建总体目标将考验、风险等因素纳入在内,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是好是坏、有利或不利、进步或倒退等问题的判断推动着党建总体目标的不断调整。

第二,党建总体目标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党建带动执政能力提升和党的领导完善的客观需求。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共同构成了党的全部行为,一内一外,相互促进。以党内“八项规定”带动全社会廉洁自律、艰苦奋斗,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严格党内纪律带动全社会遵纪守法,以党内思想建设带动全社会思想统一,以构建党内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完善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考点。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提升执政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P33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探讨了制度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特别指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及其组成部分,将党事与国事紧密相连,以党的制度建设推动国家整体制度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可以说,党建总体目标引领党的全面建设,党的建设推进党的领导与执政,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与实践链条。

第三,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调整党建总体目标加以解决。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双重伟业,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0](P15),共产主义也绝非“‘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12](P142)。客观任务的艰巨性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极高的建设标准,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党建实效与党建预期还存在着一定距离。概言之,就是主要存在“德”与“才”两大问题。所谓“德”的问题,是指党自身的内部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无视组织、贪污腐败,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所谓“才”的问题,是指党的外在领导能力问题,即某些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不能及时有效完成党交付的任务,没有足够能力领导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无法解决社会重大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以综合举措不断解决德与才的短板。在“德”方面,首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敢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风采与优势,我们勇于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清除党内毒瘤。其次,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风是党的形象,纪律是党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以优良的作风获得人民的支持,以铁的纪律强基固本。最后,是建立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健全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构建管得全管得严管得长的党内法规体系,使党的建设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在“才”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的目标之一,“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13](P23)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总体目标的历史继承及其内在缘由

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党建总体目标紧随时代发展是这一品格的具体体现。但不管作何调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不会变,坚持执政党的根本地位不会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会变,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抓党建这一基本主线不会变。这些一以贯之的内容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共产党牢不可破的基本原则。

第一,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4]正是掌握了这一科学理论,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加以创造性转化与应用,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党的根本属性。改革开放后,出于对“文革”的反思,以及西方政治理论的广泛传播,加之一些人别有用心的煽动舆论,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符,质疑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言论甚嚣尘上。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些人“公然反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或者口头上拥护马列主义,但是反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我们必须反对所有这些错误的思潮”[2](P171)。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科学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今天,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15](P11)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教条主义曾给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幸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继续秉承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回答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事关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性问题,纵观党的建设总体目标,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指导地位。

第二,“执政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地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提出要掌握国家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党的一大确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16],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执政地位。之后,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P3)。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汲取教训,锐意进取,全力弥补落下的“课程”,但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否定党的领导的声音,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相伴而行。对此,在制定党建总体目标时,中国共产党时刻不忘其执政地位,时刻不忘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17],交出了令人民满意、令他国艳羡的答卷。

中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具有复杂性、危险性、突变性的挑战层出不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18],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大非传统安全威胁。为了有效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党的领导地位不能有丝毫削弱,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继续开拓新型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要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将提升执政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全面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使党的领导愈发坚强有力,执政地位更加稳固。

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从理论、实践、制度等层面看,社会主义都是对资本主义的极大超越。改革开放后,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好时机,但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也相伴而来,社会上也出现了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对此,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和深刻认识影响着党的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曾犯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这种脱离国情的做法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因此,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更为审慎精准,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要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特色”彰显出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独到智慧。相较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前已经显现出不同特征,改革开放后则更为显著。实行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化、改革高度集权的僵化体制、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等,均是“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板,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5](P26-27),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既吸收了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与他国的发展模式有根本不同,能够切实推动中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以高标准严要求抓党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线。为了更好地推进管党治党,中国共产党将系统化与重点论相结合,一方面,构建整体性的党建格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党建新格局,都是系统党建思维的表现,不断推进党建面的铺陈与展开。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解决。例如,党的十七大将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单列出来,保持党的纯洁性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再如,党的十九大首次将政治建设列入党建格局并置于核心位置,意味着党将以“四个意识”“两个维护”为重心严抓建设,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点线面相结合,多向发力,系统地提升党的建设。

在党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出现过管党治党不力的情况,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强调:“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4](P314)。经过及时有效地全方位治理,中国共产党“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容易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19]。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建设,积极正向占主流,消极落后占支流,中国共产党在管党治党中不断积累经验,以更好的姿态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严抓党建的缘由还在于其承担的伟大的历史使命,一个暮气沉沉、自由散漫、损公为私、疴疾缠身的政党不可能担负起历史重任,不可能引领国家发展,只有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意志统一、理想信念永葆、组织体系严密、纪律作风严明、制度构建完善的党才能真正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总体目标变迁的历史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经历了风平浪静的平稳发展,又战胜了惊涛骇浪的逆境艰险。党的建设为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实支撑,党建总体目标集中体现了党的建设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总体目标的历史变迁,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第一,必须以战略思维考量党的建设总体目标。战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行动自觉。从党的建设总体目标来看,战略思维首先体现在原则性之中。原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的底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都是党的重要原则。从党建总体目标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些原则性内容有时只是在措辞上作了调整,但其基本要求却贯穿始终,如果守不住原则,跨越了底线,一些细微的、局部的风险,就可能会演变为严重的、全局性的矛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12](P222),只有讲原則、守底线,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政治本色,才能不被外力侵蚀。

战略思维体现在系统性之中。系统优化法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它要求整体、综合、有序地看待问题。党建总体目标是一个整体集合,包含了党的地位、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等基本要素,轻视或忽略哪一个都不足以形成科学、全面的党的建设总体目标。同时,党建总体目标还与党的建设布局、党的执政能力、国家建设、国内外发展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党建总体目标的实践不仅影响国内发展,对国际形势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总之,党建总体目标的设定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以系统眼光加以处理。

战略思维体现在预见性之中。毛泽东同志曾做过一个形象比喻:“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20]中国共产党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在事物还未出现或处于雏形时就预判其未来发展状态,积极推动优势的质变飞跃,关注劣势的防微杜渐,并创造一切可能条件实现由危到安的转化。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建总体目标体现着预见力,既有底线依托,又有前进目标。

战略思维体现在创造性之中。提升创造性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时代变局的必然选择。党建总体目标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在提升目标科学性、实效性的同时,注重自身建设的创造性。提升创造性必然要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创新中解决党的建设最为关键的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3](P51)。在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然会遇到从未遇过的新题难题,必须要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冲破各种僵化因素的桎梏,从而永葆活力、永处前沿。

第二,应始终保持党建总体目标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即党建总体目标的设定应客观理性,能够真正反映出党的主要任务与问题所在,能够真正反映出时代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1]。这符合革命战争年代的客观实际,指导中国共产党解决了现实问题,并实现了党的力量的快速壮大,增强了党的影响力与领导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引领党建的科学实践,党建总体目标正确反映了党内外的客观形势,揭示了党的建设的一般规律,起到了为政治路线服务的现实功效,体现出了鲜明的科学性。

时代性是指党的建设总体目标不能脱离时代,既不能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超越时代,否则会犯“左”或右的错误。只有紧紧围绕时代主题,才能充分彰显出党的建设的时代特色与独特价值。时代是出卷人,只有准确了解题型、把握题干、理解题意,才能写出好文章、取得好成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总体目标根据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完善,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中国共产党在紧跟时代的同时也敢于引领时代,从时代的追随者变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引领者。党的十九大提出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是要求党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承担历史责任,以舍我其谁的勇气立于时代潮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优势。

先进性是指中国共产党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党员要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只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才能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科学性,才能证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如果与资产阶级政党处于同一水平,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先进性可言,也就没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无法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政党必须通过人的组成——党员,来展现自己的形象作風,党员以先进面貌示人,能够引导人民群众更深层次地认同党的执政地位,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也会更加积极地加入这样一个先进政党。

第三,必须实现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的有机互动。党的建设是“内功”,决定着党是否身体强健,能否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党的领导是“外功”,体现了党是否有能力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托。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已执政七十多年,我国改革开放也已四十多年,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在文化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辉煌的成绩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赢得了民心支持。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伟大领导成就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一个腐败横行、任人唯亲、山头林立、离心离德、纪律涣散、党风不纯的政党是无法领导国家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的。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以解决党内突出问题为着眼点进行正风肃纪,许多错误行为与不良倾向在“刮骨疗毒”中被消灭,为党的成功领导奠定了重要基础,使全党同心同德、目标一致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领导也作用于党的建设,推动党建水平迈向新台阶。党的领导事业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每时每刻都在面临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成效检验着党的建设质量,何者需要继承、何者需要改进、何者需要摒弃都在实践中被检验。党的领导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建设有了更为清醒客观的认知,根据领导国家建设的客观需求,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党建水平。例如,将党内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以统一思想、改进作风;建立健全党内法规体系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改革不合理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体系,等等。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并非“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也绝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两者间具有良性互动、共同提升的内在优势。因此,在制定党建总体目标时要考虑领导效果,在进行领导实践时要思量党建提升,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7.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5.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8.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9.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53.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4]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

[15] 习近平.在紀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

[17]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13.

[18] 习近平.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

[19]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20]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94-395.

[2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Basic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the Overall Goal of Party Buil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Zhou Mingkuan

(School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 The overall goal of Party building is designed to lead the Party in the direction of making progres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has properly adjusted the overall goal of Party build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o make its connotations and specific expressions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to show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However,no matter how the CPC adjusted the overall goal of Party building,it has always reflected the CPCs basic requirements,such as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Marxism,consolidating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the ruling Party,developing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Party building. To better promote the Party building in a new era and consolidate the Party leadership,we must ful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value of Party building,always consider the overall goal of Party building in the strategic thinking and always maintain the scientific,contemporary,and advanced nature of the overall goal of Party building,so as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y building and Party leadership.

Keywords: Party Building;Overall Goal;Party Leadership;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杨 柳

作者简介:周明宽(1994- ),男,河南许昌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总体目标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小学语文背诵方法初探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湖南烟草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和建设总体目标研究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土建工程施工中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研究